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明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簡稱“一化三改”)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1.背景:(1)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2)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2.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基本任務(內容):(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4.時間:1953年開始執行,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5.主要成就(1)工業:鋼鐵、煤炭、電力、機械制造等各個領域快速發展。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2)交通運輸業: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7.一五計劃取得成功的原因:外因:蘇聯的幫助;內因:堅持“以國內力量為主,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我國人民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是艱苦奮斗的結果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7.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2)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A.五四憲法的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B.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憲法意義: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綱領。②選舉國家領導人8.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形成時間: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2)影響: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第5課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⑴概況:從1953年開始,國家開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1.農業合作化(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農業分散經營,影響生產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2)方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發展: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4)完成: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2.手工業合作化(1)背景: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建立手工業合作社;(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二、公私合營3.目的: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4.概況: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5.資本主義工商業:政策是通過廠(店)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的形式,采取和平的贖買方式,有代價地將資本家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贖買政策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公私合營是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三、三大改造的評價6.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代替舊的生產關系的革命。7.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8.不足: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第6課 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一、中共八大1.時間.地點:1956年,在北京召開。2.內容: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影響:中共八大以后,中國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二、探索中的失誤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5.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⑸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產生的原因:對國情沒有認識清楚,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1)評價: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和我國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從而造成嚴重后果。。(2)后果: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3)“大躍進”以實現主要工業品的產量趕上和超過英國為目標,以大煉鋼鐵為中心。A、大躍進運動的表現:農業上高指標、浮夸風、共產風,工業上全民大煉鋼鐵B、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具體做法是擴大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規模,提高公有化程度(特點:“一大二公” ,即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政社合一),以便早日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評價:人民公社制度大大超越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超越了現實的可能性,違背了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挫傷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妨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⑹教訓: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立足本國國情發展。6.調整國民經濟造成1959~1961年我國經濟嚴重困難的主要原因: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②嚴重的自然災害(1)時間:1961—1965年。(2)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3)結果: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三、“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976年10月)11.影響(嚴重危害):“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⑸主要教訓: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反對個人崇拜等?!拔幕蟾锩绷粝碌臍v史教訓,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拔幕蟾锩焙?,中國共產黨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我國歷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四、建設成就(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1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年——1966年)(1)成就:①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內地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③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④國防尖端技術取得巨大進展。⑤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⒈王進喜:1960年,他帶隊到大慶油田參加會戰,帶領工人克服重重困難,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成為我國石油工人艱苦創業的一面旗幟,被譽為“鐵人”。⒉雷鋒:在平凡而短暫的一生中,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塑造了充滿大愛和奉獻精神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光輝形象。被稱為解放軍好戰士或平凡而偉大的戰士。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⒊鄧稼先:我國原子彈、氫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1964年由他主持研制的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接著又參加了氫彈的研制。被譽為““兩彈元勛”。⒋焦裕祿:于1962年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為克服蘭考內澇、鹽堿地、風沙大的災害,他深入群眾、摸清災情、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被譽為 “縣委書記的好榜樣”、“黨的好干部”。⒌他們體現的共同的精神:大公無私、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些人物出現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時期。13.“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1966年—1976年)①原因:由于全國廣大人民和各級干部對“左傾”錯誤的抵制;周恩來、鄧小平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先后全面調整和整頓國民經濟。成就:(1)1967年6月,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2)1970年4月,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3)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