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標要求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 【活動建議】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課標解讀 人從生物圈中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以滿足自身對物質和能量的需求。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的基礎上,學習消化系統的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為下節課學習營養物質的吸收奠定基礎,并且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節課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功能;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 能力目標 通過對“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探究實驗的設計,學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圖片、演示實驗及數據分析等,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通過小組合作、課堂表演,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 重點難點 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難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設計,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準備 準備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所需的實驗儀器及試劑;多媒體課件。 教學策略 探究性學習是當今生物新課標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意在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食物營養成分的種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而安排的一個探究實驗。經過一個學期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對探究實驗的基本方法與要點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本課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交流以及小組之間的比較,得出相應的結論。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探究能力。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復習鞏固 復習導入: ?、偈澄镏械牧鬆I養物質是什么? ?、谥饕哪茉次镔|是什么?備用的能源物質是什么? ③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是什么?人體含量最多的物質是什么? ?、茇E病是缺什么引起的?夜盲癥是缺什么引起的? 積極回顧上節課所學知識,積極思考,踴躍回答,認真檢測自己的學習情況。 導入新課 出示:一胖子和一瘦子面對一堆食物的畫面。 設問: 請你幫忙找原因:為什么一位那么瘦?一位為什么平時吃得并不是很多,卻長得那么胖? 觀看畫面,并思索人的胖瘦與什么有關系。 嘗試用日常生活儲備的知識進行解釋。 認真傾聽,敢于發表不同看法。 消化系統 的組成 提出問題:消化系統是由哪些結構組成?各結構有什么功能? 播放:人消化食物過程的錄像。 及時鼓勵、評價,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出示:人消化系統結構圖,指導學生觀察各器官的位置并讓學生做游戲互指。 看錄像,注意邊看邊想并嘗試回答問題: 消化系統由哪些結構組成?各結構有什么功能? 歸納、總結, 觀察、做游戲。 探究饅 頭在口 腔中的 變化 播放: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的視頻。 一、發現問題: (1)提問:饅頭是我們常吃的食物,當我們把饅頭放入口腔中后,饅頭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引起饅頭發生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2)進一步提問:饅頭變甜是否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都有關?如果是這樣,它們各起什么作用?饅頭為什么會變甜呢? 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續表)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探究饅 頭在口 腔中的 變化 (3)教師講解:饅頭在人的口腔中被牙齒咀嚼成小碎塊,經過舌頭的充分攪拌,能夠與唾液充分混合形成食團,吞咽下去。饅頭里的主要營養物質是淀粉,淀粉是沒有甜味的,而后來饅頭變甜了,說明淀粉變成了有甜味的新物質“糖”了。 二、提出問題: “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與饅頭在口腔中變甜有關嗎? 三、作出假設: “牙的咀嚼、舌的攪拌”是磨碎饅頭并使饅頭碎屑與唾液充分地混合,真正能使饅頭變甜的是“唾液”。就算是沒有“牙的咀嚼、舌的攪拌”只把饅頭含在口腔中,饅頭表面也會接觸唾液,也會變甜的。 四、制訂計劃: (1)如何保證變量的唯一性? 教師講解:要探究的問題有兩個變量我們可以分成兩個探究: 探究1:饅頭變甜是否與“唾液”有關? 探究2:饅頭變甜是否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有關? (2)如何設計對照實驗? 對于探究1來說,要設計“有唾液”和“無唾液”兩組實驗,除“唾液”這個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 對于探究2來說,要設計“有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無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兩組實驗。 (3)制定計劃 按照教師的要求做 實驗,并觀察和總結實驗現象與結論。 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續表)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探究饅 頭在口 腔中的 變化 (4)提示: 1.淀粉有個特性,遇碘液會變藍,而淀粉變成的麥芽糖遇碘是不變藍的。 2.口腔的溫度大約是37 ℃。 五、實施計劃: 教師用課件展示實驗結果: 六、表達與交流: (1)1號試管中模擬了“牙的咀嚼、舌的攪拌”并加入了“唾液”,加碘液后的結果是,沒有變藍。說明了什么? (2)2號試管中模擬了“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但加入的是“清水”,加碘液后的結果是變藍了。淀粉被分解了嗎? (3)3號試管沒有“牙的咀嚼、舌的攪拌”的作用,而加入了“唾液”,加碘液后的結果是變淺藍色。說明了什么? 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教師提問:口腔中使淀粉變甜的決定因素是什么? 得出結論:口腔中使淀粉變甜的決定因素是“唾液”。 學生分組做實驗。 討論、交流。 總結實驗現象。 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1)說明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了。 (2)沒有。 (3)說明饅頭的部分淀粉也被分解了。 學生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實驗小結 1.淀粉遇碘液變藍。2.37 ℃時,唾液淀粉酶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3.37 ℃時,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強。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第1課時 食物的消化 一、消化系統的組成 1.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 2.消化腺 (續表)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板書設計 二、消化的概念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內分解成可以被細胞吸收的物質的過程 2.三大有機物的消化過程 淀粉→麥芽糖→葡萄糖 蛋白質→多肽→氨基酸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1.實驗過程 2.實驗分析 (1)1號和2號對照,變量是唾液。 (2)1號和3號對照,變量是咀嚼和攪拌。 3.實驗結論 饅頭的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 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利用掛圖、視頻、游戲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究。本節課的關鍵點在于組織學生完成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實驗當中,教師要正確引導,注意以下問題:取唾液很關鍵,唾液量要足夠,教師可以用山楂等來刺激學生的唾液腺;饅頭量不要太多;恒溫加熱必須保障37 ℃,可以用保溫桶或恒溫水浴鍋。 探究點一 消化系統 [情景展示] [問題探究] 如圖是人體的什么系統,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提升] 人體的消化系統(如圖所示): 2. 人體消化腺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臟和胰腺,其分泌物通過導管分別進入口腔、小腸;一類是位于消化道內的消化腺,包括胃腺、腸腺和胰腺,其分泌物直接進入消化道。 [課堂速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點二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情景展示] [問題探究] 你知道上圖是什么實驗嗎?此實驗的具體過程是怎樣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提升] [提出問題] 饅頭變甜是否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系呢? [作出假設]饅頭的變甜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系。 [制訂并實施計劃] 試管編號 饅頭狀態 加入物質 是否攪 溫度 碘液驗證 實驗現象 1 碎屑 2 mL唾液 是 37 ℃ 不變藍 2 碎屑 2 mL清水 是 變藍 3 饅頭塊 2 mL唾液 否 變藍 [得出結論]饅頭的變甜與牙的咀嚼、舌的攪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關系。 [點撥] (1)實驗中,1號試管起對照作用,1、2號對照,變量是唾液;1、3號對照,變量是咀嚼和攪拌。此處無須單獨設置對照證明咀嚼或者是攪拌的作用。 (2)實驗中要將三個試管放到37 ℃溫水中恒溫加熱,因為37 ℃是人體的正常溫度,在此溫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強。 (3)饅頭的變甜是因為在口腔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消化為麥芽糖,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課堂速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點三 食物的消化 [情景展示] [問題探究] 我們每天都吃進許多食物,它們在人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歸納提升] 消化的過程 淀粉 蛋白質 脂肪 初始消化部位 口腔 胃 小腸 主要消化部位 小腸 小腸 小腸 參與的消化液 唾液、腸液、 胰液 胃液、腸液、 胰液 膽汁、腸液、 胰液 中間產物 麥芽糖 多肽 最終產物 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和脂肪酸 [拓展] (1)將食物切斷、磨碎與消化液充分混合,屬于物理性消化;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為能被細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機物,屬于化學性消化。 (2)脂肪在膽汁作用下的乳化是物理性消化,僅能變成脂肪微粒;而在脂肪酶的作用下的分解是化學性消化,能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課堂速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