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花的結構和類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描述花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的功能,并說明花的主要結構是花蕊的理由;2.理解花的類型概念中的兩性花、單性花、無性花;3.判斷一些常見花的類型。(二) 能力目標: 1.通過解剖花的結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驗能力;2.通過兩種花的結構觀察比較,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3. 通過 “花的貼圖”制作,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細心分析能力;4.通過請小老師上臺介紹花的結構及展示“花貼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小組完成實驗任務過程中培養合作意識,協作精神;2. 通過親身實踐,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3. 通過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4. 通過不要隨手采摘鮮花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文明習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花的基本結構,尤其是雌、雄蕊的結構。難點:花粉粒和子房的結構觀察。三、教學策略:1、教學準備策略:根據學生實情結合新課標寫好教學設計,精心按照教學設計制作課件,PPT上圖片的選擇要能夠凸顯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在選材上:為了讓學生直觀認識花的結構,選擇桃花模型作為輔助教具;為了使學生在解剖花時能夠更清楚地觀察到子房內的胚珠,選擇百合花為實驗材料;打印各種類型花的圖片,供學生判斷分類。在教學媒體方面: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選擇學樂云授課平臺進行課堂教學,手機輔助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實驗上:為了提高實驗的實效性,實驗時讓每一個同學都有事可做,讓班長課前分好小組,并定好小組長,讓小組長對組員做好分工協作的監督工作。2、教學實施策略:根據課本內容和學生實際,這節課以“認識花——解剖花——討論花——展示粘貼花”為主線去滲透“花的結構”這一概念的。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節課采用探究——發現教學和合作學習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花,課前根據教學目標創設好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按照由外到內、由下到上的順序仔細觀察課本桃花的結構模型圖。為檢查學生的自我學習情況,學生代表上臺以桃花模型介紹花的基本結構。在解剖花的環節,教師給出實驗的具體任務,小組內成員分工協作去達成小組共同目標,并以小組活動的整體效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指標。學生解剖時,教師巡視每一小組的活動情況,對于動手能力差的小組,及時的給予輔導。對快、好的小組實驗結果采用學樂云授課平臺的隨堂反饋及時拍照上傳與其他小組分享。然后通過問題討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花的結構。為了進一步的鞏固花的結構,讓學生利用解剖了的百合花進行粘貼花,并要求標注結構名稱。粘貼時鼓勵各小組大膽構思、創新,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3、教學評價策略: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讓學生參與評價,使評價成為一種雙向甚至多向活動。學生代表以桃花模型介紹花的結構,其他同學給予評價,對遺漏的部分給予補充。解剖花的結構實驗結果,各小組互評,對好的小組給予肯定,并讓小組長進行經驗介紹。而對于實驗結果不理想的小組,大家與其一起查找原因及時糾正。粘貼花展示,大家互評,選出最佳創意獎。四、教學過程(一)導課同學們,你們都知道哪些花?(學生回答)那花包括哪些基本結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花的類型又有哪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花的結構和類型》。(二)新授1.活動一:認識花 ①以桃花為例學習花的基本結構及各部分結構的作用。②選取小老師上臺利用桃花模型按照由外向內,由下向上的順序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教師點評和補充,最后總結知識點。(功能:花柄--具有支持、輸導的作用。花托--具有支持、連接的作用。花萼和花冠---在花還沒有開放時具有保護作用。雄蕊---由花藥和花絲組成,其可以產生精子。雌蕊---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其作用是產生卵細胞。) 2.活動二:解剖花(教師巡視指導)步驟:(1)對照課本P113圖6-11桃花的形態結構圖,觀察百合花的形態和結構,比較它與桃花結構的異同。(2)用鑷子從外向內依次摘下花瓣、雄蕊和雌蕊,在大白紙上擺放好,并進行各部分結構名稱的標注;(3)用鑷子夾開花藥,蘸取少量花粉,制作花粉的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花粉粒的形態; (4)將一枚雌蕊放在載玻片上,用解剖刀縱向剖開子房,用放大鏡觀察子房里面成串的胚珠。(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同時,對快、好的小組實驗觀察結果用手機拍照,并通過學樂云授課平臺的隨堂反饋上傳到多媒體課件與其他小組成員分享。) 3.活動三:展示粘貼花成果(小組學生代表介紹作品構思,師生共同評比---創新、精美。)4.討論:(1)花的哪部分結構是最主要的?為什么?(雄蕊和雌蕊(花蕊)是最主要部分。 因為雄蕊和雌蕊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直接關系。)(2)柱頭為什么是濕潤的?花柱為什么是空心的?(柱頭濕潤有利于花粉的接受和花粉粒的萌發。花柱空心有利于花粉管通過。)(3)一朵發育完全的花通常由哪幾部分組成?是不是所有的花都有這六部分組成?(學生代表回答完后,師生共同總結花的類型。為幫助學生理解兩性花、單性花和無性花概念,教師出示特殊花的圖片。最后,通過學生代表對老師提供的花進行分類,并粘在板書處—見板書。)(三)課堂小結1、請學生談談今天的收獲;2、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第4點目標——通過不要隨手采摘鮮花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文明習慣。教師強調:美麗的花朵裝扮著世界,點綴著我們的生活,它們不但供我們欣賞,而且孕育著生命,所以我們不要隨意采摘鮮花。練習1.下圖是桃花的基本結構示意圖,請根據圖回答:(1)寫出圖中各部分的結構名稱: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圖中 和 (填序號)組成了雄蕊, 、 和 (填序號)共同構成了雌蕊。2.花被是指( ) A、花萼 B、花冠 C、花萼和花冠的合稱 D、花托與花冠的合稱3.下列結構中有花粉的是( ) A.花藥 B.花絲 C.雌蕊 D.花托?4 .花的主要部分是指 ( ) A、雄蕊 B、雌蕊 C、花蕊 D、花冠5 .下列結構中,與結出果實有直接關系的是( )A、花蕊 B、花托 C、花柄 D、花萼(五)作業:預習第2課時《傳粉和受精》,完成練習冊P48--50(六)板書設計 五、教學評價1、課堂的導入符合學生的實情,精心選擇實驗素材。2、教學方式是現代化與傳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桃花模型的采用就是傳統,現代化就是高清錄播室、手機和學樂云平臺的使用。教師在課堂上用手機把實驗時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花粉粒結構拍照、上傳至學樂云平臺分享,多種資源的融合使用實現了現代與傳統的有機結合。3、課堂有創新。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想象,把解剖下來的各部分花結構拼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其中設計蝴蝶圖案的學生介紹時講到設計構思來源于勤勞的蝴蝶無私的奉獻,象征了辛勤勞作的農民伯伯。教師這時進一步啟發挖掘進行思想教育:我們要感謝勤勞的農民伯伯給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食物。4、學生的另一個層次看也體現了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的生命觀——結構與功能觀。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思考花的結構為什么這樣外,還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板書,導圖的左邊是結構,右邊是類型,很好地完成了花的結構的內涵和外延。5、整節課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每個環節逐個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命觀,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小組分工合作的精神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學科理念和學科素養非常貼切。六、教學反思1、實驗材料的選材可以多樣化,每個小組除了百合花之外還可以加入本土的芥蘭花等。實驗材料的多樣化可以讓學生直觀的認識到:花雖然大小、形態不同,但是主要結構和功能基本相同。2、學生實驗操作時,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是否會操作步驟和實驗結構外,還有注意觀察學生的操作細節,比如:學生把制作好的臨時玻片放到顯微鏡的載物臺上前有沒有把玻片的水擦干凈等,平常要讓學生養成好的習慣愛護好顯微鏡。參考文獻:1、大學網,《對教學策略的基本理解》;2、吳也顯,《教學論新編》,教育科學出版社;3、劉恩山,《生物學教師教學用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4、劉恩山,七年級上冊《生物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