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5張PPT。第三課資本主義的擴展 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席卷整個歐洲,并向世界范圍延伸。一些國家為擺脫危機和解決內部矛盾,適應工業革命發展的需要,紛紛掀起變革,發生了德國統一、美國內戰、俄國農奴制改革以及日本明治維新等重大事件,這些國家陸續在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上崛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本課結構資本主義的擴展德國統一美國南北戰爭采取不同形式的社會變革 俄國改革 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日本明治維新 “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使我們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如果我們在維也納這樣問,答案是,這里是奧地利;如果我們在柏林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這里是普魯士。德意志在哪里?這個歷史性的問題,拷問著每一個德意志人的心靈。” -------歌德歌德所要表達的信息是什么?德意志的分裂現狀和對統一的渴望德意志是怎樣完成統一大業的呢?德國統一資料1 1648年,歐洲各國簽署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德意志分裂為314個大大小小的邦國,邦國各自為政,中央權力幾乎不存在,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名存實亡。180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在拿破侖軍隊的入侵下解體。1814年,拿破侖被歐洲各國組成的反法同盟擊敗后,在英國和俄國主導下,由38個邦國組成的“德意志邦聯”成立了,但各邦國依然擁有著獨立的主權。一、德國統一的歷史條件資料2 一年有多少天,就有多少個德意志邦國。——德國諺語兩則材料說明了什么?德意志的分裂狀態結成松散的聯盟,保持四分五裂的狀態 它由38個獨立的主權單位拼湊而成 —《世界通史》“德意志邦聯”由德意志的30多個邦國和自由市組成,邦聯各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獨立性,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治上:19世紀中期,德意志處在嚴重分裂之中,其中最強大 的是南部的奧地利和北部的普魯士 閱讀卡 工業革命期間的德意志鐵路建設 19世紀30年代,德意志以鐵路建設為先導,開始了工業 革命。有人說,鐵路以驚人的急劇方式把德意志從經濟的停滯 中拖曳出來。1835年,德意志的第一條鐵路開通,從紐倫堡到 富爾特,長約6000米。到1872年,鐵路總長度達到22 426千米, 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德意志經濟發展的一 個顯著特點。 (1)19世紀,發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向德意志擴展,德意志經濟取得 顯著發展。 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德意志經濟發展的一 個顯著特點。 經濟上: 在漢堡的關稅博物館中,陳列著當年德意志各邦國使用的一些貨幣。最多的時候,這片土地上使用的貨幣種類達到過6000種。 除了混亂的貨幣,邦國之間還設立了重重關卡,收取繁重的關稅,從柏林到瑞士,現在不過幾個小時的車程,但在19世紀初,卻要經過10個邦國,辦10次手續,換10次貨幣,交10次關稅,沿途繳納的關稅,甚至超過了所運貨物的價值。 ——《大國崛起》解說詞這種狀況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不同的貨幣、工商業法令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德意志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思考:德意志工業化的阻礙是什么?動力是什么?阻礙:政治上的分裂;動力: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分裂中的德意志,各邦有自己的工商業法令,有不同的貨幣、度量衡,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德意志迫切需要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 不同的邦有不同的國籍法,這大大限制了邦與邦之間人口的自由流動,從而使煤鐵資源豐富的少數工業中心難以得到充足的勞動力供應,各邦不同的貨幣、不同的度量衡制度和不同的工商業法律阻礙著商品的流通,由于諸邦林立,缺乏集中而強大的國家政權去保護海外貿易,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分裂阻礙德意志開拓海外市場,建立海外殖民地。 因此,德意志資產階級對于統一的要求是十分強烈的。什么成為德意志地區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3)由于國家不統一,在輸往國外商品和搶奪殖民地的競爭中, 德意志資產階級感到缺乏強有力的后盾。一、德國統一的歷史條件德意志迫切需要統一的根本原因:政治上的分裂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必要性 ①長期以來,奧地利和普魯士一直在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②奧地利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日耳曼人,還包括很多其他民族的人。③普魯士是一個純粹由日耳曼人組成的國家。日耳曼民族統一運動的旗幟,逐漸由奧地利轉到普魯士手中。普魯士PK奧地利德國統一的可能性:普魯士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1.必要性: 工業革命進行,資本主義發展,但分裂阻礙了其發展。 (1)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2)強大的軍事實力(3)民族成分單一。(4)統治階級野心勃勃 2.可能性:普魯士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一、德國統一的歷史條件二、德國的統一和平統一的嘗試1848年,法蘭克福會議德意志各邦國最初想通過議會和民主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但是,實踐證明,這條道路在德意志行不通。1849年,會議通過德意志帝國憲法一紙空文 閱讀卡 “鐵血宰相”俾斯麥 作為宰相,俾斯麥與議會長期斗爭。他在一次演說中說,德意志的希望不在于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于它的武力,當前的各種重大問題不是依靠演說和多數票所能解決的,問題必須依靠鐵和血來解決。由此,他被稱為“鐵血宰相”。誰將承擔起普魯士統一德意任的歷史重任?俾斯麥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鐵血宰相”統一問題武力戰爭思考:那么他是怎樣用“鐵和血”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閱讀卡 “鐵血宰相”俾斯麥 作為宰相,俾斯麥與議會長期斗爭。他在一次演說中說,德意志的希望不在于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于它的武力,當前的各種重大問題不是依靠演說和多數票所能解決的,問題必須依靠鐵和血來解決。由此,他被稱為“鐵血宰相”。誰將承擔起普魯士統一德意任的歷史重任?俾斯麥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俾斯麥為宰相。“鐵血宰相”統一問題武力戰爭思考:那么他是怎樣用“鐵和血”來解決這一問題的?“鐵血宰相”俾斯麥(1815年—1898年 )俾斯麥是杰出的政治家。被稱為“東方俾斯麥”的清朝重臣李鴻章,曾經跋涉萬里前往德國拜訪他;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第一任內務卿大久保利通也曾自比為“東洋俾斯麥”。 (1)俾斯麥堅持推行軍事改革,主張依靠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德意志的統一。1、武力統一(核心人物: )俾斯麥1.必要性: 工業革命進行,資本主義發展,但分裂阻礙了其發展。 (1)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2)強大的軍事實力(3)民族成分單一。(4)統治階級野心勃勃 2.可能性:①推行“鐵血政策”②靈活的外交活動普魯士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5)俾斯麥的作用一、德國統一的歷史條件(2)他運用出色的外交手段,先后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進行三次“王朝戰爭”(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均取得勝利。王朝戰爭是戰爭的一種形式,因參與者是王國與王國而得名。1864年普奧對丹麥戰爭1866年普奧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 德意志的統一是自上而下,以普魯士王室為主導,通過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而完成的。2、德國統一的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法國巴黎凡爾賽)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宣布自己是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德國統一完成。3、實現統一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威廉李卜克內西說:“你如果想了解德國,就必須抓住這樣一個事實:德國特別是普魯士是一個倒立著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魯士士兵頭盔上的尖鐵,一切都是由它托著的。”材料 “當會議桌上發生爭論時,德意志帝國的軍官們總是在開口前把一把左輪手槍擺在桌面上”。“別的西方國家有一支軍隊,德意志的軍隊有一個國家。”材料說明了什么?軍國主義根深蒂固如何評價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實現了德國的統一;但它奠定了未來德國軍國主義的基礎,給20世紀的德國的侵略埋下了隱患。 材料一 德國的工業化進程落后于英國,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走上了現代化道路。全民教育為德國培養了高素質的國民,大學給德國帶來了創造和發明。……1871年以后,德國工業以巨人般的步伐前進。到1910年,德國的工業總量超越了所有歐洲國家。材料二 1910年德國的工業生產在全世界的比重超過了英法成為歐洲第一,僅次于美國。1、材料一中“獨特的方式”是指什么方式?根據兩則材料說說該方式對德國產生了什么影響?鐵血政策武力征服實現了德國的統一,為德意志民族的進一步現代化打下了良好 的基礎,使德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2、根據材料概括德國迅速崛起的前提條件是什么?德國的統一三、德國統一的影響積極影響:消極影響:實現了德意志民族長期以來的夢想,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對德意志民族的進一步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統一后的30年內,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一躍為世界強國。德國的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的,統一后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一些舊制,保留了君主政體,強化了軍國主義傳統,德國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同時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愿望并未得到充分實現。有道理。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重視人才的培養,意味著可以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地位。資料 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被視為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而國家則必須為它的公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免費教育從I9世紀中期就已開始,德意志統一前夕,適齡兒童入學率超過90%。戰勝法國并俘虜了法國皇帝的元帥毛奇曾經說過:“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觀點1德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強國,主要依靠武力。觀點2普魯士對教育的重視,才算德國強盛的主要原因。毛奇的見解是否有道理?教育能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進而提高國家的實力。 (根本原因)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 國 統 一德國統一的背景必要性:政治上的分裂嚴重阻礙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根本原因: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可能性:普魯士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 二、德國的統一(鐵血政策) 1、武力統一(核心人物:俾斯麥--- 1862年,普魯士國王任命俾斯麥為宰相。)(1)俾斯麥堅持推行軍事改革,主張依靠普魯士的經濟、軍事實力,實現德意志的統一。(2)他運用出色的外交手段,先后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進行三次“王朝戰爭”,均取得勝利。 “王朝戰爭”------對丹麥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普法戰爭(1870)實現統一:德意志帝國的建立(1871,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法國巴黎凡爾賽)德國統一的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自上而下的統一戰爭三、德國統一的影響1、積極影響:實現了德意志民族長期以來的夢想,結束分裂、割據的局面,對德意志民族的進一步現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統一后的30年內,德國在經濟、軍事、科學方面一躍為世界強國。消極影響:德國的統一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的,統一后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一些舊制,保留了君主政體,強化了軍國主義傳統,德國逐漸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同時德意志民族的民主、自由愿望并未得到充分實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3.1德國統一.pptx 德國 統 一.docx 鐵血政策與王朝戰爭.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