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觀察種子的結構》 巴東縣野三關鎮民族實驗初級中學 張迪 實驗教學目標:1認識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2、通過解剖、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的能力。3、在觀察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認真、細致觀察的科學素養。實驗材料和用具:浸泡一晝夜的蠶豆種子、浸軟的玉米種子、干蠶豆種子、干玉米種子、放大鏡、解剖刀、鑷子、解剖盤、滴管、碘液。實驗重點和難點: 重點: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難點:比較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實驗教學過程:(情境導入)教師:出示播種和收獲的圖片。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如果把種子種到泥土里,我們將會看到種子的哪些重要的生長變化?學生:(猜測)種子→發芽→小苗→植株→開花→結果。教師:你們見過種子嗎?你們見過的種子類型多嗎?你們見過的種子是什么樣的呢?然后展示幾種種子的圖片,種子的顏色、大小、長短等方面進行觀察。觀察活動一:觀察種子的外部特征教師:請每一組同學選擇一粒干蠶豆種子和干玉米種子進行觀察,看看他們的大小、形態、顏色和其他特征。你們發現各種種子的外部有什么特點呢?教師:同學們觀察了這么多種子的外部形態,你有什么發現呢?請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看法。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觀察發現。教師:(小結)種子的外部形態差異很大,顏色各異。種子形態萬千,顏色各異。那它們的結構是否相同呢?為什么種子能夠長成高大的植株?讓我們帶著疑問來探究種子的奧秘吧!觀察活動二: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 教師:種子的外部形態相差很大,同學們想不想探究一下種子有哪些方面是一樣的呢? 下面請每一組同學選擇一粒浸泡過的蠶豆種子觀察蠶豆種子的內部結構。教師示范解剖方法在種臍對側用刀片劃開一個小口,剝離種皮,再輕輕掰開。學生:動手解剖用放大鏡觀察蠶豆種子內部結構。對照課本大豆種子結構示意圖,認識結構名稱。教師:巡視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各結構功能。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看到的胚的結構,以及各部分的功能,(教師進行補充,使學生形成概念) 教師:(小結)蠶豆種子的結構包括種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兩片子葉。 教師:請每一組同學選擇一粒浸軟的玉米種子觀察玉米種子的內部結構。教師示范解剖方法沿中線解剖玉米種子滴一滴碘液在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上。學生:動手解剖用放大鏡觀察玉米種子內部結構。對照剛才觀察到的蠶豆種子內部結構找出差異。相互交流。教師:同學們剛才在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上上滴一滴碘液后發現玉米種子大部分變藍,還有小部分沒有變藍。由此我們推測變藍部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教師:(小結)玉米種子的結構包括種皮(與果皮愈合)、胚和胚乳(多淀粉),其中胚由子葉(一片)、胚芽、胚軸、胚根組成。引出單子葉植物種子和雙子葉植物種子名詞。教師:請同學們小組討論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完成《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異同點》表格。通過比較,進一步強化學生形成的種子的結構概念。種子名稱相同點不同點蠶豆種子??玉米種子?教師總結:自然界中種子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基本結構是一樣的,都有種皮和胚。其中胚是種子幼小的生命體,是最主要的結構;種皮保護種子內部結構的作用;子葉和胚乳可提供營養。這就是種子內部的秘密!現在我們該知道一粒種子為什么能發育成一棵新的植株了吧!實驗說明:本節實驗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觀察蠶豆、玉米種子的結構,使學生了解觀察生物體的基本步驟(由表及里、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等)。通過觀察和討論,學生能說出種子的基本結構,比較蠶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結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個實驗創新點及其意義有兩點:一是觀察玉米種子內部結構用浸軟的玉米種子進行實驗觀察。便于學生把玉米的果皮和種皮分開。二是在玉米種子的縱切面上用碘液染色。這樣能有效的讓學生知道胚乳的主要成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