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知識目標: 1 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2 解讀血常規化驗單,了解各種血細胞的功能及其病理表現,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重點難點:1 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識別血細胞。教學方法:1 實驗教學法。 通過演示實驗(加抗凝劑的血液)及分組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引發學生對實驗的思考,利用小組活動,開展合作學習。2 任務驅動法。 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從色澤和容積上將血漿和血細胞加以區別。加深學生對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形態、數量、結構和功能的認識,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3 資料分析法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血液化驗單進行解讀,提高所學知識點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知識概要:1.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構成的。上層淡黃色半透明的液體是血漿,下層紅色的部分是紅細胞,兩層的交界面還有很薄的一層白色物質,這是白細胞和血小板。2.血漿的成分包括90%的水、血漿蛋白約7%、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約3%3.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體內產生的廢物。4.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5.血細胞中數量最多的是紅細胞,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盤狀。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6.紅細胞呈紅色,那是因為紅細胞富含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鐵,它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與氧結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容易與氧分離。血紅蛋白的這一特性,使紅細胞具有運輸氧的功能。7.白細胞體積比較大,數量比較少,有細胞核。它具有包圍、吞噬病菌的功能。8.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細胞,沒有細胞核,形狀不規則,有止血、凝血的功能。血液不僅具有運輸作用,而且還具有防御和保護作用。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為什么失血過多會導致死亡?2、對失血過多的病人,為什么要及時輸血而不是輸液?3、為什么通過化驗血液在一定程度上檢查健康狀況或診斷疾病?(二)新課教學:引導學生自學課本P59的資料分析,并出示課前準備好的血液分層實驗結果,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完成第P60討論1、2題。一、血液的組成血液是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的。二、血漿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血漿的資料,引導學生分析下列問題:1.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出血漿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2.血漿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學生討論、交流,達成共識:1.從上面資料要以看出,血漿是由水、血漿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物質組成。其中,水分是血漿的主要成分。蛋白質、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重要物質。另外,血漿中還含有一些人體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等)。2. 從上面資料要以看出,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體內產生的代謝廢物。小結:血漿的組成(1)主要成分:水、血漿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等。(2)主要功能:運載血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體內產生的代謝廢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三、血細胞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細胞,它與血漿共同構成血液,完成物質運輸等功能,因此,血液是一種組織,屬于結締組織。血液又可以流動,因此被稱做“流動的組織”。教師組織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人血永久涂片,對學生的疑問及時進行點撥。(過程略)。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觀察結果,思考下面問題:1.在顯微鏡觀察下看到的數量最多的細胞是哪一種?它的形態具有什么特點?2. 在顯微鏡觀察下看到的體積最大的細胞是哪一種?它的形態具有什么特點?3.在低倍顯微鏡觀察下看不到的血細胞是什么?學生討論、交流,達成共識:1. 在顯微鏡觀察下看到的數量最多的細胞是紅細胞,它的形態是兩面凹的圓餅狀。2. 體積最大的細胞是白細胞,它的個體比較大,但數量較少,顏色較淺,形態多種多樣。3.在低倍顯微鏡觀察下看不到的血細胞是血小板。學生質疑:(1)紅細胞為什么是紅色的?(2)為什么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到血小板?(3)三種血細胞的生理功能分別是什么?學生通過自學課本P61-62內容,或分析多媒體展示有關三種血細胞的作用資料,進行小結完成上面三個疑問,并了解貧血、化膿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整理上面三種血細胞的形態特點和功能,為了方便學生記憶,將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編成順口溜:血液有漿有細胞 ,漿運細胞和養料,紅細胞,帶氧跑,白細胞,把菌包,血小板,凝血牢 。 最后為了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根據學生收集的材料讓學生當回小醫生來診斷病癥。三種血細胞的比較:本節視頻資料:另外上傳!實驗:1 遵守生物的實驗的安全管理制度。2 注意載玻片不要打碎,避免割傷手指。3 顯微鏡使用方法上學期已講過,不再贅述。4 教師巡回指導,并組織小組討論。5 小組代表發言,說出討論結果教師矯正并鼓勵。6 注意學生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分組活動中,學會相互協作。教學反思:本節課環環相扣,步步緊逼,而每一環,每一步都在極力體現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新理念和教學新方法,當然各有側重。首先,注重了新課的導入和教學情景的創設。上課后我先讓學生針對課前收集的資料和信息自由發言,交流各自對血液的認識,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一張醫院的血液化驗單,讓學生回憶血液化驗的主要內容,利用好奇心引出課題。其次,生物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科學,再完善的多媒體課件也替代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實踐。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用顯微鏡來觀察血涂片,認識三種血細胞,遺憾的是,由于時間和條件限制,不能讓學生親自制作血涂片,否則效果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