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一、教學目標1.回顧已學知識,感受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和發展;敘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為救國進行的探索活動。2.研讀史料,感受“驅除韃虜”“五族共和”口號產生的時代背景,對比分析口號轉變的原因及影響,明確民族觀念的轉念與中華民族形成的意義;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去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培養學生由材料中獲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3.在探究過程中,樹立一份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1.重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和發展,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口號轉變的原因及影響。2.難點: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口號轉變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由材料中獲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三、教學策略1.采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閱讀、討論和分析。2.注意論由史出。以史料為證據,讓學生學會由史料中獲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結論。四、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一)播放視頻《中華一家親》學生思考:依據視頻,說說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特征。(設計意圖:通過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知道各個民族有各自的特點民族特色與習慣,初步認識民族融合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不朽的靈魂。) 講授新課(一)感受“多元一體”[來源:1. .展示各個歷史時期的地圖,說說自己看到的少數民族及發展狀況。(突出女真族的發展狀況。)(設計意圖:以滿族為例,了解民族的延續性,并為之后的第二部分探究“驅除韃虜”做鋪墊,同時也培養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加強學生對“一體”的認識)2. 結合書本知識,回顧中國古代歷史,列舉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實。(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八年級中國古代史中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實,了解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理解中華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3.指導學生快速閱讀教材,利用年代尺,描述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設計意圖:了解中華民族是一個長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過渡:中華民族是在長期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下來,我們選取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片段來探究中華民族觀的形成過程。(二)探究“驅除韃虜” 學生合作探究(7分鐘)并展示小組成果1.展示“康有為、梁啟超”言論和“各國辛丑條約”圖片,學生思考:①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社會狀況?②列舉史實說明中國如何一步步落入危險境地? ③面對上述危險,維新派做了怎樣的努力?結果如何?2.展示兩則歷史史料,分析革命者的態度。(設計意圖:以圖片和材料的方式,回顧近代中國民族危機出現的過程和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抗爭史實,引導學生理解“驅除韃虜”出現的歷史背景。)過渡:資產階級維新派不能完成革命任務,這一革命任務又落到了哪一階層身上,說說其主要領導人和革命綱領。3.出示孫中山和革命綱領的圖片,結合所學,小組討論:當時,有人將同盟會革命綱領中的“恢復中華”理解為在漢族聚居的18個省范圍內恢復建立漢族國家。你如何認識?(認識其出現的合理性:對清政府的極度不滿,并指出不當之處:不利于各民族力量的團結)(三)走向“五族共和”1. 展示梁啟超和孫中山言論,思考:①梁啟超提出了小民族主義和大民族主義,說說你的理解。②梁啟超和孫中山關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點?2. 展示兩則歷史史料,學生思考:結合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中華民族觀念的變化。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民族觀念轉變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史料閱讀和分析,知道“五族共和”取代“驅除韃虜”的歷史背景。)③展示材料5和材料6,④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是歷史的進步嗎?(設計意圖:以材料解析題的形式對書本資料進行分步理解,從而發現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轉變的意義。)(四)當今民族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設計意圖:聯系當下民族政策,訓練思維方式,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加深學生的加過情懷)課堂小結PAGE / NUMPAGE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