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四大主線:屈辱史——抗爭史/37+63——探索史/8+38——中國近代化和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史/9屈辱史:五 次 侵 華 戰 爭 簡 表近代民主革命時期外敵發動的五次侵華戰爭:(鴉——二——甲—八——日本侵華)事項 鴉片戰爭/48 第二次 鴉片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5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52 不同點 發動國家 英國 英、法 日本 意、日、美、法、英、 俄、德、奧 時間 1840-1842 年 1856-1860 年 1894-1895 年 1900-1901 年 原因 1、根本原因: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中國長期落后,英國欲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 2、直接原因:,英國要扭轉貿易逆差,保護鴉片走私; 3、導火線(借口):林則徐虎門銷煙 英法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明治維新后,日本為了稱霸世界,加快對外侵略擴張 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維護其在華利益 開始標志 1840 年 6 月,英國入侵廣東江面 1856 年,英 軍進攻廣州 1894 年 7 月,豐 島海戰 1900 年 6 月,列強借口鎮壓 義和團出兵中國 中國抗爭 林則徐、關天培 太平天國運動 鄧世昌 義和團運動 簽訂條約 《南京條約》/48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51 《辛丑條約》/52 影響 使中國開始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使中國半殖 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侵略范圍 東海沿海 沿海、長江中 下游地區 長江中上游、內地 包含首都在內的廣大地 區 最能體現列強 侵華意圖的條款 五口通商、協定關稅 增開 通商口岸 允許日本在通商 口岸開設工廠 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 活動 國際背景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列強 所處的階段 自由資本主義階段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帝國主義階段) 經濟侵略方式 商品輸出 資本輸出相 同點 1、發動戰爭的原因相同:列強都是為了侵略中國,占領中國市場和掠奪原料;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目的是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2、戰爭結束相同:清政府都戰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3、戰爭的影響相同:都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使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日本侵華戰爭 1931-1945 年 日本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變中國為其殖民地,于 1931 年 9 月 18 日,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局部侵 華戰爭;1937 年 7 月 7 日,又發動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經過八年浴血奮戰,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要貢獻四敗一勝的 根本原因 前四次失敗的根本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朽和經濟落后(腐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先進的資本主義) 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全民族抗戰歷史感悟 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國恥,奮發學習,振興中華;弱國無外交;外國侵略者恃強凌弱的貪婪本質等 同類歸納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 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首都被占的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首都是北京)、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首都是北京)、 日本侵華戰爭(此時首都是南京),北京第三次被占領也在此時(1937 年 7 月底) 發動目的不同的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目的是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其他的都是要打開中國市場關聯速查: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真正覺醒的原因及具體表現?/51 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鴉片戰爭的變化及中國人民的反抗/49近代三大不平等條約比較 不同點 條約 《南京條約》/48 《馬關條約》/51 《辛丑條約》/52 簽訂時間 1842 年 1895 年 1901 年 地點 南京 日本馬關 北京 背景 鴉片戰爭中國清政府戰敗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 簽字國家 中→英 中→日 中→11 國 條約內容 割地 香港島 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 島嶼、澎湖列島 賠款 2100 萬銀元 白銀 2 億兩 4.5 億兩白銀 開放口岸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沙市、重慶、蘇州、杭州 其他 協定關稅 開設工廠 禁止反帝、允許駐軍,劃定 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特征 近代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第一個 不平等條約 對民族工業危害最大,最能體 現帝國主義資本輸出新特征 賠款最多的條約;最能說明 清政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 相同點 三個不平等條約都有賠款條款; 《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都有開放通商口岸的條款; 《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都有割地的條款; 日本得到賠款的有《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 英國得到賠款的有《南京條約》和《辛丑條約》; 都影響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三大共同點:都有割地條款;都有賠款條款;都有開放通商口岸條款不同 點 《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的兩大變化: 1、侵略范圍由東南沿海深入到內地(重慶已達長江上游); 2、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條約特征歸納 割地 ① 英國通過《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不是現在的整個香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②俄國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割去中國 150 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割去臺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 賠款 ①《南京條約》:賠款 2100 萬銀元; ②《馬關條約》:賠款 2 億兩白銀; ③《辛丑條約》:賠款 4.5 億兩白銀 開埠 通商 ①《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②《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最西端,位于長江上游)、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攫取 特權 ①《南京條約》:規定了協定關稅權(海關主權被破壞); ②《馬關條約》:日本首先取得了開設工廠的特權; ③《辛丑條約》:列強取得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權 有突出特征的條約 ①《南京條約》: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 ②《璦琿條約》:割地最多(《璦琿條約》割地最多,60 多萬平方千米,位置在現在領土以北, 《北京條約》割占的是現在領土以東的土地); ③《馬關條約》:最能體現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輸出的特點,嚴重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④《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 工具,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政府本該代表人民,你卻不讓人民反抗外敵,那你代表誰?探索史: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大事簡表(洋—戊—辛—新) (洋屋)四次事件首字相連:洋戊辛新——情景記憶:你造 辛苦了?雖然辛苦,但我有了自己引以為傲的新屋。1、近代化的含義:近代化又叫現代化,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 大轉變,使現代工業滲透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并引起社會變革的過程,它以經濟領域工業化與市場化、政治上的民主化與法制化和思想文化領域的理性化與科學化為主要標志。2、學習西方的歷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軍事器物)→學習政治制度→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即從經濟變革→政治變革→思想變革,3、特點:由表及里、層層遞進,逐漸深入。階段劃分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歷程 學習西方軍事器物 (學技術) 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學政治制度) 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學思想文化)事件 洋務運動/49-50 戊戌變法/52 辛亥革命/52 新文化運動/54 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內外交困: 英法對中國權益的侵占; 俄國割占我國大量土地; 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 民族危機加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國際:《辛丑條約》簽訂,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國內: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政治: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軍閥混戰;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思想:民主共和思想和 尊孔復古思想逆流沖突時間 19 世紀 60—90 年代 1898 年 1911 年 1915 年 性質 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 自救運動 自上而下的 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反帝反封建的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 運動(地位)代表 階級 地主階級洋務派 資產階級維新派 資產階級革命派 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先進的知識分子 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 光緒帝邀請康梁商談 (譚)變法事宜 孫中山、黃興等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目的 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救亡圖存,通過改良,實行君主立憲, 走資本主義道路 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 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宣揚民主、科學,要求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主張 核心思想: “師夷長技以自強” 主張改革政治制度,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 主立憲 要求推翻清朝統治, 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徹底批判封建思想,宣揚民主和科學,要求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口號 自強、求富 變法圖強、救亡圖存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刊物 《中外紀聞》 《民報》 《新青年》《每周評論》理論指導 學習對象 魏源《海國圖志》 學習西方 嚴復翻譯《天演論》 (學習日本明治維新) 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 共和國(三權分立) 啟蒙運動 階段劃分 前期(自強):軍事工業。后期(求富):民用工業 序幕: 1895 年的“公車上書”。 開始:1898 年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 1905 年,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 年,革命首先從 武昌爆發(武昌起義) 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后期:宣傳十月革命, 宣傳馬克思主義 結果 破產,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 道路 失敗 推翻帝制,但革命果 實被袁世凱竊取 意義 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啟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救亡圖存的政治變革,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邁出了中國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君主立憲制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它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辛亥革命失敗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當時 的中國是行不通的 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激發了人們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熱情;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為我國人民的解放斗爭指明了新途徑(由學習西方開始傳向學習東方;由學習資本 主義到學習社會主義) 四者共同點 共同特點:1、都是在列強侵華刺激下進行;2、都倡導向學習西方;3、都以救國為目的; 共同作用:1、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2、都要求改變現狀; 3、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4、都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共同局限性: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失敗原因 根本原因: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未觸動封建統治的根基。甲午中日戰敗標志著 洋務運動的破產 維新派無實權,光緒帝只是傀儡;沒有群眾基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 根本原因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敢發動群眾; 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 后三者 失敗的共同原因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過于強大;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動群眾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19 世紀六七十年代 產生 洋務運動期間,官僚、地主、商人投資新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 世紀末 初步發展 原因: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 表現:中國民間出現投資設廠、興辦實業的高潮。1899 年,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大生紗廠逐步發展成為一家較大規模的棉紡織企業。20 世紀 20 年代,大生紗廠處境艱難,瀕臨破產。張謇興辦實業的歷程,成為中國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一個縮影。 影響: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面對空前 嚴重的民族危機,展開救亡圖存的斗爭——指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 一戰期間· 黃金時期 原因: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級受到鼓舞;帝國主義國家忙于一戰,無暇東顧,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和掠奪, 中國民族工業得到短暫發展。 影響: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民主主義知識分子掀起新文化運動;無 產階級力量壯大并逐步登上歷史舞臺,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準備了條件國民政府統治時期 日漸萎縮 帝國主義掠奪、封建勢力的阻撓和官僚資本的壓迫 新中國成立初期 獲得新生 (1)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經濟的領導下,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2)1953—1956 年,資本主義工商業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國民族工業走上 了社會主義道路,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 特征 舊中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圖發展,資金少,規模小,總體比較落后。 從行業上看,著重于輕工業的發展; 從分布來看,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業比較發達,廣大內地卻非常薄弱民族工業發展的作用/39 洋務運動企業和民族工業的異同/50 近代民族經濟發展對政治產生的影響/50中國共產黨革命和建設歷程簡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年代尺:建黨前后 國民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1919 年 1924 年 合作 1927 年 破裂 1937 年 合作 1945 年 破裂 1949 年 (45-49)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四個時期,可這樣來記:(中國)六個時間分界點可這樣識記:(19)19-24——27-37——在廣闊的農村土地上抗日,以爭取民族解放。 (國民),兩個一組,只記每個年份的后兩位,讀兩遍,試著自己動手畫一下,掌握這個內容對你來說是小菜一碟,然后再去回憶每個階段的特征及相關事件,你一定會輕松記住這些知識的。特別注意:抗日戰爭起止時間是 1931-1945 年;1937 年七七事變后,國共合作開始全民族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走過的道路(革命足跡):上海→南昌→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詳見地區史 第 84 頁紅色旅游紀念地) 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道路:鞏固→過渡→探索→曲折→轉折(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階段 時期及特征 時間 事件及時間 影響 革命歷程 建黨前后 1919-1924 五四運動/55 (1919.5.4)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工人階級(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并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力量。 五四運動中心先在北京后轉移到上海。北京→上海 中共一大/56 (1921.7) 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國民革命時期 國共合作→北洋軍閥 (合作) 1924-1927 國民黨一大 (1924.1) 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大會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新三民主義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下面兩點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成果 黃埔軍校創建/56 (1924.5) 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立黃 埔軍校,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北伐戰爭/57 (1926.7) 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張作霖實力仍存)。葉挺獨立團為國民革命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 (北伐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湖北、湖南是主戰場) 土地革命時期 國→共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共產黨轉戰農村, 國民黨圍剿共產黨, 共產黨長征) 日→華(1931) (分裂) 1927-1937 南昌起義 (1927.8.1) 朱德、賀龍、劉伯承、葉挺、周恩來(五人姓氏相連諧音: 柳葉和粥煮)等領導了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 創建人民軍隊,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建軍節)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 (1927.10) 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 (1928.4) 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井岡山會師后 建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紅軍第一支堅強的人民軍隊 紅軍長征/56 (1934.10 -1936.10) 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次偉大戰略轉移。長征的勝利, 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紅軍長征的三個時間點:1934.10—1935.10—1936.10 革命歷程 土地革命時期 國→共 日→華(1931) (分裂) 1927-1937 遵義會議/58 (1935.1) 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 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西安事變/58 (1936.12) 中共派周恩來去西安調停,促使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 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 (國共合作→日) (合作) 1937-1945 九一八事變 (1931.9.18) 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中國軍民開始抗日戰爭(局部抗戰)。 中共派楊靖宇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活動 七七事變 (1937.7.7)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 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根據國共合作協議,北方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工農紅軍改編為新四軍。 ——國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標志是 1937 年 9 月,國民黨公布 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平型關大捷 (1937.9) 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中國共產黨取得,由林彪指揮 臺兒莊戰役 (1938.3) 是國民黨正面戰場取得的重大戰役性勝利 (由國民黨李宗仁指揮),與共產黨無關,但屬于抗戰成就 百團大戰 (1940.8) 這是抗戰中,中國共產黨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是八路軍的戰果,由彭德懷指揮 中共七大/58 (1945.4) 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解放戰爭時期 (國→共) (分裂) 1945-1949 重慶談判/60 1945.8-10.10 中共努力爭取和平,揭穿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在政治 上贏得主動權 抗擊國民黨全面進攻 (1946.6 開始) 1946 年 6 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后,人民解放 軍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經過 8 個月作戰,共殲敵 70 萬,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轉戰陜北 (1947.3) 毛澤東、周恩來主動撤離延安,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野戰軍,采用“蘑菇戰術”,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挺進大別山 (1947.6)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在敵人的戰略縱深地區建立中原革命根據地,像把一尖刀直刺敵人的心臟,嚴重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 三大戰役/61 (1948.9 -1949.1) 遼沈戰役-進行最早,殲敵 47 萬,東北全境基本解放; 平津戰役殲敵 52 萬,使華北地區全境基本解放; 淮海戰役殲敵 55 萬(最多),奠定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渡江戰役 (1949.4)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 22 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垮臺 (1927-949 年) 俄國道路 革命道路: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建設道路:列寧: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蘇聯解體 中國道路 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中國改變社會性質 的事件 鴉片戰爭(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新中國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社會過渡形態); (3)1956 年中國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中國的三次巨變及三個偉人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中國復興之門——孫中山; 新中國成立;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奠定了中國復興之基——人民真正成了 國家的主人——毛澤東;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富了起來,找到了復興之路———鄧小平 革命歷程 土地革命時期 國→共 日→華(1931) (分裂) 1927-1937 遵義會議/58 (1935.1) 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 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西安事變/58 (1936.12) 中共派周恩來去西安調停,促使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 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 (國共合作→日) (合作) 1937-1945 九一八事變 (1931.9.18) 日本發動局部侵華戰爭,中國軍民開始抗日戰爭(局部抗戰)。 中共派楊靖宇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進行抗日活動 七七事變 (1937.7.7) 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 統一戰線,開始領導全民族抗戰。根據國共合作協議,北方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工農紅軍改編為新四軍。 ——國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標志是 1937 年 9 月,國民黨公布 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平型關大捷 (1937.9) 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 ——中國共產黨取得,由林彪指揮 臺兒莊戰役 (1938.3) 是國民黨正面戰場取得的重大戰役性勝利 (由國民黨李宗仁指揮),與共產黨無關,但屬于抗戰成就 百團大戰 (1940.8) 這是抗戰中,中國共產黨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 ——是八路軍的戰果,由彭德懷指揮 中共七大/58 (1945.4) 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為爭取抗戰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解放戰爭時期 (國→共) (分裂) 1945-1949 重慶談判/60 1945.8-10.10 中共努力爭取和平,揭穿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在政治 上贏得主動權 抗擊國民黨全面進攻 (1946.6 開始) 1946 年 6 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后,人民解放 軍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經過 8 個月作戰,共殲敵 70 萬,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轉戰陜北 (1947.3) 毛澤東、周恩來主動撤離延安,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野戰軍,采用“蘑菇戰術”,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挺進大別山 (1947.6)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在敵人的戰略縱深地區建立中原革命根據地,像把一尖刀直刺敵人的心臟,嚴重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 三大戰役/61 (1948.9 -1949.1) 遼沈戰役-進行最早,殲敵 47 萬,東北全境基本解放; 平津戰役殲敵 52 萬,使華北地區全境基本解放; 淮海戰役殲敵 55 萬(最多),奠定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渡江戰役 (1949.4) 4 月 23 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 22 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垮臺 (1927-949 年) 俄國道路 革命道路:在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取政權; 建設道路:列寧: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蘇聯解體 中國道路 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起點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中國改變社會性質 的事件 鴉片戰爭(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新中國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社會過渡形態); (3)1956 年中國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中國的三次巨變及三個偉人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中國復興之門——孫中山; 新中國成立;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奠定了中國復興之基——人民真正成了 國家的主人——毛澤東; 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使中國富了起來,找到了復興之路———鄧小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