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一、課題名稱:動物運動的方式二、教者姓名:撫順市第二十七中學 馬曉輝三、教材分析:《動物運動的方式》是北師大版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五單元第15章《動物的運動》的第一節(jié)。本單元的內(nèi)容在課標中強調(diào)“這一部分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非常重要。”它主要涉及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動物與人類的關系,而動物的作用與動物本身具有運動和各種行為能力是分不開的,所以本節(jié)內(nèi)容就是這一單元學習的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四、學情分析:(一)從學生知識結構來看,經(jīng)過七年級的學習,再加之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所知,對于本節(jié)內(nèi)容的學習來講,無疑已有了良好的基礎。關鍵是教師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去引導學生分析、歸納、自主學習,以期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二)從學生學習方法來看,盡管初中生思維方式偏重感性,但經(jīng)過不斷的訓練,也已具備初步的理性思維能力,這對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很重要。教師可提供更多學生感興趣的資料,影片讓他們感知,在引導其理性思維,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至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分工合作的方式相互幫助,共同進步。五、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舉例說出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理解運動方式與環(huán)境相適應;2.舉例說明動物運動的意義; 3.理解水生動物運動形式與其特有的形態(tài)結構密切相關。(二)過程與方法:1.學會利用各種途徑收集資料,并能分析整理,加以利用; 2.通過觀察思考,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念;3.培養(yǎng)取長補短的意識,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1.通過觀察和小組活動有效地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習興趣;2.滲透熱愛生命、關注自然保護自然、團結協(xié)作的情感。六、教學方法:通過課件展示、運用教學資源。師生討論、合作探究,整理分類、歸納總結。七、教學過程:(一)觀察圖片,激趣導入使用多媒體播放一張圖片(動物的擬態(tài)),讓學生仔細觀察,找到并判斷出圖片中的生物種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動物運動的方式》(板書)(二)欣賞視頻,初步感知再使用多媒體視頻功能,欣賞動物的運動方式視頻,感受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初步感知其運動方式與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提出問題:動物為什么運動?引出動物運動的意義。為提高直觀性,出示幾張圖片(洄游、捕食、生殖行為),引導學生思考,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三)小組學習,合作探究活動一:動物在水中的運動方式1.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交流討論,在課堂上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工具“資源庫”進行展示。教師及時進行評價、反饋、點撥。活動二:尋找魚類游泳的動力使用多媒體課件,循環(huán)播放魚類游泳的視頻和魚的外部形態(tài)示意圖。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教師引導提問,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看視頻,觀察實物(游動的小魚)和圖片,閱讀教材,分析“魚類游泳的動力到底在哪里?”,此研究活動學生會收集有關魚類適應游泳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特征,經(jīng)過交流分析能夠找出動力是什么?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有哪些?學生自愿到黑板上寫關鍵詞,并結合課件給大家講解。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魚的形態(tài),以利于學生找到魚類游泳的動力(尾部和尾鰭的擺動)。歸納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身體流線型;各種魚鰭;魚鱗,體表粘液;用鰓呼吸;魚鰾等。),提高教學的直觀性。總結歸納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活動三:水中動物的運動與人類發(fā)明以觀察吹滿氣體的氣球運動軌跡的小實驗引出動物運動方式與人造運動機器的關系。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降低知識的難度。氣球、火箭的運動原理和哪種生物有關;(水母和烏賊的倒退原理)潛水艇的運動原理和哪種生物有關;(魚體內(nèi)的魚鰾)迪拜水母酒店和哪種生物有關;(水母的薄殼結構)潛水服的腳蹼和哪種生物有關;(青蛙的蛙蹼結構)拓展延伸,鏈接現(xiàn)代科技開拓學生眼界,培養(yǎng)愛國情感。(四)知識梳理,鞏固新知學生總結知識點,教師板書,知識梳理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即鞏固了基礎,又能實現(xiàn)學生的表述和交流互動能力的鍛煉。使用多媒體出示競賽題,學生搶答,其他生糾正補充。強化重點內(nèi)容,提高學生利用知識的能力。(九)課堂小結,情感升華學生談這節(jié)課的體會和收獲,進行情感教育。希望同學們到能做一個愛的使者,讓世界充滿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