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教學設想:通過練習徒手切片,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了解葉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通過演示課件使學生了解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在這一學習活動中,貫穿師生互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教學器材:顯微鏡、雙面刀片、鑷子、滴管、載玻片、蓋玻片、培養皿、菠菜葉、干凈的紗布、葉片的橫切面永久性切片標本、電腦、實物投影儀,投影電視等。教學過程:上課了,教師拿起一片植物的葉子,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師:葉子由哪幾部分組成,哪是主要部分?生:葉子由葉柄和葉片組成,主要部分是葉片。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一片完整的葉子由托葉、葉柄、葉片、三部分組成,最明顯的是葉片和葉柄部分(用手指出),那么為什么說葉片是葉子的主要部分呢?生:因為葉片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師:回答得很準確,那么葉片適應光合作用的結構是怎樣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練習作葉片橫切面的徒手切片。教師打開實物投影儀,在投影儀上邊演示邊講解,同學們都認真觀看屏慕上老師的演示。老師首先將菠菜葉縱向切成條狀,然后取出一條,將雙面刀片刀尖頓平,在葉片上橫向迅速劃出,再將刀片在培養皿的水里輕輕擺動,于是一條細如發絲的綠絲出現在水里。同時映現在屏幕上。學生看了都興奮不已,躍躍欲試。老師按同樣的辦法又作了幾條,最后作了一個葉片的橫切面玻片標本放在顯微鏡的載物臺上,準備觀察。學生開始作葉片橫切面破片標本,課堂開始“鬧哄”起來。老師則穿梭于各實驗組之間,進行點撥指導。15分鐘后,老師回到講臺,讓同學們停下來,這時有的同學仍在認真的做著,爭執著,觀察著,仿佛沒有聽見老師的話,漸漸的學生安靜下來。老師請完成實驗的組舉手,有15組;請沒完成的組說出在學習中的困難,然后讓學生幫助解答,不足之處老師補充,最后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生:我看到的像是一條黑綠色的蟲子,蟲子兩側是透明的。同學們都笑了!師:那么你能說出透明部分是什么結構嗎?生:是表皮。師:回答正確,那么黑綠色的部分是什么結構?生:黑綠色的是葉肉和葉脈。師:很好,有沒有看得更清楚些的?生:我看到的與永久切片基本一樣,只是顏色更綠一些。師:這位同學不但能夠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且能夠提前做出對比觀察,老師提出表揚。現在我們分析一下上一位同學所做切片的結構不清楚的原因。生1:是因為切片太厚了,不夠透明。生2:也可能沒有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會影響觀察葉片的結構。師:這兩位同學概括的很好,在做實驗時勤于思索,善于總結,我們給予表揚。現在,請同學們一起看葉片的永久橫切片標本。學生開始將永久橫切處標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并對照自己做的切片標本進行對比觀察。教師將從遠程教育網上下載下來的與橫切面相一致的切片圖投射到屏幕上,讓同學去仔細觀察。并讓學生進行總結。生:外層透明的是表皮,分上下表皮,有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教師拿一片葉在上面滴了幾滴水,水滴順葉面滑下。師:這說明了什么?生:表皮細胞具有保護作用,表皮細胞的外壁有一層角質層,使葉片不受細菌侵害,控制水分的散失。師:表皮上面的保衛細胞成什么形狀,中間的孔隙叫什么?生:成橢圓形,叫氣孔。師:同學們,注意,觀察要細心,保衛細胞是一對,下面我們觀察一下氣孔的開閉的模擬動畫(從遠程教育網下載)。老師操作。學生認真看。師:現在請同學們再說一下保衛細胞成什么形狀。生:成腎形!生:成月牙形!師:回答正確,氣孔的功能呢?生:氣孔是葉片進行氣體交換的門戶。教師把圖片返回到第一幅圖。問;同學們現在看中間部分,我們稱為?生:葉肉。教師拿起一片葉子,讓同學們看葉子的上表面與下表面有什么么區別。生:上表面葉片顏色深,下表面葉片顏色淺。師:為什么?你們發現它們在排列上有什么不同?生:發現貼近上面的組織細胞排列整齊,含葉綠體多;下表面組織細胞排列疏松,含葉綠體少。師:我們稱上部的為柵欄層,下部的為海綿層。那么,現在同學們再想一想葉片的顏色,是表皮的顏色還是葉肉的顏色?生:是葉肉。教師在屏幕上指著葉脈說:分布在葉肉中間的這種管狀物是什么結構,有什么作用?生:是葉脈,具有輸導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功能。教師拿起兩把扇子,一把扇骨已折,另一把扇骨完好。師:請同學們總結葉片的另一種功能。生:具有支撐作用。教師拿出葉脈書簽讓學生觀看,掌握葉脈分布在葉子每一部分的特點。老師將教科書圖6-7中的葉綠體用實物投影儀投射到屏募上,師生共同觀察。讓學生認識葉綠體。師:為什么說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生:葉片的葉肉細胞和保衛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體又含有葉綠素,而葉綠素能夠吸收光能,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葉片的顏色實質是葉綠素的顏色。師:回答正確。同學們,思考一下,葉片的其它結構為什么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生1:表皮透明即起到保護作用,又有利于葉肉的葉綠體吸收光能。生2:葉脈能夠為光合作用輸送水和無機鹽;能將光合作用的產物運到各器官。師:正確。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所以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葉綠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所以葉綠體沒有形成葉綠素,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運用課件深入淺出的闡述葉綠體、葉肉細胞、葉片的關系(葉片——工廠、葉肉細胞——車間、葉綠體——機器)。師:我們總結一下這堂課的收獲。生1:我學到了葉片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和葉片的結構的知識。生2:我學到了光合作用只有在光下才能進行,葉綠體只有在光下才能生成葉綠素,沒有葉綠素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師:這兩位同學總結的很好,那么除此以外,你還學到了什么?生1:學會作徒手切片標本。生2:我懂得了做實驗要耐心、細致,越慌越亂。這時同學們都笑了,原來是剛才切片做成“綠蟲子”的那位同學。師:這兩位同學總結的也很好。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生:剛才在觀察葉片永久橫切片時,我發現葉肉細胞之間有空白的地方,那是什么?師:這個問題,我沒有注意到,下課后,我查查資料,再給你解答。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不過我要表揚你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生:我家有一盆花,葉子呈紫紅色,那么它是怎樣進行光合作用的?師:這種花可能是紫鴨跖草,如果你回家仔細觀察一下那盆花,你就會知道答案了。生:秋天葉子變黃、變紅是怎么回事?師: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你們問一下初二的同學或查查資料。今天我們的課就到這。點評:這是我校課程改革中的一堂推進課,整體看來知識傳授準確、到位;技能培訓,情感、態度的培養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但如果按課程改革標準來看,仍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如投影電視、實物投影儀,遠程教育網、課件、電腦等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都側重于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當然這些手段的運用提高了對這些知識技能掌握的效率。在實驗——葉片橫切面切片的制作與觀察中,有10個實驗組沒有完成,教師沒有給與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從而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學生沒有在作臨時切片時直接分出柵欄層和海綿層,而失去對學生在做實驗時,尤其是觀察實驗現象時要進行耐心、細致的情感態度的培養的機會。本節課反應出幾個亮點:1.對葉片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分析,即葉片是光合作用主要器官的理解。2.氣孔開閉模擬動畫的應用。3.第一個實驗材料替換,對第二個實驗進行了相應改變。4.學生最后幾個問題的提出與教師的解答。我覺得一堂好課學生不僅要學到知識,還應收獲問題。后來同授課教師交流了一下。發覺授課教師對教學過程是一交流合作的過程,認識上有差距。因此,課堂上的交流是單向的,師→生,而不是生→師、生→生的雙向交流合作。只有認識到一點,才能實現教師的授課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從學生身上學到知識,因為在交流、合作中學生身上也在不斷的產生新知識。學生不但在學,而且也在教,師生互動充分體現學生與教師的雙主體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