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 遺傳和變異現象(教案) 云夢縣倒店鄉羅廟中學 劉小云一、教材分析: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延續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本教材主要通過以下三方面呈現:1、通過比較個體間性狀的差異,使學生識別生物的性狀和相對性狀;2、通過欣賞和評價兩幅19世紀的漫畫,幫助學生認識生物的遺傳現象和變異現象;3、通過課后的性狀調查和思考與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遺傳和變異的領悟。二、學情分析: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與動、植物接觸相對較多,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與遺傳和變異相關的現象,只是未能提升到理論的層次。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性狀、相對性狀等名詞;闡明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能力目標:通過感性的圖片及探究活動,提高分析、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實事求是,治學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四、教學重點: 區別性狀和相對性狀;辨別并描述遺傳和變異現象.五、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遺傳和變異概念。六、課前準備課前指導學生做好對各自性狀的自我觀察。比如:是否卷舌,有無耳垂。七、重難點突破策略:八、教學過程:1、情境導入:引出“性狀”概念【情景一】:小游戲(ppt展示)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誰的眼睛?請同學們猜一猜圖中水果的味道?設計意圖:激發興趣、初步建立生物體的外部特征和內部特征的概念。【情景二】:探究新知1、A和B都是蘋果,但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它們的不同體現在哪里?像眼球顏色、水果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這樣的外部特征把他們歸屬于形態特征。(看得見)2、A和B都是蘋果,但它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它們的不同體現在哪里? 像人的聲音、血型、水果的氣味、味道、口感等這樣的內部特征屬于生理特性。(看不見)【師點撥并提出概念】引導學生明白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特征,比如我們剛才提到的形狀、顏色、體積、氣味、聲音、膚色等,在生物學上稱之為性狀,包括形態特征、生理特性。設計意圖:同一張圖片從內外對比更進一步探究生物體的特征,從而得出性狀的概念。“相對性狀”概念的提出:【情景一】:活動一:識別性狀和性狀的表現類型 楓葉形狀才是性狀,鋸齒型是性狀的表現類型。 那么:(1)音色是_____,聲音尖銳、渾厚是_____。眼皮形狀是_____,單眼皮、雙眼皮是_____ 。直發、卷發是_____,_____是性狀。楓葉_____是性狀,紅色是_____。【師點撥并提出概念】 對于蘋果顏色是性狀,紅色、綠色、黃色是表現類型。同一種生物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稱為相對性狀。設計意圖:讓學生會區分生物的性狀、性狀的表現型、相對性狀等概念,加強概念理解。【情景二】: 對人體自身相對性狀的圖片展示:性狀相對性狀人的眼色黑色、藍色、茶色人的耳垂有耳垂、無耳垂人的酒窩有酒窩、無酒窩人的眼皮單眼皮、雙眼皮設計意圖:圖片展示更加直觀表示出人體的不同的相對性狀,方便學生性狀自我檢測。3、概念的升華【活動的開展】:(1)小組間開展探究活動“學生性狀自我檢測”,進行自我檢查性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探索自身秘密的興趣。小組成員之間比較各自性狀,是否有所有性狀都相同的。(2)交流討論得出結論:世界上兩個生物的所有性狀完全相同的概率很低,幾乎為零。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性狀與相對性狀理解更透徹,明白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增強自信。4、“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認識(1)出示親子照,讓同學們找孩子找親人。請同學們自己說說親子間可能存在的相似特征。(2)通過這個活動可以調動全班同學的學習熱情,大家會積極參與,努力發現自己與父母間可能存在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從而進一步了解“子女與父母之間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著一些相似的特征”,就是遺傳的現象,性狀存在的差異性就是變異的現象。 (3)用幾張動物的親子圖片,引出變異的概念。 (4)欣賞和評價有關性狀遺傳和變異的漫畫:《新鼻子》、《舊磚上剝落的碎片》。針對漫畫小組進行討論:??? a.《新鼻子》中的鉤鼻子和《舊磚上脫落的碎片》中的斷腿有什么不同???? b. 哪幅漫畫中表達的生物學現象是可能發生的?為什么?設計意圖:對比圖片中性狀的相似與差異之處,得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得出遺傳和變異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更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與七年級上冊“什么是生物”相呼應)。5、課堂小結,全面理解內容,形成知識網,提升能力要求 1、正確表述性狀、相對性狀、遺傳、變異等概念;? 2、舉例生物的相對性狀; ?3、用俗語說出生物遺傳現象和變異現象。6、課后練習,鞏固知識。九、教學反思本節課主要的理念是要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和生活的的現象去總結生物學的概念,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積極參與活動,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活動中互動,讓每個學生參與了探究學習的,并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