資源簡介 課 題: 探究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年 級: 七年級 學 科: 生物 課 型: 實驗課 課時: 第二課時 主備人: 王玲 教材分析以及教學設想? 本節主要是通過設計和實施探究活動,讓學生對光合作用有更深刻的認識。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光合作用發現史的學習,對光合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對實驗有濃厚的興趣,也想體驗一下科學家的研究生活,并且對于實驗探究的方法也有所了解,但親自設計和實施探究實驗的訓練卻很少,對于實驗的設計構想不夠完善,需要教師提前對實驗方案的設計給予指導并提供時間、場地和材料讓學生完成探究實驗。學情分析我所執教的班級是本校的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動手能力也比較強。并且有強烈的探索欲望,這些都為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實施奠定了基礎。另外這些孩子的自學能力比較強,在網絡上能夠搜集和整理到許多有效信息,這些都為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奠定了基礎。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運用實驗法完成探究活動“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條件及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3、運用實驗法完成探究活動“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需要葉綠體”。4、運用實驗法完成探究活動“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及在一定范圍內,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5、運用實驗法完成探究活動“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6、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概括、表達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養成膽大心細、認真仔細、安全第一的科學品質。3、通過探究活動及感悟環節讓學生認同“實踐出真知”和“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的觀點。4、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重 點闡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產物是有機物和氧氣。難 點組織好實驗探究活動。教學準備天竺葵、銀邊天竺葵、黑紙片、回形針、透明膠帶、氫氧化鈉、清水、碳酸氫鈉、稀鹽酸、95%酒精、碘液、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火柴、錐形瓶、燒杯(250ml)、燒杯(100ml)、培養皿、鑷子、剪刀。[來源:學科網]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指導設計意圖提問我們這節課要探究的是什么?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導入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嗎?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條件嗎?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的速率有影響嗎?二氧化碳的濃度對光合作用的速率有影響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上節課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已經成立了8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提出了各自的問題,作出假設,制定了計劃并對天竺葵葉片進行了處理,然后放到光下照射了幾小時。這節課我們就通過實驗來共同驗證這些問題。也相信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同學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小組介紹①七彩小組:“七彩陽光,七彩生活。”②愛迪生組:“發明創造我能行,爭做小小愛迪生。”③奇思妙想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④超越自我組:“超越夢想,展現自我。”⑤科學探索組:“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尋找智慧的寶藏。”⑥快樂組:“快樂參與,快樂成長。”⑦向陽組:“向陽而生,熾熱追夢。”⑧勤奮組:“用汗水澆灌成功之花。”實驗操作1、將實驗的天竺葵葉片分別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2、用清水漂洗葉片,再把葉片放到培養皿里,向葉片滴加碘液。3、幾分鐘后,用清水沖掉碘液。實驗現象、結論六、各組表達1組:①提出問題: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條件嗎?②作出假設: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條件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變量:光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光是光合作用所必要的條件。2組:①提出問題: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有影響嗎?②作出假設: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有影響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面遮蓋起來,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變量:光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光照越強,光合作用速率越快。3組:①提出問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嗎?②作出假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用透明膠帶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粘貼,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變量:二氧化碳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4組:①提出問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嗎?②作出假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選取大小相似、葉柄較長的兩片葉片,分別插入裝有清水的錐形瓶中,往A組中放入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往B組中放入裝有等量清水的燒杯,再將A、B兩組分別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罩)密封,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變量:二氧化碳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5組:①提出問題: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作用有影響嗎?②作出假設: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作用有影響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選取大小相似、葉柄較長的兩片葉片,分別插入裝有清水的錐形瓶中,往A組中放入裝有碳酸氫鈉溶液和稀鹽酸的燒杯,往B組中放入裝有等量清水的燒杯,再將A、B兩組分別用透明塑料袋(玻璃罩)密封,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變量:二氧化碳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光合作用速率越快。6組:①提出問題: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嗎?②作出假設: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用刀片切斷葉片部分葉脈,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變量:水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7組:①提出問題: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嗎?②作出假設: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選取大小相似、葉柄較長的兩片葉片,將其中一片用剪刀剪斷葉柄,另一片保留在植株上。變量:水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原料。8組:①提出問題:葉綠素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嗎?②作出假設:葉綠素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③制定和實施計劃:⑴把盆栽的銀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⑵將銀邊天竺葵放在陽光下照射幾小時。變量:葉綠素⑤實驗現象:⑥實驗結論:葉綠素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七、小結反饋:水+二氧化碳 有機物+氧氣 八、結束,同唱“感恩的心”[來源:Z.xx.k.Com]回憶舊知傾聽思考介紹自己,提出口號明確實驗操作內容和注意事項,觀察并記錄葉片顏色的變化。小組交流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各組輪流派代表上臺交流學生分析并感嘆:萬物生長離不開光!第二組:學生對實驗分析后,并有感悟:植物有向光性,我們學習植物向著太陽生長這一特性,我們應向著有利成長的環境去選擇。學生闡述實驗設計思路,說出用透明膠帶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粘貼的目的是阻止二氧化碳從氣孔進入葉片。學生分析并感悟:我們應像植物吸收營養去吸收知識,再用自己學得的知識像綠葉回報大樹般去回報社會。學生分析并說出碳酸氫鈉溶液和稀鹽酸混合的作用是產生二氧化碳,從而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學生對實驗進行分析并作出感悟:培養我們科學素養的方法和途徑就是動手實踐,我們的學習興趣在這次實踐中得到了很大提升。學生分析:剪去葉柄的葉片部分變藍,其原因①可能是葉脈中含有一些水,②暗處理沒將葉片中的淀粉運走、耗盡。學生分析后并得到啟示:植物光合作用不但需要外界條件,還需要葉綠素。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集體回答。學生唱歌提出問題教師敘述教師引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實驗現象、結論第一組:補充見光部分滴加碘液后變藍,說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 認真傾聽,對學生的感悟予以肯定。 教師對學生的創新思維給予高度贊養:這個小組的實驗裝置非常的簡易,但巧妙地阻止了二氧化碳的進入,真不愧是奇思妙想組。 教師順勢指著PPT上的——實驗是科學之父(示意學生朗讀),然后點評: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培養興趣的沃土,我們應積極投身于學習的實踐之中,勤于動手,勤于動腦,以獲得真知。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剪去葉柄的葉片為什么也有部分變藍?教師強調:銀邊天竺葵葉片的兩部分存在于相同的環境下,有葉綠素的部分能夠制造有機物,沒有葉綠素的部分不能制造有機物,說明水、二氧化碳等只是外因,葉綠體才是內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內因是第一位的。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學習中,老師的引導是外因,內因是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內因是自身的勤奮和努力!總結:今天我們分別以水、二氧化碳、光、葉綠體為變量進行了對照實驗,(同時板書光合作用的表達式)并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植物從外界獲取了水、光照等,它們回報自然界以有機物和氧氣,植物知道感恩,我們作為人也應學會感恩,感恩其實并不復雜,它就是一絲關懷,一絲感激。感恩很簡單,關鍵是要落在行動上,感恩老師的諄諄教誨,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同學的友情相助。我們應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接著師生同唱一首《感恩的心》。導入新課[來源:學科網ZXXK]增強每組學生的凝聚力并讓學生享用了一場心靈盛宴。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來源:學+科+網]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表達能力通過不同方案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結尾的感恩教育埋下伏筆。通過學生從網上收集資料設計探索方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大膽猜想的精神。引導學生形成“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一世界觀。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情感得以升華。鞏固練習見課件這是思維活動最活躍的環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交流、補充,對本節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完成本節知識的構建和升華。特別是第3小題,是對實驗的綜合、拓展應用。如下:3.假若上述實驗,兩黑紙片沒用曲別針固定在天竺葵葉片上,而是用透明膠帶上下兩面粘在黑紙片四周來固定,則處理后葉片上的“未變藍部分”的面積與黑紙片的面積相比( ) A.一樣大 B.大于黑紙片的面積 C.小于黑紙片的面積 D.無法確定板書設計光 合 作 用 光水+二氧化碳 有機物+氧氣 葉綠體 教學設計創新及課后反思 (一)本節課教師以生物課程標準理念為教學的指導,遵循初中學生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利用多媒體、探究實驗等教學手段組織教學。教法具有多樣性,在學生討論、觀察后,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使教學氣氛圍輕松活潑,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狀態下自主積極地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 (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探索知識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本節課中,主要通過讓學生參與設計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自主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科學態度和價值觀。教師應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設計實驗;教師也是學生的引導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科學知識。我設計這種課堂形式,期望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探究中求知,在操作中學習,利用學生經驗與老師指導共同完成學習。(四)實施計劃根據前面設計好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假設,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為了保證實驗在一課時內做完,黑暗處理和遮光照射由老師在課前完成,學生繼續完成脫色及檢驗。為了縮短酒精脫色的時間,提前準備熱水供學生隔水加熱時使用。實驗過程中為了確保學生酒精加熱的安全,老師準備了濕毛巾,并將酒精燈的注意事項標注在了實驗單上。(五)為了凸顯“光合作用需要什么”這一探究主題,對教學內容作了相應調整,如刪減了光合作用制造氧氣的內容。同時增加了光合作用需要水的探究,并對光合作用需要水、二氧化碳、光的探究分別作了不同的設計方案,且讓學生通過網上搜集資料,對教材中原有的幾個實驗進行了改進和創新,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精神。(六)通過學生的感悟環節,讓“實踐出真知”這一科學理念扎根于學生心中,通過學生對“光合作用不但需要外界條件,而且需要葉綠素”這一感悟,教師將“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的觀點與學生的感悟成功對接。課尾通過師生同唱《感恩的心》,點燃了正能量,引爆學生的小宇宙。 (七)由于是借班上課,沒有時間演練,課中有些環節過渡不是很自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