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第19章 第2節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第一課時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課 型新授課授課教師肖惠勻教育教學目的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2.比較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區別。能力目標1.運用所學概念,分析一些常見昆蟲的發育過程屬于哪種發育類型。2.通過對視頻、圖片等資料的觀察,培養觀察能力。3. 通過對比蝗蟲和家蠶幼蟲和成蟲特點,總結不完全變態和完全變態發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獲得了關于人以外生物生殖和發育的知識,增強實踐的能力,培養科學的探索精神。重點1.昆蟲的變態發育及兩種類型難點1.變態發育中幼蟲與成蟲在形態結構、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性方面的差異。2、比較完全變態和不完全變態的異同點。教法與學法學生自主學習、觀察圖片、觀看視頻講練結合、列表對比教具PPT課件、視頻、圖片教 學 過 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導入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從“梁祝化蝶”這個愛情故事展開,引導學生思考:從科學的角度看,美麗的蝴蝶究竟是什么變來的呢?思考美麗的蝴蝶究竟是什么變來的?變態發育概念展示黃裳鳳蝶發育的過程<多媒體顯示毛毛蟲與黃裳鳳蝶的圖片>引導學生將兩者的形態、生理和習性等方面進行比較,得出昆蟲的發育方式:變態發育。從毛毛蟲“變成”蝴蝶引入新知——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展示教學目標檢查自學效果觀察,思比較毛毛蟲和蝴蝶有何差異?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生自主預習:閱讀課本79~83頁的內容思考并完成導學案自學思考題昆蟲的生殖和發育(講述)昆蟲是節肢動物里數量最多的種群,生物界中至少有100萬種以上的昆蟲,課本分別以哪種昆蟲為代表加以介紹呢?蝗蟲的生殖和發育首先,請大家看下蝗蟲的生活史圖片。 <多媒體顯示蝗蟲的生活史>,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 (1)比較蝗蟲成蟲和幼蟲的差異。 (2)蝗蟲的生長發育經過了哪幾個時期?<多媒體顯示蝗蟲若蟲和成蟲的圖片>,由學生代表說出這兩者的差異。簡單介紹外骨骼與蛻皮<多媒體顯示蝗蟲發育過程圖>5.(小結)像蝗蟲這樣,變態發育的過程經歷了受精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屬于不完全變態。家蠶的生殖和發育講述: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中曾寫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干。”其中關于春蠶的描述,用生物學知識分析,科學嗎?蠶吐完了絲就真的死了嗎?這句詩我們可以怎么改,更合理呢?激發學生學習家蠶生殖和發育的興趣。1.<多媒體顯示家蠶的生活史>,引導學生觀察并討論:①家蠶的個體發育要經過哪幾個時期? ②家蠶的幼蟲和成蟲相比,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區別大嗎?有哪些區別? 2.<多媒體顯示家蠶的發育過程圖>3.(小結)像家蠶這樣,發育過程經歷受精卵、幼蟲、蛹和成蟲的發育時期,叫做完全變態。4.列表比較完全表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異同發育類型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不同點相同點思考,回答觀察圖片,回答說出蝗蟲若蟲和成蟲的差別學生代表說出其發育過程及發育方式舉例說出其他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思考并回答不科學春蠶化蛹絲方盡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由學生代表說出其發育要經過哪幾個時期?比較家蠶的幼蟲和成蟲,說出有哪些區別舉例說出其他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由學生代表反饋昆蟲與人類的關系提問:我們本節課學習蝗蟲(害蟲)和家蠶(益蟲)的生殖發育特點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我們最好在哪一個時期消滅蝗蟲?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代表發言課堂小結完成本節課的知識框架并展示當堂檢測1、蝗蟲與家蠶比較,蝗蟲生活史中不具有的時期是( )A.受精卵??? B.幼蟲????????? C.蛹?????????? D.成蟲 2、與蝗蟲的發育方式屬于同一類型的是 ( ) A.蜜蜂? ? B.螳螂?? C.家蠶? D.蒼蠅 3、成語“金蟬脫殼”中,“殼”指的是( ) A.外骨骼 B.角質層 C.角質鱗 D.細胞壁 4、蠶繭代表家蠶的(?? ) A.卵期??? B.幼蟲期? ?C.蛹期?? D.成蟲期 5、家蠶的完全變態發育過程是? ( )。 ? A.卵→蛹→繭???????? ? ??B.卵→幼蟲→成蟲 C.卵→幼蟲→蛹→成蟲????D.卵→蛹→成蟲生卵細胞 6、菜粉蝶生長過程中危害農作物時所處的變態時期為( )。 A.幼蟲??? B.蛹??? C.受精卵?? D.成蟲 7、下圖是某種昆蟲發育過程的四種蟲態圖,據圖回答: (1) 填寫出各個發育階段的名稱A__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2) 排列出發育的順序,用序號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這種發育過程稱為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 (至少寫出兩種)等昆蟲也是這種發育類型完成練習板書設計:第2節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一、昆蟲的生殖和發育1. 昆蟲的生殖:體內受精,卵生2. 昆蟲的發育——變態發育完全變態:卵——>幼蟲——>蛹——>成蟲不完全變態:卵——>幼蟲——>成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