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 學 設 計內 容 第十章第五節人體能量的供給 學科 生物學 課型 新授學 校 新廠鎮中學 授課 教師 趙定芬 授課 時間 課時 1年 級 七年級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說明人體內能量的供給。2.說出體溫的概念及其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學會測量自己和他人的體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人體的身體健康。教學重點 說明人體內能量的供給。教學難點 說出體溫的概念及其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探究法。教具準備 實驗器材、PPT課件。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引入新課 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能正常進行需要消耗能量。請同學們聯系人體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有關知識,討論一下人體獲得食物中儲存的能量的過程。氧氣通過呼吸系統進入肺,再隨循環系統送往全身每個細胞。但氧氣與能量、營養物質的關系,大多數同學不能說出。 根據自己已有知識能說出食物中貯存著豐富的能量,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吸收后,營養物質通過循環系統運往全身各處。 提出問題,明確學習目的。二、新課教學 [提問]還記得植物的呼吸作用嗎,請用公示的形式把呼吸作用表示出來。? 氧氣+有機物→二氧化碳+水+能量 [播放FLASH]人體能量供給的過程。[小結]人體由消化系統吸收的營養物質,通過循環系統運輸到全身各處。這些營養物質的一部分用于細胞的分裂與生長,轉變成人體的組成物質;另一部分被暫時儲藏在人體內(如肌糖原,肝糖原)。在細胞內,蛋白質、糖類、脂肪等營養物質在氧氣的參與下被氧化分解,貯存的能量被釋放出來,用于維持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討論]人體能量的供給。請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討論和交流書P69的資料1、2,并根據前面學習“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內容時設計的“一日食譜”,計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給的情況。[思維拓展]書P71。[討論]如何設計新的“一日食譜”?[播放視頻]:人體的熱量分布,讓學生在觀看的同時,說出這段視頻說明了什么問題?[提問]:你知道人體釋放的熱量從哪里來?[講述]人體產生的部分能量用于維持體溫。體溫是人體內部的溫度,可用體溫計來測量,測量的部位一般是腋窩、口腔、直腸三處。[體驗]測量體溫。學生6人一組,測量每人的腋窩溫度和口腔溫度。列表記錄每人的測量結果。[討論]1.當你為親人或鄰居量體溫時,如何確認他們是否發燒?2.為什么SARS流行期間,機場、車站等場所通過體溫探測儀檢查旅客的體溫。[講述]腋窩、口腔和直腸的溫度平均數值分別為36.8℃,37.2℃,37.5℃。直腸的溫度最接近人體的體溫。人的體溫與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有關。[思考]人體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有什么意義?[小結]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體溫過高或過低會影響體內酶的催化作用,從而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提問]人是如何保持恒定的體溫的?[播放視頻]請同學們在觀看后總結出人體保持恒定體溫的辦法。[辯析題]一個人生病發燒是一種病理反應,對人體有百弊而無一利。[總結]發熱對人體既有利又有害。一定限度內的發熱是身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應。但當體溫過高或長期發熱,人體的生理功能紊亂,甚至會危及生命。當體溫達到43℃時,人就會有生命危險。 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認識到氧氣能促進營養物質的分解釋放出能量。觀看FLASH,理解人體獲得食物中儲存的能量的過程。跟著老師把人體內能量供給過程理一遍。 以4人小組為單位閱讀資料,計算一天的能量。 通過計算,用數據解釋。全班討論交流。觀看后,感性地認識到人的身體釋放熱量。回憶萌發的種子釋放熱量,說出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一部分以熱量的形式散失。分組實習,學會看刻度,注意安全使用體溫計等玻璃器具。討論后認為:體溫超過37.5℃為發燒。 發熱是SARS的一個典型癥狀,因此可以通過檢查旅客的體溫來篩選可疑人。 積極思考。 觀看視頻,對人體保持體溫恒定的過程進行復述。 回憶所學知識,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 通過觀察,鍛煉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閱讀表格的能力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技能,它包括讀和用兩個方面。通過引導學生讀懂表內的內容,為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會查閱一些資料表格奠定基礎。 通過親自體驗學習體溫,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 通過生活中人們關注的問題引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常見問題。三、鞏固練習 課本自我評價。 學生思考完成。 加強知識鞏固。四、小結 播放多媒體畫面展示所學內容。 互評和檢測本節所學的學習情況,看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 學會總結和互評,以求共同進步。五、課外作業 同步指導相關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 檢測所學知識情況。六、板書設計 第五節 人體能量的供給人體能量的供給:蛋白質、脂肪、糖類等在氧氣的參與下被氧化分解,釋放能量體溫:(用溫度計測量)1、體溫測量的部位:腋窩、口腔、直腸2、發熱:人體被某些病菌、病毒感染時,體溫升高,即為發熱七、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