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專題、近現代國際關系:戰爭與和平★近現代史上的國際關系主要表現有三種類型:1、資本主義或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矛盾和斗爭;2、資本主義列強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侵略與反侵略、稱霸與反稱霸的矛盾和斗爭;3、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對抗。一、世界近現代史上的三種類型國際關系:1、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矛盾和斗爭時間 主要表現 史實17 世紀下半期一18 世紀中期 西歐國家爭奪殖民霸權 突出體現在英、法、荷蘭、西班牙四國之間。經過戰爭,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18 世紀末一19 世紀中期 列強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 歐洲國家干涉法國大革命并組成反法同盟;法國和荷蘭援助美國的獨立戰爭、普法戰爭。19 世紀末一20 世紀初 帝國主義之間爭奪世界霸權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后初期 構建戰后新秩序的操縱權 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上的爭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20 世紀30 年代 法西斯勢力侵略擴張 德國吞并奧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日本侵略中國;軸心國集團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2、資本主義列強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侵略與反侵略、稱霸與反稱霸的矛盾和斗爭時間 主要表現 史實1775---1783 美國獨立戰爭 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獨立18世紀末19世紀初 拉美獨立運動 拉美人民反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統治,爭取獨立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1851---1864年 中國太平天國運動 反封建反侵略斗爭1900 義和團運動 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戰后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的華夫脫運動;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中國五四運動二戰后 亞非拉國家新發展 1955年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如1951年利比亞獨立;1952年埃及革命,后成立共和國并收回蘇伊士運河;196年“非洲年”;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如1959年古巴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1999年巴拿馬收回了巴拿馬運河的全部主權。3、社會主義國家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對抗時間 主要表現 史實一戰后 武裝干涉俄國革命 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武裝干涉俄國十月革命。1950---1953年 妄圖顛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 美國以“聯合國軍”名義侵略朝鮮,威脅中國安全,爆發抗美援朝戰爭。二戰后 一20世紀90年代 兩大陣營的對峙 美國拋出冷戰政策,“北約”、“華約”組織的建立,標志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對峙、抗爭。兩極格局最終形成。20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社會主義運動遇到重大挫折。20世紀90 年代---至今 社會主義的中國和平崛起。 歐盟、日本、改革開放中的中國、恢復發展中的俄羅斯、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等都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推動著世界朝多極化趨勢發展。★從國際關系演變來看,世界格局的演變是其核心內容 。二、世界近現代史上的世界格局的演變1、17 世紀下半期至19 世紀中期的國際關系:西歐列強爭奪殖民地與霸權中心地區 歐洲表現 1、17 世紀下半期一18 世紀中期:英、法、荷蘭、西班牙四國之間爭奪殖民霸權的斗爭。經過戰爭,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2、18 世紀末一19 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干涉法國大革命并組成反法同盟、法國和荷蘭援助美國的獨立戰爭、普法戰爭。2、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國際關系:帝國主義兩大集團爭霸世界的斗爭,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不平衡性加劇。表現 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兩大帝國主義軍事侵略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并且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結果 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3、一戰后的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新的世界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建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會議名稱 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時間 1919 1921參加國 27國 9國操縱國 英法美 美英日簽訂條約 《凡爾賽條約》 《九國公約》作用 簽訂《凡爾賽條約》等一系列條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初步建立了帝國主義戰后國際關系的新體系。 簽訂《九國公約》等一系列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重新調整和確立了戰勝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關系。評價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形成了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統治秩序,20年代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為戰后經濟的恢復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這一體系內部隱含了戰勝國之間、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等矛盾。它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它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解體 30年代,德國擴軍備戰,吞并奧地利;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開始遭到破壞。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二戰全面爆發,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打破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狀況,“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徹底解體。對中國問題的處理及影響 1、《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一切權益由日本繼承。 影響:引發了五四運動,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2、《九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 影響:為美國在中國的侵略擴張提供了方便,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4、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際關系:法西斯勢力的侵略擴張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原因: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化之間的矛盾。2、特點:波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3、影響:①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本質。②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蕩。4、應對危機的措施: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德國、日本走上了法西斯專政的道路。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1、原因:①1929——1933經濟危機的打擊。②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2、表現:瘋狂的侵略擴張,1937年德國、意大利、日本結成侵略性軍事政治集團(軸心國集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法西斯國家加緊擴軍備戰,瘋狂對外擴張,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20世紀30年代的主要矛盾,最終導致了二戰的全面爆發。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 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形成。二戰結束 1945年,二戰以法西斯國家的徹底失敗而宣告結束。5、二戰后的國際關系: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 美國冷戰政策 1、原因:①戰后美國經濟、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一位,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②蘇聯等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2、含義:采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產主義。3、表現:①政治:杜魯門主義,它的出臺標志著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②經濟:馬歇爾計劃(又叫歐洲復興計劃)③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極格局形成標志 北約和華約的建立、長期對峙,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兩極格局結束標志 1991年蘇聯解體6、當今國際關系:暫時形成“一超多強”局面,世界格局正朝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今還沒有定型,國際問題頻發。形成原因 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美國的霸權主義 冷戰后,美國為了維護霸主地位,企圖建立單極世界,不斷加強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軍事干預,嚴重干擾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如:科索沃戰爭)多極的興起 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的實力不斷增強,成為牽制美國稱霸世界、促進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力量。決定力量 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經濟實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兩大世界組織 聯合國:1945年10月正式成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為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它是人類構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響最大的國際組織。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1月正式成立,它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與聯合國成為支撐、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 問題 :戰爭問題、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應對措施:面對全球性問題應采取的措施: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保投資、加強國際合作、重視落后地區的輿論宣傳和科教工作等。中國應對多極化趨勢的對策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2、繼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4、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倡導建立和諧世界。歸納:20世紀國際格局的三次大的演變一戰后世界格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世界格局 冷戰格局—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雅爾塔體系)當今世界格局 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但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迄今還未定型。三、反對戰爭,共建和諧的國際關系1、古今中外倡導人類和諧思想的史實古代中國 1、孔子:“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禮”“德” 治國。2、孟子:“仁政”;“民貴君輕”。人與自然的和諧,3、墨子:“兼愛”“非攻”。4、老子、莊子:順其自然,“無為而治”5、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近現代中國 1、孫中山“三民主義”——民生主義(平均地權)1、新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制定各種利民、惠民措施,創建和諧社會;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新中國為維護亞太地區和平,構建和諧世界,做出一系列努力的典型事例:①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提出并實踐“一國兩制”構想;④做出了“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和地區使用核武器”的莊嚴承諾;⑤中國主張通過談判對話解決國際間的問題,同時,我們積極參加各種國際組織,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世界 1、“人文主義”和啟蒙思想倡導“以人為本”思想。2、各國制定法律文件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權利,如《權利法案》《獨立宣言》《人權宣言》《民法典》《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2、世界近現代史上國際關系中不和諧的聲音近代有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 英國世界范圍大肆殖民侵略,如侵略印度、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等。兩次世界大戰 一戰中“凡爾登絞肉機”二戰中法西斯的殘暴:日本對中國人、德國對猶太人都犯下了滔天罪行。當今美國的霸權政策 美國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幌子,到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發動侵略戰爭,如發動科索沃戰爭、敘利亞戰爭等。國際恐怖主義 伊斯蘭國、東突勢力等到處發動令人發指的恐怖活動。歸納:兩次世界大戰史實1、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 1914——1918年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②重要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③導火線(直接原因):1914.6薩拉熱窩事件大戰雙方 兩大軍事集團:同盟國集團與協約國集團過程 ①開始:1914年7月底,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②三條戰線:西、東、南三線③三大戰役: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戰役。結束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同盟國以失敗告終。性質 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影響 ①一戰規??涨?,多地區多國家卷入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②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加上蘇俄成立和美國勢力的增強,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③大戰還削弱了帝國主義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④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2、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 1939—1945年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矛盾激化。②直接原因: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大戰雙方 軸心國集團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過程 ①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②擴大:1941年6月,德軍侵入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擴大。③二戰進一步擴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2年1月,來自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⑤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⑥第二戰場的開辟:1944年美、英等國軍隊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軍陷入蘇軍和英美盟軍東西的夾攻中⑦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后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決定成立聯合國。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三個月后參加對日作戰。結束 ①德國投降:1945年4月,蘇聯軍隊對柏林發動總攻。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的歐洲戰場結束。②日本投降: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擲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性質 二戰是一次正義的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影響 課本P71二戰勝利原因 ①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對付共同的敵人,為戰勝法西斯國家提供了有力保證。②其他重要原因: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法西斯主義不得人心。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堅強不屈和英勇奮戰。戰爭的擴大,導致蘇聯和美國參戰,增強了反法西斯陣營的物質和軍事力量;等等。二戰的教訓 ①各大國在戰爭開始不應推行綏靖政策,應將法西斯勢力消滅在萌芽狀態;②各大國應早一點消除因政治制度的不同而產生的隔閡,積極聯合;在戰爭初期對遭受法西斯勢力侵略的弱小國家給與物質和道義上的幫助等。二戰的啟示 ①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堅決維護和平、反對戰爭。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應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共同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堅決避免戰爭。②對邪惡勢力不能姑息養;③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平等的基礎上是能夠聯合起來,共同迎接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團結就是力量。(最大的啟示)④國與國之間應該和平共處,人類命運休戚相關,要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展。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努力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并積極反對霸權,反對世界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各國人民之間只有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促進人類的共同發展,這樣才能最終避免戰爭。 3、比較兩次世界大戰的異同: 相同 根本原因 由于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作戰的雙方 都是對立的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軸心國與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影響有所相同 都帶來災難;都打擊了帝國主義;戰后都形成了新的國際體系和政治格局;都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都引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陀^上也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戰后情況相同 ①戰后都建立了國際組織:國際聯盟和聯合國。②戰后歐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都得到美國的援助,之后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局面。不同 爆發方式不同 ①一戰是突然爆發;②二戰是逐漸爆發。 背景不同 ①一戰爆發時,世界上只有一個資本主義體系;②“二戰”爆發時,除資本主義體系外,還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法西斯國家、資本主義民主制國家和社會主義蘇聯之間的關系,深刻影響著“二戰” 戰爭目的不同 ①“一戰”主要是為了瓜分殖民地,爭奪市場和原料產地;②“二戰”是為反法西斯而戰。 性質不同 ①“一戰”從總體上看是帝國主義戰爭;②“二戰”從整體上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危害程度不同 ①一戰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②“二戰”的規模更大,給世界帶來的人力、物力上的損失更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