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與反思課題名稱:《植物的有性生殖》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蘇教版八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八單元第二十一章第二節(第9—14頁)。 本課題針對八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他們在七年級已經學習過開花和結果,對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因此本節課只是過渡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不大。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組織學生進行了三次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保持高度學習熱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動過程中,始終以愉悅的心情,親身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參與意識;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也掌握和體會生物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實現自主體驗,獲得自主發展。二、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訓練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及時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情況;同時強化本課的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三、學習者特征分析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有兩個明確的想法,一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實驗等方法自己獲得知識,形成概念,掌握方法,認識規律;二是在認識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后對有性生殖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在課堂教學設計上,將“自我評價”欄目化整為零,使評價與學習過程緊密銜接,成為認知的最后一個環節,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縮短認知與評價的間隔,鞏固知識結構,使評價成為知識拓展與升華的手段。五、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綠色開花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以及果實、種子的形成。 難點: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1、情景創設 植物的種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觀察圖片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2、探索新:1:植物的傳粉與受精 植物的有性生殖是指?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掛圖,閱讀課本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分析、交流,得出結論3、探索新知2: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受精后花的各部分有什么變化?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本“圖21-10”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植物受精后子房各部分的變化4、探索新知3: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方式有哪些? 讓學生觀察教科書第十三頁“果實或種子適應傳播的結構”示意圖,總結果實和種子的傳播方5、應用新知 不同植物的果實中含有的種子數量相同嗎? 教師提出一些問題,學生應用已學知識解答問題。6、總結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主要知識,各小組交流學習心得七、教學評價設計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 通過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內化、提升;通過交流學習心得,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教師總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自然界有性生殖的一個代表,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來實現的有性生殖給生物更好地適應環境提供了幫助,所以有性生殖是較為高級的生殖方式,它普遍存在于各種生物中,特別是那些高等的生物,例如我們人類自己。為生殖而開放的花朵是美麗的,但她們的存在卻是短暫的,完成傳粉、受精的使命后,她們無怨無悔地凋謝了。沒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有的只是對新生命的祝福與期盼!八、板書設計如板書中含有特殊符號、圖片等內容,為方便展示,可將板書以附件或圖片形式上傳。第二十一章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第一節 植物的有性生殖1、傳粉 ⑴概念:花粉通過不同途徑傳送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⑵方式: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2、植物的有性生殖:是指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發育為新個體的生殖方式。3、果實種子的形成。 九、實踐反思本節課力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精心設計問題和導學案,開展問題式教學。并且以小組合作,匯報交流為載體,完成本節課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和深化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上完本節課,我自己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1、充分運用了自主探究的理念,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 2、既傳授了教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能力。通過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內化、提升;通過交流學習心得,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信心,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強化了重點。最后教師總結:植物的有性生殖是自然界有性生殖的一個代表,通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來實現的有性生殖給生物更好地適應環境提供了幫助,所以有性生殖是較為高級的生殖方式,它普遍存在于各種生物中,特別是那些高等的生物,例如我們人類自己。為生殖而開放的花朵是美麗的,但她們的存在卻是短暫的,完成傳粉、受精的使命后,她們無怨無悔地凋謝了。沒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悵,有的只是對新生命的祝福與期盼!子房壁 發育成 (果皮)受精卵 發育成 (胚)胚珠珠被 發育成 (種皮)種子果實子房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