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下)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11課 元朝的統治一、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朝的地位:(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2)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機構 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樞密院 御史臺負責事務 行政 軍事 監察1.在中央2.在地方(1)元朝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2)在其他地區,除了吐蕃、畏兀兒外設置了10個行省(也可稱“行中書省”)。行省之下,設置了路、府、州、縣。行省制度的影響:(1)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2)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Tip:分封制、郡縣制與行省制的異同(了解即可,不用背) 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盛行時期 西周 秦漢 元朝實行條件 與宗法制相連 國家大統一建立基礎 以血緣為關系基礎 按地域劃分與中央的關系 諸侯國相對獨立,權力、地位世襲 中央政府下屬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政長官直屬中書省作用與影響 一定時期內產生過積極作用,但從長遠看破壞了國家統一 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后世的發展和完善,其積極作用越來越明顯★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1.臺灣: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2.西藏:元朝設宣政院(是元朝設立的一個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機構)直接統轄西藏地區。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Tip:元朝統一的意義:(1)結束長期分裂,為以后統一打下基礎。(2)大體確定了中國后來疆域的輪廓。(3)行省制度的確立和對邊疆起地區的管轄,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極大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一、 繁華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北宋的開封,南宋的臨安,元朝的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在北宋的開封,最為繁榮的是大相國寺。3.瓦子、勾欄(1)瓦子和勾欄出現的原因: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級不斷增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2)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3)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勾欄。4.宋元雜劇 地位:宋元時期戲劇演出的主要形式。5.傳統節日:今天的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二、宋詞概況:詞在唐朝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大力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詞人 時期 派別 貢獻蘇軾 北宋 豪放派 他改進了詞的創作,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李清照 兩宋之交 婉約派 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在當時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辛棄疾 南宋 豪放派 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三、元曲1.內容組成: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2.特點:元曲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3代表:(1)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家是關漢卿,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2)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時間、人物:北宋時的匠人畢昇2.意義: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3.活字印刷術優點: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印刷技術 發明時間 制版時間 勞動力 資源利用 錯字更改 作用雕版印刷術 隋唐 長 多 浪費 不容易更改 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活字印刷術 北宋 短 少 節約 容易更改 ★二、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對其傳播起重要作用的民族:阿拉伯人)1.指南針的發展與應用:(1)漢代時人們利用天然磁石做成指南工具,稱為“司南”。(2)北宋時人們把這種有磁性的鋼針安置在刻有度數的盤中,于是就成了羅盤。(3)北宋末年,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4)南宋時期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2.火藥的發展與應用:(1)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 (2)宋代,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影響:中國發明的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三、發達的中外交通1.陸路交通(見P62)宋代驛站比較發達,元朝統治區域遼闊,為加強各地的聯系,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2.海路交通(見P62-63)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影響: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回國后講述他在中國的經歷,形成《馬可·波羅行紀》一書,這本書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極大向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