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尿的形成與排出》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生能說出什么是排泄,途徑有哪些。2、學生能描述泌尿系統的組成以及功能。3、學生能概述尿液形成過程。教學重點:1、學生能概述尿液的形成過程。2、學生能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到整體、從數據到結果,推測尿液的形成過程,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基本觀點。教學難點:學生對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教學設計: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導入新課 排泄和排遺 排泄的途徑: 排汗、排尿、呼吸 思考新陳代謝,區分排泄和排遺。 思考排泄的途徑。 簡介人體生命活動中產生的廢物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介紹 排泄的概念。引出排遺的概念。 引導學生說出排泄的途徑。泌尿系統的組成: 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 觀察泌尿系統(PPT),思考: 泌尿系統主要由哪些器官組成? 以問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泌尿系統圖 ,獲得有用信息。腎臟的過濾作用 觀察PPT動態示意圖,分析結果,認識到動態圖模擬的是腎臟的過濾作用。簡單敘述血液經腎臟的過濾后,成分有何變化。 腎單位由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等部分組成 觀察PPT圖。 資料分析,自主學習,提高獲得信息的能力。通過資料推測腎單位各部分的作用。 人的每一個腎都含有100萬個猶如“過濾工廠”的腎單位。展示腎單位的結構,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獲得有用信息。尿液的形成過程 通過討論,歸納出尿的形成過程。 通過PPT,引導學生描述尿的形成過程,適當補 充。尿的排出過程 溫故而知新,對照泌尿系統的示圖總結尿液是如何排出的。 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已掌通過掌握的知識推測出尿的排出過程。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引出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出示描述泌尿系統PPT示圖,組織學生獨自觀察;引導學生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尿液排出途徑,使學生形成感性認識。2、尿的形成(1)描述腎臟外形——形狀、大小、顏色。通過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回憶豬腎形狀、大 小、顏色,描述腎臟外形,同時明確每個腎臟都有100萬個腎單位組成,導入下一活動。 (2)觀察腎單位結構圖,明確腎單位各部分組成及作用。以小組為單位觀察PPT示圖,討論補充歸納腎臟的結構及各部分的結構特點,以表的形式表示出來,以便推測尿的形成原理。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歸納能力。 腎小球腎單位: 腎小囊 腎小管(3)歸納尿液的形成在學生科學推測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尿液形成的兩個過程: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然后利用多媒體展示尿的形成,以畫面感促使學生形成整體形象,更利于學生掌握。(4)分析具體病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病例引導:腎病患者為什么會出蛋白尿?醫生在檢查某病人的尿液是發現了較多的紅細胞,如果腎有病,分析可能是哪個部位發病?通過討論解決問題,更好理解尿的形成。3、通過PPT對比血液、原尿以及尿液的成分利用表格對比,區分血液、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更深入的理解腎小球和腎小囊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4、習題鞏固通過對習題的講解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課后作業:將未完成的習題作為課后作業教學反思:因為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因此要想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在課堂上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生動活潑學習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表現自己,獲得成功感,他們就會因愉悅而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長此以往,學生思想活躍了,想象豐富了,就會有效地調動起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勇于克服困難,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