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科目: 生物 教學對象: 初中 課時: 1課時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有關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問題,一直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本節課對于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尊重客觀事實、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的培養,搭起了一個較好的平臺。[ 二、教學目標 1.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 2.關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觀點。 3.嘗試運用證據和邏輯做出推測。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生對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問題比較感興趣,但對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樣出現的卻不甚清楚。所以,應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查閱資 料、分析和 討論,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課前召開各班生物課代表和生物興趣小組長會議,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有關生命起源的傳說、故事、新聞、媒體報道等。通過影音幻燈吸引學生,推測判斷;小組討論辯論;分類歸納等方法解決問題。 五、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嘗試運用證據和邏輯作出推測。 難點:嘗試運用證據和邏輯作出推理。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導入新課 ? 原始地球 ?? 原始地球沒有生命,但有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2、生命出現的假說 原始生命的出現 ?? 地球形成以后的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 激情、質疑 激發興趣 表述交流 看書思考 自主學習1 : 自學50頁第一節,第一段和彩框“想一想,議一議”內容。得出生命的存在必需具備的哪些條件?(有機物、能量、陽光、空氣、適宜的溫度) 自主學習2: ? 自學51頁第一節,第一段和彩框“科學方法”內容和54頁技能訓練中的內容。確立“科學推測需要有確鑿證據”的觀點。總結出四種生命出現的假說。 自主學習3: 研讀51頁“資料分析1”掌握原始大氣層的構成。 研讀“資料分析2”理解米勒的模擬實驗裝置。 觀察52頁“資料3”兩幅圖片,了解“宇生說”。 自主學習4:熟讀53頁關于“生命起源”的描述,掌握其生命起源的過程。 讀54頁最后一段小字,了解關于生命起源的不同看法。 分析討論 小組交流 得出結論 。網] ?鞏固新知 進一步明確 ? 鞏固新知 ? 創設情景:地球上最初有沒有生命?最原始的生命是怎呀不能夠形成的呢?。 ? 組織學生看書 進行資料分析 提問:生命的存在必需具備的哪些條件? ? 組織學生看書 進行資料分析 總結出四種假說并作分析推理 講解米勒實驗 講解生命起源的過程 知識回顧 感悟與收獲 達標檢測:瞭望角 進一步探究 布置作業 七、教學評價設計 觀察維度:教師教學 研究問題:課堂生成問題及教師如何處理? 生成 問題 序號 生成內容簡記 教師對待生成問題的處理 問題1 問題2 問題3 問題N 說明:教師對待生成問題的處理大致可分為:A.忽視,不理會,繼續按照自己課前預設活動進行教學B.草率對提出問題的學生指責批評C.注意了生成問題,但教師一帶而過,并未抓住問題進行分析D.師生共同對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將生成問題變成了課堂的亮點E其它情況,需做簡要記錄。 八、板書設計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場所:原始大氣 生命起源?? 條件:高溫、紫外線、雷電的作用 產物:簡單的有機物→ 原始海洋→ 相互作用原始生命 九.教學反思 優點:? ①從學生的實際認知入手既符合學生實際又可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緊扣課程標準。 ②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的突破比較合理,詳略得當,時間安排合理,既有新課程的講授,又有小結及練習的時間,不拖沓不緊張。 ③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其中設計了幾個探究,既讓學生進行了自主探究,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又讓學生進行了分組合作式探究,保證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了課堂中,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與互動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獲。 ④小結的綜合總結性強,容易學生進行記憶。 ⑤課堂檢測適時、適度,難度由易到難,兼顧了各個層面學生的要求,教師隨時進行指導及糾正。 ⑥課堂教學中注重了知識與技能的雙重訓練,既拓展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缺點: 由于本節課內容的局限性,學生的“動”僅局限于合作討論,自主思考完成課堂所設題目,以及自主歸納知識點、習題的演練,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訓練欠缺,動手能力的訓練相對較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