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教材分析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類生物,它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綠色植物通過它的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對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發揮著重要作用。綠色植物分布廣泛,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高等綠色植物中的糧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都是人類種植栽培的主要對象,在它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適合學生觀察、探究的內容,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1、 概述藻類、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并識別當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內采集標本、實驗、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3、學生整理資料和調查報告,關注藻類、蕨類、種子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4、通過自主學習,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觀察、探究能力、分析比較綜合等多種能力。5、通過比較幾種植物類群在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上的發展變化,向學生滲透生物進化的觀點。教學重點:1、藻類植物、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的形態結構。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區別。3、通過比較幾種植物類群在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上的發展變化,向學生滲透生物進化的觀點。教學難點:1、淡水藻類植物——水綿的觀察以及藻類和蕨類植物的孢子生殖。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內采集標本、實驗、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課時安排:三課時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水陸環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的錄像、幾種藻類植物標本和圖片、蕨類植物的用途的錄像,有孢子囊的鐵線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類植物標本。實驗材料用具:新鮮的水綿、顯微鏡、載玻片、鑷子、滴管等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種子植物有關種子萌發和靠種子繁殖后代的錄像;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課件;動態展示桃的桃的果實(完整)縱向剖開(展示種子)的課件。學生:1、生物興趣小組采集一些蕨類和淡水藻類的實物,增加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綠色植物有關的資料。2、收集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3、參與調查校園內的種子植物活動,體驗與人交流和合作。教學程序藻類植物(一課時)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教師播放錄像:地球水陸環境及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海洋中海帶、紫菜、馬尾藻、巨藻、陸地上的苔蘚、腎蕨及種子植物若干把學生帶入千奇百怪植物世界,創設問題的情景,指導學生觀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發言,以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引導學生對植物進行簡單分類,教師強調水中藻類植物數量 遠遠多于陸地上的種子植物,以此來激發學生探究藻類植物的興趣。二、藻類植物的生活環境1、CAI課件展示剛才錄像中幾幅藻類植物的圖片(如海帶、紫菜、石莼等)指導學生觀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可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發言:①同學們請看這幾種就是藻類植物,哪些是你所認識的呢?②它們大多生活在什么環境中?老師針對每個小組的發言給予肯定并加以完善和總結:藻類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只有極少數生活在陸地上。并引導學生過渡到淡水藻類植物—水綿的學習。2、實驗探究-----觀察水綿(1)生物興趣小組的成員為大家介紹采集水綿的環境。并激發學生了解水綿結構的欲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巡視課堂及時地糾正學生在實驗中的不足和不規范之處,使整個實驗在良好的探究氛圍中進行。(2)學生交流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水綿的結構,教師強調水綿所特有的螺旋帶狀葉綠體。(3)針對有的組沒能觀察到的情況,師生共同討論影響其觀察的因素,學生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以及科學實驗的嚴謹態度。3、藻類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多媒體課件展示衣藻、水綿、海帶等幾種藻類植物的圖片以及一株玉米的圖片。提示學生善于發現它們之間的不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學生熱烈得討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大多數藻類植物是單細胞生物體,即使是多細胞也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屬于低等生物。細心學生會發現問題:為什么錄像中看到的藻類植物顏色不同呢?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使問題得以解決。4、藻類植物的用途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己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的一些有關藻類植物的資料,關注藻類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教師注重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低等綠色植物的情感。5、課堂小結教師用親切的語言通過層層設問與同學進行交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收獲了哪些知識?在學習中用了什么方法?你還想探究與這節課有關的什么問題?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所學的知識,讓總結成為知識的提升和鞏固。蕨類植物(第一課時)一、展示標本,導入課題以實物投影展示生物興趣小組采集的幾種蕨類植物,讓大家觀 察這幾類植物有什么特點,與前面學的藻類植物有什么不同?順利的導入課題——蕨類植物。二、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興趣小組成員描述所采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進一步聯系實際:你還在那些地方見過這樣的植物?它們生活的環境有共同之處嗎?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得學生對蕨類植物的生活環境有所了解。學生會聯想到日常生活中見到的類似的植物:在陽臺上、植物園里。這樣概括出:它們大多生活在陸地上的陰濕處,極少數生活在水中。三、蕨類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將學生采到的蕨類植物分給各個實驗小組,同時課件顯示觀察步驟和思考問題:①它的地上部分是什么?②它的莖長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點?③取一片小葉,對光看一下葉的厚薄怎樣?有無葉脈?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予以適當的啟發、指導,經過一系列的觀察探究活動及學生們的討論,讓學生試著自己總結出蕨類植物的特征:具有真正的根、莖、葉,而且根莖葉里具有輸導組織和比較發達的機械組織。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及升華:正是有了這些特點使得蕨類植物體型較大,適應陸地的能力較強。四、孢子生殖用多媒體投影鐵線蕨一片小葉的背面(局部放大展示孢子囊),讓學生仔細觀察猜想這些是什么結構,有什么作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學生進行大膽推測后,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這是孢子,是生殖細胞。五、蕨類植物的用途讓學生看書自學并將自己從網上和書籍中了解的有關蕨類植物的用途與大家共享。同時用CAI課件展示各種用途的蕨類植物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六、歸納總結、拓展提高教師和同學一起總結蕨類等孢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在自然界中的意義。尤其是古代蕨類植物所形成的煤對人類的貢獻,培養學生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意識。種子植物(第二課時)一、播放錄像,激發興趣,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圖片,學生區分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明確種子植物的概念。1、播放與種子植物有關種子萌發和靠種子繁殖后代的錄像。學生欣賞并討論。創設問題的情景,指導學生觀察,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可參與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發言。然后教師告訴學生:我們常見的花草樹木等絕大多數是依靠種子繁殖后代的。這樣順利引入課題種子植物。2、學生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其生殖細胞--孢子)的圖片和種子植物圖片(突出放大其果實、種子),對二者進行比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討論交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①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②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在各小組代表積極發言的基礎上,教師予以肯定并加以完善:孢子是個生殖細胞,而種子是種器官,種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強得多,種子植物之所以更適應陸地環境,成為陸生植物中占絕對優勢的類群,能產生種子是一個重要原因。二、學生展示并交流調查報告:校園內的種子植物。并嘗試描述種子植物的生活環境和主要特征。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種子植物的特征:種子植物個體比較高大,根莖葉內都有發達的輸導組織,能夠產生種子。教師同時要引導學生對種子植物與前兩種植物類群進行比較,進一步理解它們的形態特征與生活環境的適應關系。三、區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1、請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蘋果、桃、梨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同點是"子",不同點是"裸"、"被"為啟發點的點撥下思考、討論,顧名思義得出答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二者相同點是都能產生種子,不同點是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的種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教師播放課件動態展示桃的果實(完整)縱向剖開(展示種子),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不同的理解。2、學生觀察常見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課件,認識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可采用競爭的方式搶答出是裸子植物或被子植物,營造良好的的學習氛圍。3、學生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的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課件,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討論交流,并對探究加以指導:①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②在種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③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主要分借風力傳播、借動物傳播、借水力傳播三種,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在各小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后老師概括完善:在種子發育過程中,果皮包在種子外面,起保護作用;在種子成熟后,果皮則有助于種子的廣泛傳播,從而擴大了后代生活的范圍,促進了該物種的繁榮。并舉例說明,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種類更多。四:種子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學生分享自己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搜集一些有關種子植物方面的資料,關注種子植物與人的密切關系。教師注重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綠色植物的情感。五:課堂小結教師用親切的語言通過層層設問與同學進行交流: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收獲了哪些知識?在學習中用了什么方法?你還想探究與這節課有關的什么問題?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所學的知識,讓總結成為知識的提升和鞏固。六:達標檢測通過填空題、選擇題,填表題等練習,讓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適時進行鼓勵性評價,既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七:課后實踐1、課后認識校園里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體驗綠色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增進環保意識,并嘗試向有關部門提出環保建議,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2、整理收集有關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資料和調查報告,形成生物小論文在校內展出。教學設計說明1、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強調深入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自主學習,給學生深刻的體驗。在學生觀察錄像、標本和圖片資料時,我并不給出問題,而讓學生自己分析。然后問學生:你發現什么問題了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討論交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能夠從一定的情景出發,通過多向交流與合作,討論、探究、發現,以此得出結論,獲取到新知識。也改變以往學生在學習中僅滿足對資料的閱讀理解,找出答案記憶的過程。2、開放的課堂,帶來學生思維的開放。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而是向整個外界環境開放。在總結本節內容時,我不僅滿足于更好的有效的實現課堂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印象更鮮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記憶更牢固,持久。而是更多的與學生探討:你還想知道哪些內容,你對本節內容還有什么問題?這樣的總結更體現在是幫助學生思考服務的。在總結和交流中,學生隨時能迸發出思想的火花,發現值得探究的現象,產生引人深思的問題,這些都是課前無法精確的加以預測的,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對學生的創新和質疑思維是一種肯定和鼓勵。同時課堂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而是向整個外界環境開放。3、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和諧互動的課堂環境,師生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給學生創造了更多的發揮空間。通過分組討論,表達交流、資料分享、探究實驗和調查研究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而不是消極的接受者。教師同時善于捕捉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和思維的受阻點,及時引導點撥。這樣加強學生的智力訓練,使他們逐步具備“明智的推測”“豐富的想象”“大膽的提出暫時性結論”的能力。同時在種種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教學反思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靈魂,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1、構建“對話”、“溝通”、“交往”的教學新理念,重新定位師生角色。將課堂教學看作是教師和學生生命活力和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的知識傳播過程是知識的生成和生長過程,教師要激活和播種活的知識,學生要生成和生長新的知識。這樣會真正煥發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和創造力。2、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相對應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會牽引出學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轉變。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將因此得到張揚和提升。3、構建“共享式”的師生關系。即師生在精神上的共享和對話,是師生在課堂交往中教師的人格精神和學生的人格精神在教學情景中相遇,教師和學生都作為整體的、獨特的個體在教學情景中相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