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學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聚焦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明確了各項制度必須堅持的根本點、完善和發展的方向,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決定》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構成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新成果。黨的領導制度《決定》原文: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知識鏈接1.黨的性質與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2.黨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3.黨的初心和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學習建議1.能夠結合相關材料感受:?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區分依法執政與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對應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黨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行政對應的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政府),依法行政是現代法治政府行使權力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時必須由憲法和法律授權,并且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正確行使權力。3.理解黨的領導與憲法的關系:中國共產黨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憲法是一-切組織與個人的根本活動準則,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黨既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也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決定》原文: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知識鏈接1.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必要性: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2.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體系主要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國家政權、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項制度強調通過充分協商,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項基本政治制度,集中體現了堅持各民族-?-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4.公民參與民主生活的形式及要求:公民參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項權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規,可以通過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等多種形式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實現民主權利,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我國公民參與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分析判斷能力,以理性、公正、客觀的態度全面、深刻、辯證地看問題,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學習建議1.能夠區分根本制度與基本制度:《決定》強調“突出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將重要制度與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并列提出,構成制度體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制度建設的經驗總結。2.明確“根本政治制度”與三項“基本政治制度”構成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同時,堅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等基本經濟制度,為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3.根據《決定》精神,明確我國公民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途徑與形式除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與民主監督外,還包括民主協商、民主管理。學習中,同學們要能夠結合現實生活中公民政治參與的事例,區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決定》原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知識鏈接1.法治的價值:法治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公民的權利,使人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法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實現強國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正義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2.法治的要求:實行良法之治和善治。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特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4.厲行法治的要求:厲行法治,必須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黨和政府及國家公職人員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模范,并帶動其他公民共同守法;要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共同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境;每個公民都要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養成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契約精神和規則意識;要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學習建議1.要學會運用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厲行法治的相關知識分析社會現象,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案。2.理解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3.要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原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知識鏈接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我國,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2.改革開放促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我國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逐步建立、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學習建議更新對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理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并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范疇。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三項基本經濟制度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決定》原文: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知識鏈接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延續文化血脈需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2.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學習建議1.辯證理解文化自信: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應深刻認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文化自信不能排斥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應尊重文化多樣性,推進文化交流互鑒。2.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民生保障制度《決定》原文: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知識鏈接1.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辯證看待我國城鄉發展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仍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3.民生的重要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只有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4.共享發展成果的原因: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僅要看經濟發展,而且要看發展成果是否惠及全體人民和人民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黨和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增進民生福祉。學習建議1.綜合所學知識分析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的原因:黨的性質與宗旨,國家性質,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等。2.多角度理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義:有利于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等。生態文明制度《決定》原文: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知識鏈接1.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文明形態,是人類的共識;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2.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建設生態文明,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目標;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等。學習建議1.正確把握兩對關系:?-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要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傷害,同時要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二是經濟發展(金山銀山)與環境保護(綠水青山)之間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2.全面理解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意義:有利于保護環境、保護資源,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利于促進資源回收利用,推進綠色發展;有利于提高大眾節約意識與環保意識;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