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節 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的生命延續和發展 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課題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課時 1課時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 (2)通過比較分析蝌蚪與魚的相似之處,認識兩棲動物生殖發育過程受到水的束縛; (3)比較蝌蚪和成娃的不同之處,認識青蛙的變態發育。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調查和查閱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2)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生調查身邊的兩棲動物數量的變化,以及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培養學生保護環境、關注環境變化的意識,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愛護青蛙。教學重點: 青蛙的生殖過程和發育特點。教學難點: 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的基本過程及與環境的關系。教學資源: PPT,視頻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個性化備課 質疑導入 播放《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片,組織學生觀看,引導學生思考:小蝌蚪為什找不到媽媽?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蝌蚪與青蛙的形態結構相差太遠,生活的環境也不一樣, 教師進一步引導:小蝌蚪是怎樣發育成青蛙的呢? 你想了解青蛙的一生嗎? 由此引入新課。誘思啟導 青蛙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方式:青蛙進行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2.青蛙的生殖(1)鳴叫:到了繁殖期,雄蛙以鳴叫作為求偶方式,所以青蛙的鳴叫對種群的繁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抱對:抱對是青蛙產卵和排精的行為。抱對時,雌雄蛙的泄殖腔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這樣就會提高卵的受精率。(3)體外受精:雌蛙產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細胞在水中完成受精,為有性生殖。兩棲動物在體外完成受精作用,其受精卵極少受到親代的關照,因此它們一般一次產出數十枚到數千枚的卵,這是對受精率低和孵化率低的一種適應。 青蛙的發育 (1)受精卵: 個體發育的起點。 (2)蝌蚪:蝌蚪沒有四肢,有尾,靠尾的擺動在水中游動,用鰓呼吸,心臟長成一心房一心室,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都很像魚,只能生活在水中。 (3)幼蛙:先長出后肢,再長出前肢;尾逐漸縮短,最后消失;內鰓逐漸消失,肺逐漸形成;心臟變為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環由一條路線變為兩條路線。 (4)成蛙:幼蛙離水登陸,逐漸發育成成蛙。成蛙身體分為頭、軀干和四肢,沒有尾巴,視覺、聽覺敏銳,有肺,適于陸地生活;后肢強大,前肢短小,適于陸地跳躍;后肢趾間有蹼,適于水中游泳。 4.蝌蚪與青蛙的比較 比較蝌蚪青蛙運動用尾運動用四肢運動呼吸用鰓呼吸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膚輔助呼吸側線身體兩側有側線側線消失循環心臟一心房一心室,一條血液循環路線心臟兩心房一心室,兩條血液循環路線環境 只能生活在水中水陸兩棲合作探究 二、 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 1.兩棲動物的含義 (1)從脊椎動物的演變歷史來看,兩棲動物是從水生開始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 (2)從兩棲動物的個體發育來看,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可水陸兩棲,主要呼吸器官是肺,用皮膚輔助呼吸。 (3)常見種類:青蛙、蟾蜍、大鯢(娃娃魚)、蠑螈等。 2.環境變化對兩棲動物生殖發育的影響(1)兩棲動物的生殖和幼體發育都離不開水,而成體則需要生活在湖濕的陸地上。這樣就使大多數兩棲動物只能生活在水域附近或潮濕的環境中。水域環境的減少和污染危及了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最終導致兩棲動物繁殖后代的能力下降,種群數量和種類減少。(2)現存的兩棲動物中有11種已被列為世界瀕危動物,如紅色箭毒娃、非洲胎生蟾蜍等。學以致用 生物課堂作業板書設計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鳴叫:鳴囊(雄性);作用:招引雌蛙 2.生殖: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受精過程在水中進行 3.發育:卵十精子→受精卵→蝌蚪→青蛙 二、兩棲動物生殖發育與環境 三、保護青蛙,愛護環境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