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標要求 1.說出人體的血量與輸血的關系。 2.說出AOB血型的類型以及安全輸血的原則。 3.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確立健康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 【活動建議】模擬“血型鑒定”,有條件的學校觀看血型鑒定的錄像,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 課標解讀 1.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ABO血型的分類,認同安全輸血與血量、血型的關系,認同無償獻血制度。 2.根據生活經驗,當人體出現大量失血時就需要及時輸血,因此本節首先介紹輸血與血量。輸血與血型密切相關,接著介紹的是血型。學習了血量和血型,再引出如何安全輸血的話題,符合同學們的認知規律。要安全輸血,教材從ABO血型的角度簡要的介紹輸血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倡導無償獻血是最后落腳點。 3.在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與現實生活關系密切的“輸血”與“血型”的內容,可以幫助他們認同無償獻血制度。教學時應盡量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對輸血和血型有關的生物學知識,有比較全面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血型發現的過程,說出ABO血型的類型;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能力目標 學會運用所學的ABO血型知識,嘗試“模擬”血型鑒定,增強動手能力;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匯報,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輸血與血型的了解,激發學生認同無償獻血制度;通過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通過獻血實例以及豐富的圖片,激發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難點 重點 ABO血型的類型以及安全輸血的原則;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確立健康成年公民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 難點 認同無償獻血制度,確立健康成年公民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意識。 教學準備 模擬血型鑒定,配制模擬血液及血清,分別裝入滴瓶中并作標記備用,載玻片、吸管。另準備少量醫用采血器、標準血清、消毒棉棒備用。 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法: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觀看動畫、小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實驗探究法:設計了模擬“血型鑒定”的探究實驗,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我解決問題,教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情景導入 展示四川雅安地震相關圖片,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人們在地震中受傷并大量出血,這時,他們最需要什么樣的救治? 觀看圖片。 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投入新課學習。 血量與輸血 讓學生閱讀教材P69:血量與輸血。 提出問題:1.成年人的血量相當于本人體重的多少?2.對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過多少就會有生命危險?3.一次失血超過800毫升會有什么癥狀?4.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多少不會影響健康? 閱讀教材。 認真作答,交流討論。 1.血量:體重的7%~8%。 2.失血:超過1200~1500毫升危險。 3.一次性失血超過800毫升會出現頭暈、心跳、眼前發黑和出冷汗等癥狀。 4.每次失血200~300毫升不影響健康。 血型 課件展示:血型發現史資料。 搶答游戲。 1.不經過驗血直接輸血可能導致什么后果? 2.及時評價、總結,辨析“凝集”和“凝結”的區別。 3.世界上第一個發現ABO血型的人是誰? 4.他將血型分為哪幾種? 擴展:人們還陸續發現了MN、Rh等數十個血型系統,但是臨床中應用最廣泛的是ABO血型系統。 5.實際應用:詢問幾個學生的血型及獲取血型的途徑。 觀看資料后積極參與搶答。 1.不驗血直接輸血可能發生凝集現象。 3.卡爾·蘭德斯坦納。 4.血型:A型、B型、O型、AB型 5.爭相回答。 安全輸血 讓學生閱讀教材P70安全輸血。 用圖總結輸血關系。 提出問題:從這些資料中學到哪些知識。 總結:1.同型血原則:輸入同型血。 2.異型血原則:緊急情況下,可以輸入少量異型血。 3.成分輸血:選擇性地輸入血液的某一成分。 4.輸血之前:驗血。 閱讀教材。 認真聽講。 聯系生活實際:因為失血而輸血。 識記。 (續表)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倡導無償獻血 通過課前問卷,了解學生及家人對無償獻血的認識和觀點。 展示:獻血圖片。(配樂:《讓世界充滿愛》) 問題: (1)我獻血四次總共獻血1400 mL后身體健康不健康? (2)這1400 mL血液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夠不夠用?使學生明白適量獻血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引導學生明確無償獻血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才會充滿愛。 總結:1.無償獻血制度:1998年實行;18~55周歲健康公民。 2.無償獻血,奉獻愛心。 學生積極回答。 明確無償獻血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參與,樹立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課堂小結 展示課堂作業: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句獻血宣傳語,為社會盡一份義務,奉獻一點愛心。 板書設計 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一、血量 7%~8% 二、血型 1.血型的發現 1900年,卡爾·蘭德斯坦納 2.ABO血型(A型、B型、AB型和O型) 三、安全輸血 1.以輸同型血為原則 2.異型輸血少而慢 3.成分輸血 四、倡導無償獻血 18~55周歲健康公民,每次獻血200~300毫升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和活動的積極性高。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科學史以及獻血有關內容的了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特別是獻血方面的有關報道和學生的討論,增強了學生珍愛生命,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初步樹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探究點一 安全輸血 [情景展示] [問題探究] 安全輸血要注意什么?什么是成分輸血?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提升] 1.同型輸血 當一個人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時,最有效的搶救方法是輸血。但如果處置不當,很可能給病人帶來更大的災難。因此,安全輸血非常重要。安全輸血的時候應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但在沒有同型血而又情況緊急時,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緩慢地輸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輸入O型血外,也可緩慢地輸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如下表)。但在大量輸血時,仍需遵循同型輸血原則。 某人的血型 可接受的血型 可輸給的血型 A A、O A、AB B B、O B、AB AB A、B、AB、O AB O O A、B、AB、O 從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同型血的人可以相互輸血外,O型血可輸給其他血型的受血者,AB型血的人可接受其他血型的血。如果異型血之間輸血輸得太快、太多,輸進來的凝集素來不及稀釋,也可能引起凝集反應。因此,異型血之間輸血,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能用,并且量要少、速度要慢。 2.成分輸血 臨床上某些病人只是因為血液中缺乏某些成分而需要輸血時,有時不需要輸入全血,只需進行成分輸血,即根據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選擇性地輸入某一成分,從而大大提高了病人輸血的效果,降低了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避免了大量的血液浪費。 [課堂速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點二 無償獻血 [情景展示] [問題探究] 無償獻血會影響身體健康嗎?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提升] 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18~55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實踐證明,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過體內血量的10%(約400毫升),所喪失的血漿成分與血細胞在短期內會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健康成年人每次獻血200~300毫升是不會影響健康的。作為一個健康的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獻愛心。 [課堂速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