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教案教學目標1、概述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2、閱讀露西少女、北京猿人、山頂洞人等資料,嘗試推測當時的古人類的生活狀態,從而體會科學的推測過程。3、通過活動,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科學推測的能力,從而認同人類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教學重點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教學難點采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異同,描述人類在起源和進化過程中,在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課時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教師 查閱、搜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等。學生 搜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教學過程?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創設情境: 一、人類的起源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認識觀察現代類人猿 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 各抒已見,提出自己的想法、觀點 敘述課前搜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傾聽教師有關生物進化論與神創論的介紹,并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流: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一 書科學家赫胥黎與威爾伯福斯蘭教關于人類起源的辯論人類和類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觀看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像片。通過對比找出現代類人猿與人的異同點。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確實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和人有根本的區別生:(觀察、討論、交流、回答)1.運動方式不同:類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類則是直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類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會制造工具;人類可制造 并使用各種簡單和復雜的工具。3.腦發育的程度不同:類人猿腦的容量約為400 mL,無語言能力;人腦的容量約為1200 mL,具有很強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 通過觀察圖片和錄像片,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嘗試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況。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過著樹上生活,以群居生活為主,以樹上的果實等為食物。 關于人類起源的爭論有數百年的歷史, 現在仍有許多問題是懸而未解的。在這方面你們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說到人類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進化論的建立者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 請各小組同學交流一下課前搜集的這方面材料。組織交流、評價,并補充。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觀和唯心觀點的斗爭。你們知道人類和類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指導學生閱讀圖書和觀看錄像,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思索、回答,并補充。鼓勵和引導學生從運動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膽進行想像,并進行適當的補充。觀察幾種現代類人猿圖片和錄像,結合生活經驗回答下列問題:這些類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點? 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動物進化到最高階段的產物,但人類已超出了動物界,人與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在距今1 200多萬年前,森林古猿廣泛分布在非、亞、歐地區,尤其是非洲的熱帶叢林。請同學們觀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圖片,嘗試著描述出它們的生活狀況。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環境的變化 (地殼的運動導致) :(閱讀)東非大裂谷兩側的生 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熱帶 雨林變成了稀樹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分析課本中的資料,小組之間互相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地殼的劇烈運動,使自然環境發生變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討論回答:可以說明人類的始祖在非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漸進化成為人類呢?組織學生分析,教師進行補充、糾正。 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古人類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遺體、遺物等。想一想,為什么在這里會有這么多的早期古人類化 石呢?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觀察早期的古人類化石,發現并提出問題,根據 書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進化的地位。(1)從“露西”少女的骨骼來看,她的上肢比 較細短,下肢比較粗長,具有粗長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闊,說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2)“東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顯經過加工,分別呈斧狀和鑿狀,可當作工具來砍砸和削刮物體,由此推測“東非人”在逐漸適應直立行走的過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小組討論、分析交流: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在形態、勞動、使用工具、語言等方面的變化。1:生活在裂谷東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來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來由于環境的劇烈變化,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下肢用來支撐體重和行走,逐漸變得粗壯有力;而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御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巧。2:“露西”時代的古人類就處于這個階段。他們能夠使用工具,相當于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御敵能力都大大增強了。3:“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不僅能使用工具,還能制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觀察、小組討論交流)1:運動方式使人的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2:勞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不會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電腦在 內的各種復雜工具。3:赤身裸體→懂得御寒、遮羞。 討論回答:不能。現代類人猿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環境,不能再進化成人類了。 請同學們觀察下面這幾幅古生物學家挖掘出的不同時期古人類化石的圖片。你們能發現什么問題?(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來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區 別?根據四肢和骨盆的形態,想像一下她的運動方式是怎樣的?(2)“東非人” 用圖中所示石塊做什么?從石塊的形狀來推測,“東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經具有什么能力?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要點(骨骼的長短、粗細,骨盆的 形態等)并進行分析,引導答疑,樹立進化的觀點。 根據上述化石以及它們的遺物,請你們推測一下古人類當時的生活狀況?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教師補充: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制造的工具越來越復雜;復雜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進了腦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而且大腦的語言中樞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更好地交流與合作。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很好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下面在你們觀察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后,請指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漸變化的? 現代類人猿還能進化成人嗎?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 小組討論:人類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斗爭中逐漸進化來的: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掉。人類雖然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但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發展。 (小組討論、組間交流、補充)1:人類具有發明和創造各種技術和工具的本領,使得人類適應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存條件以及利用醫藥衛生加強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斷加強,這些都使人口數量急劇增加。相反,現代類人猿不具備這些能力。2:人類不斷開發現代類人猿賴以生存的森林,人類對現代類人猿的亂捕亂殺和環境的嚴重污染等,都使現代類人猿的數量減少。 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來像手足一樣生于一體之上,所以不應該互相 殘殺。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人類應加大對現代類人猿等各種野生 生物的保護措施,如加強宣傳的力度, 貫徹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它們生活的森林環境,堅決制止一切破壞它們生存的行為等。 在同大自然嚴酷的斗爭中,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人類現在被稱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變環境的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的生物。人類是否應與自然界和諧 發展? 當今,為什么人類的數量在急劇增加, 而類人猿的數量卻在日益減少呢?請談一下你們的觀點。 曹植有首詩,批評哥哥曹丕對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結合本節課,應當怎樣理解? 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人類的近親,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員,同樣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利,我們應當加強保護。具體應該怎樣做呢?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滲透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