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細菌》教學設計 包鋼十二中 謝蘭軒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2)了解細菌的形態類型、基本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特點。(3)理解細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標:(1)通過巴斯德的實驗,讓學生參與探究細菌發現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科學思想。(2)通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科學發展的情感。(3)重視個人衛生。二、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的特點。2、教學難點比較細菌與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三、課前準備教師:收集有關細菌發現過程、細菌形態、結構和生殖等有關的圖片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光學顯微鏡,細菌三型的永久裝片。學生:課前對本節內容進行預習。四、教學方法www.renjiaoshe.com多媒體教學、討論法、實驗法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一、導入1分鐘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細菌圖片,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細菌,由此引入課題。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學生講述科學小故事(細菌的發現)4分鐘請已經制作了幻燈片的同學上來演示。要求學生課前閱讀教材,然后根據探究實驗的步驟,剖析科學家發現細菌的過程。講述巴斯德的實驗過程——變質肉湯中的細菌是由原有的細菌產生的。3、引導學生討論與交流:從這個故事中,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學生上臺演示她們所搜集到的有關發現細菌的資料,并進行講解。1、課前閱讀教材,收集科學小故事。2、通過同學的講解及自己思考、討論,了解到細菌并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3、討論交流從故事中所獲得的啟示。通過同學的講述,對細菌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使學生初步了解細菌的發現,讓學生認同科學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密切相關的,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科學的態度。三、細菌的形態10分鐘1、通過展示在電子顯微鏡下拍到的放大上千倍的細菌,說明細菌的微小。再用比喻的方法介紹細菌的大小,加深學生的理解2、展出許多細菌不同的形態圖,讓學生區別分類。3、引導學生運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三種形態。3、總結歸納細菌的三種基本形態。經過觀察思考后認識到:(1)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它的形態結構。(2)細菌的基本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3)自己動手,運用顯微鏡,嘗試觀察“細菌三型的永久裝片”,觀察到細菌的不同形態。1、通過形象的比喻和圖片,使學生對抽象的、微觀的知識有個較直觀的認識。2、通過自己動手觀察,更加直觀的了解細菌,加深學生對細菌三型的記憶,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2、培養學生分析圖形、總結歸納的能力。3、進一步了解細菌的形態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四、細菌的結構5分鐘1、展示細菌的結構示意圖與動植物細胞結構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2、解釋自養和異養的區別,引導學生明確細菌的營養方式。回顧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比較細菌細胞與動植物細胞的結構,總結出細菌的主要特征,從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強化圖文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比較、歸納和邏輯推理能力。五、細菌的生殖5分鐘1、展示細菌細胞圖,引導學生找出生殖細胞,總結出細菌的生殖方式。2、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簡單運算,說明細菌的繁殖速度極快,提醒學生要搞好個人衛生。3、通過生活中的例子,介紹芽孢的特性。1、觀察討論,認識細菌的分裂生殖。2、通過簡單運算,認識到細菌繁殖力非常的強,引起對個人衛生的重視。3、了解芽孢的特性。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六、總結5分鐘簡單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練習相應習題。認真聽老師總結,一起總結課堂的延伸六、板書設計第二節 細菌列文虎克、 巴斯德發 現 大部分異養 細菌 球形、桿形、螺旋形結構(常規、特殊) 生殖:分裂芽孢:休眠體七、教學反思1、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本節課利用大量的圖片,讓學生對細菌的認識更加具體化。2、通過學生講述科學小故事,學生自己動手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菌的形態,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課堂上的記憶時間有限,沒有給學生留足夠的時間記憶。4、課堂上的練習較少。附:教學流程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