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植物的生殖方式 1、教材分析本節教材首先對前兩節講述不同生物的生殖方式加以歸納,進而闡明有性生殖的概念。在此基礎上,以馬鈴薯的繁殖方式為例,闡述了無性生殖的特點,并列舉實例說明營養繁殖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生產實踐,并要求學生參加有關實踐活動。因此,在教材地位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2、在學習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基礎上,比較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之處。(2)能力目標進行嫁接技術的實際操作,了解無性生殖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無性生殖在生產上的應用,認識生物學知識是生產實踐的基礎。3、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2)植物營養繁殖——嫁接的過程。教學難點植物營養繁殖——嫁接的過程。4、學法指導講解法、比較法、分析法、分組實驗法5、教學過程(詳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問題導入:出示PPT課件,人的生殖中胚胎的形成及兩棲動物抱對行為體現了生物的哪一個基本特征呢?-----繁殖。追問:個體發育的起點是什么呢?-----受精卵。再問:那植物也是這樣延續生命的嗎?它是如何生殖的呢? (出示課題-----植物的生殖方式)二、學習目標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2、舉例說明無性生殖的類型。3、進行嫁接技術的實際操作,體會無性繁殖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三、學案導學結合導學案,自學教材P87—P91頁內容,思考并完成導學案第1題和第二題。四、合作交流,解讀探究(一)植物用種子進行有性生殖1、鼓勵學生回憶并描述植物進行種子繁殖的過程,并用圖片展示綠色開花植物種子繁殖的過程,即從種子-----種子的過程,經歷了開花-----傳粉-----受精-----胚的發育,最后用種子進行繁殖,產生新植株。2、概念引出:受精過程中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有性生殖。(師問):有性生殖中植物是用什么來繁殖下一代的?哪些植物可以進行種子繁殖呢?(生答):種子-----如小麥、水稻、玉米等。(二)植物利用營養器官進行無性生殖(過渡):那馬鈴薯和多肉植物又是如何生殖的呢?1、展示PPT圖片,馬鈴薯的莖上發芽,多肉植物的葉生根長成新植株。(師問):它們形成新植株的方式和植物的有性生殖一樣嗎?有受精這個過程嗎?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嗎?引導學生將其與植物的種子繁殖加以比較,明確種子繁殖屬于有性生殖的范疇,植物除進行種子繁殖以外,還有其它的生殖方式。結合圖片講述農業生產上怎樣種植馬鈴薯的方法,引入無性生殖的概念。2、概念引出:不需要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無性生殖。(師問):無性生殖中植物是用什么來繁殖下一代的?(生答):根、莖、葉-----營養生殖。營養生殖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1、營養生殖的方式-----扦插、壓條、嫁接(過渡):植物的營養生殖在農業生產中也被廣泛的應用。(問題):詩句“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體現了柳樹的哪種無性生殖方式呢?-----扦插學生結合書本及導學案,總結并表述扦插的概念。師:壓條也可實現植物的快速繁殖,針對的是扦插不易成活的植株,如桂花、夾竹桃等。(過渡):PPT圖片展示:那果園里的果樹、公園里的月季花是用什么方法讓同一株植物體上結不同的果實、開不同顏色的花朵呢?師:這就是果樹和花卉植物應用較多的無性生殖方式-----嫁接。(講解):展示PPT圖片,講解嫁接的概念及接穗和砧木。視頻展示嫁接的操作過程(過渡):具體操作過程同學們想看嗎?師:請同學們帶著兩個問題觀看視頻:①接穗和砧木如何處理?②若想要嫁接成活,應注意什么?(學生觀看視頻后,請學生復述接穗與砧木的處理方式,并講解嫁接成活的關鍵,即莖的形成層)師:同學們想當一回花農,親自嘗試一下嫁接嗎?(學生試驗,教師指導)(師問):實驗中我們是選用的枝條還是芽做接穗的?(講解嫁接的方法-----枝接和芽接)(點評并提問):選一組較好的上臺展示,并提問:若該枝條嫁接成活,是開玫瑰花還是開月季花?(引出嫁接成活后植株的性狀)-----嫁接成活后的新植株,保持的是接穗的性狀。(師問):農業生產中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嫁接等方式進行無性繁殖新植株呢?教師引導:①一般在生產中,選取的都是品質優良的枝條或芽做接穗,能穩定的保持接穗的性狀。②可加快繁殖速度,如用種子繁殖,需幾個月甚至更長。(四)、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比較通過對上述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的概念及特點的了解,分組討論對兩者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出兩者的差異,并完成導學案第三題。項目有性生殖無性生殖有無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繁殖速度后代生活力后代變異大小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并動手進行了實際操作,如果你是一位農業技術的帶頭人,我們利川盛產李子,有的李子口感、果實大小等一些特征并不理想。針對這些,你有什么好的改良措施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