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0高考政治熱點備考:第三次分配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0高考政治熱點備考:第三次分配

資源簡介

2020高考政治熱點備考:第三次分配

一、【時政背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定為基本經濟制度,并首次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這就從根本上明確了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1.是什么:在社會分配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分配形式。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產要素對國民收入貢獻大小進行的分配,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形成。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礎上,對部分國民收入進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調節機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簡言之,第三次分配指向的是濟困扶弱,遵循的是自愿原則,其主體是社會力量,其形式(或途徑)是包括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在內的社會公益事業,其推動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習慣等因素。
2.為什么:作為助力解決貧困問題、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三次分配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體現了公民參與幫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內在要求。要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財富觀,大力發掘和弘揚仁愛、互助等傳統美德,把現代慈善理念列為公民德育的重要內容,使慈善成為一項全民主動參與的日常活動。
收入分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3.怎么做:?首先,優化慈善環境增強公民公共利益的社會責任。要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財富觀,大力發掘和弘揚仁愛、互助等傳統美德,把現代慈善理念列為公民德育的重要內容,使慈善成為一項全民主動參與的日常活動。充分利用新技術,大力發展互聯網慈善,方便各類主體捐贈,讓更多企業、更多個人參與到慈善公益中來。關注弱勢群體是一個健康社會應有的責任,我們要給弱勢群體多一份“噓寒問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讓社會愛心充分涌流,讓慈善行為無處不在。
其次,慈善組織要嚴格自律不斷提高自身公信力。慈善事業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來源于慈善事業的公開透明。因此,要以提高慈善公信力為目標,完善慈善組織內部治理結構,加強內部控制和審計,發揮行業組織的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能力,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的評估監督,逐步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慈善組織內部控制、社會輿論監督多方協同的監督機制,推進慈善行業的規范化、法治化、專業化發展。
再次,政府要在推動慈善事業發展中積極作為。一方面,擴大享受稅收優惠慈善組織的范圍,取消對慈善組織人數和資金規模上的限制,使更多小規模民間慈善組織能夠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另一方面,提高企業和個人慈善捐助稅前免稅水平,使企業和個人有更多的財力投入到慈善中。
二、【知識鏈接、構建框架】
1.經濟生活(非公有制經濟、分配制度、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保障、共同富裕、共享發展、市場與宏觀調控等)
2.政治生活(國家性質、公民權利義務、基本原則、政府職能、依法行政、科學民主依法決策、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執政方式等)
3.文化生活(文化作用、傳統文化、教育地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價值觀、思想道德建設、兩個素質等相關知識)
4.生活與哲學(意識能動作用、認識論、整體部分、發展觀、矛盾觀、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社會基本矛盾、改革等)
三、【模擬訓練】
1.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第三次分配
①是縮小收入差距的手段,能克服市場機制分配所帶來的弊端
②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有利于建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③是對分配制度的有益完善,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發展
④是實現社會公平的舉措,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在社會分配制度中,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形成,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調節機制起作用。第三次分配以募集、自愿擁贈和資助等慈普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作為分配制度的有機整體,在分配領域體現著市場、政府和社會三者的有機關系。這表明
①作為整體的部分之間的聯系是無條件的
②第三次分配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公平程度
③著眼于分配的整體性更加有利于促進公平
④矛盾的事物及其側面各有其不同的特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第三次分配就像一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溫柔之手”,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我國的分配制度上升為基本的經濟制度,并首次明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有助于
①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社會財富平均分配
②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
③發展慈善社會事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收入
④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對再分配做出有益補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下列情況屬于第三次分配的是
A.村委會為修建村民文化廣場,向政府籌得財政專項撥款
B.農村鄉賢集資改造村容,為村民發展鄉村旅游創造條件
C.某民營企業按政策規定,向稅務部門足額繳納教育費附加
D.某企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增加投資改造升級排污系統
5.我國分配制度建設正呈現出新亮點。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自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下列對第三次分配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漏,促進收入分配更加公平
②促進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③提倡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激發各種生產要素的活力
④提倡奉獻精神回報社會,提升公眾社會責任與社會公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完善直接稅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鼓勵勤勞致富,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這是讓更多的人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成為我黨在新時期的重要目標。下列傳導過程能夠實現上述目標的是
①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 → 增加工薪階層可支配收入 → 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②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 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 調整收入分配格局
③推動農民土地所有權流轉 → 增加農民財產收入 → 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④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 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 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根據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第三次分配是助力解決貧困問題、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發揮作用的正確路徑是
A.政府完善慈善立法→提高高收入人群捐贈比例→緩解弱勢群體困難
B.加強稅收調節力度→調控居民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
C.發展慈善教育事業→減輕低收入群體的教育負擔→促進教育公平
D.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保障低收入群體收入
8.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所謂“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這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這種分配形式
①由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所決定,是對現有分配方式的有益補充
②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更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國家凝聚力
③需要國家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加強對慈善活動的引導和過程監督
④旨在拓寬財政收入來源,將會成為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并首次明確要求“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這從根本上確立了慈善事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第三次分配
①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②是促進全國人民實現同步富裕的重要途徑
③旨在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④有利于彌補市場缺陷,是對社會保障的有力補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近些年受經濟發展因素的影響,我國一線勞動者工資水平增幅不明顯。在下列選項中,從促進公平的角度看,首先應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B.健全以社會保障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C.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D.健全按技術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
11.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勝利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據此回答下面小題。社會分配機制有三重: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被稱為第一次分配,即初次分配;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收入分配稱為第二次分配,即再分配;個人出于自愿,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部分可支配收人捐贈出去稱為第三次分配。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下列體現第三次分配的是
A.張某在超市做收銀員所獲得的工資B.王某將自有房屋出租所獲得的租金
C.養豬戶李某領到政府所發放的補貼D.山區貧困學子趙某收到熱心人捐款
12.2019年3月2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2019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2019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漲5%左右。這是我國自2005年以來連續第15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此舉說明
①國家財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②國家財政能促進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
③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實現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④政府通過再分配調節職能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第三次分配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道德水準和文明程度,體現了公民參與幫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內在要求。下列做法有利于發展慈善等社公益事業的是
①讓互聯網慈善成為發展慈善的主要途徑 ②大力發掘和弘揚仁愛、互助等傳統美德
③通過優化慈善環境確保慈善行為時時存在 ④把現代慈善理念列為公民德育重要內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材料一 如果說初次分配是由市場按照效益進行的分配,再分配是由政府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以社會保障等形式進行的分配。那么慈善捐贈則屬于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通過個人收入轉移和個人自愿捐獻等自覺自愿的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包括扶貧、助學、救災、濟困、解危、安老等形式,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則”。
材料二 近年來,無論是微公益,還是企業明星捐贈,或是政府官方組織的各種慈善行動日漸流行。特別是互聯網的普及,使各種慈善行為更加開放化和大眾化,但是某些地方的紅十字會卻飽受質疑,網友們的質疑主要是這些機構工作的流程不太規范,以及他們究竟是如何確定及審核受捐助對象資格等焦點問題。如何才能讓捐贈的錢物在第一時間完全的送到受捐助者的手中?究竟是誰在掌控者這些捐贈資金物資的分配權?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讓各種公益慈善的捐助日益公開透明。目前,也有某些明星個人運營的愛心慈善基金會給我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讓我們對公益慈善的事業的公開透明高效運轉充滿期待。
(1)有人認為,慈善捐贈作為“第三次分配”,其健康發展的關鍵是政府加大對慈善事業公開透明運轉的監管力度,請運用經濟生活知識評析這一觀點。(6分)
(2)從政治生活角度談談如何對各種慈善公益事業進行監督和監管。(6分)
(3)某班準備以“微公益,大未來”為主題展開主題班會,請你簡要寫一個發言稿。(6分)
要求:①綜合運用文化生活和哲學價值觀的知識,緊扣主題,全面深入,合乎邏輯。②結合相關材料,理論聯系實際地加以分析、說明。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字數控制在200字以內。
15.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上圖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6分)
材料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決定性因素,沒有經濟發展,分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強化稅收調節;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
(2)結合材料二,運用“收入與分配”的知識,說明我國是如何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9分)
16.慈善捐贈屬于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由市場按照效益進行的分配;再分配是由政府通過稅收和財政支出,以社會保障等形式進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通過個人收入轉移和個人自愿捐獻等自覺自愿的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包括扶貧、助學、救災、濟困、解危、安老等形式,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則”。
近年來,一種被稱為“微公益”的慈善行動流行開來,個人只要通過手機客戶端付出微小代價,就能對別人有所幫助。某網站舉辦的“指尖公益”活動共有677萬人次通過微信參與,捐款3.05億元,受益的公益項目涵蓋扶貧、助學、助殘等各項領域。
“微公益”的低門檻、便捷、高效等特點讓慈善行為更加開放化和大眾化,但質疑之聲仍不絕于耳。捐贈的錢完全是到受捐者的手中嗎?誰在管理這些資金?用什么樣的形式去托管資金?除了利用網絡平臺直接“騙捐”,假借公益之名沽名釣譽、騙取錢財的現象,在一些新興互聯網平臺上也悄然滋生。正因為互聯網公益慈善的廣泛影響力和高參與度,使得公眾對“瑕疵”的容忍度更低。
結合上述材料,從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微公益”慈善文化為什么會獲得迅速發展?(6分)

17.(14 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某班學生以“如何打贏睨貧攻堅戰,助力全而建成小康社會”為議題,進行探究學習。下面是同學們搜集整理的材料。
注: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習慣等影響下,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志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2019年,全國有包括慈善組織在內的4.1萬個社會組織開展了 6.2萬個扶貧項目,投入資金超過600億元。
材料二 近年來,山東省某地通過“三化”管理助力脫貧攻堅。實行產業發展規模化,累計投資8.08億元發展光伏發電、水產深加工等產業項目;同時結合資源優勢,培育了一批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種養加、鄉村旅游等小型產業項目。實行項目管護規范化,明確扶貧項目資產所有權歸村集體、經營權歸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受益權歸貧困戶、監管權歸區鄉兩級政府;同時,通過市場模式為產業項目購買財產保險。實行收益分配陽光化,通過多平臺、多渠道,將專項扶貧資金分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動態調整等信息全部向村民公開,優先安置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通過“三化”管理,該地67個扶貧產業項目年收益達2300余萬元,帶動11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增收超過2000元。
運用所學經濟知識,完成下列任務: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經濟信息。(6分)
(2)結合材料二,談談該地的成功做法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啟示。(8分)
編號20: 時政熱點專項復習答案:第三次分配
1.【答案】C【解析】②③:第三次分配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是對分配制度的有益完善,有利于建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成果,②③符合題意。
①:第三次分配有利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共享發展成果,但不能克服市場機制分配所帶來的弊端,①說法錯誤。
④:第三次分配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屬于初次分配,④說法錯誤。
2.【答案】D 【解析】③④:不同的分配形式,其分配的主體、機制、作用等各有不同,而初次分配、再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構成的有機整體,各部分有序、合理優化運行有利于該制度在收入分配領域發揮最大功能,因此說矛盾的事物及其側面各有其不同的特點,著眼于分配的整體性更加有利于促進公平,③④符合題意。
①: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①說法錯誤。
②: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分配領域中初次分配通過市場機制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起決定作用,而非第三次分配,且“第三次分配所起到的收入分配公平”只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之一,二者不能等同,②說法錯誤。
3.【答案】C 【解析】①:錯在“平均分配”,①排除。
②④:第三次分配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資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這有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也是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對再分配做出有益補充,②④正確。
③:第三次分配并不是發展慈善社會事業,其目的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③不符合題意。
4.【答案】B 【解析】A:修建文化廣場是村委會職責,并非道德責任,政府專項撥款不屬于募集捐贈,而是再分配,A不符合第三次分配。
B:先富者集資改造村容是奉獻社會,帶動村民共同富裕,符合道德原則,B符合題意。
CD:教育費附加是按政策規定繳納的,不是道德約束、社會責任使然;企業改造升級排污系統是企業自身的投資行為,不屬于第三次分配,C、D均不符合題意。
5.【答案】B 【解析】①:第三次分配是通過多種方式濟困扶弱,這說明第三次分配促進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也能彌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漏,①符合題意。
②:“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說法錯誤,況且第三次分配是通過多種方式濟困扶弱,這說明第三次分配的對象是特定群體,而不是促進收入分配的均等化,②排除。
③:第三次分配是“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自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是對再分配的有益補充。”與效率優先無關,③排除。
④:“社會力量自愿通過民間捐贈、慈善事業、自愿行動等方式濟困扶弱的行為”,這說明第三次分配提倡奉獻精神,回報社會,這有利于提升公眾社會責任與社會公德,④符合題意。
6.【答案】C 【解析】①④:要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社會公平,讓更多的人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可以通過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方式,增加工薪階層可支配收入,從而促進收入分配公平;也可以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方式,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①④選項正確入選。
③:農民對土地沒有所有權,農民只有土地承包權、經營權。故③不選。
②: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不構成傳導關系,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會拉大收入差距,②選項錯誤。
7.【答案】C 【解析】A:該選項提高高收入人群捐贈比例的做法錯誤,排除A。
B:該選項屬于再分配,排除B。
C:發展慈善教育事業屬于第三次分配,通過發展慈善教育事業,能夠減輕低收入群體的教育負擔,進而促進教育公平,C正確。
D: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保障低收入群體收入無關,排除D。
8.【答案】C 【解析】①:題中的“第三次分配”并不是由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決定的,①說法錯誤。
②③:所謂“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配,這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更好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提升國家凝聚力;需要國家完善法律制度體系,加強對慈善活動的引導和過程監督,②③符合題意。
④:“第三次分配”并不能拓寬財政收入來源,也不是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則,④說法錯誤。
9.【答案】B 【解析】①④:題目中,我國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并首次明確要求“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這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有利于彌補市場缺陷,是對社會保障的有力補充,①④正確。
②:“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②錯誤。
③:該選項表述與題意不符,排除③。
10.【答案】A【解析】A:針對我國一線勞動者工資水平增幅不明顯的請,我們首先應該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提升居民收入,促進社會公平,A正確。
BC:這兩項均不是首先應該采取的措施,且題目中闡述的是初次分配,而這兩項分別闡述的是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故排除B、C。
D:該做法會拉大收入分配差距,D錯誤。
11.D 【解析】 A:張某在超市做收銀員所獲得的工資屬于初次分配中的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A項排除。
B:王某將自有房屋出租所獲得的租金屬于初次分配中的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B項排除。
C:養豬戶李某領到政府所發放的補貼是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收入分配,屬于再分配,C項排除。
D:山區貧困學子趙某收到熱心人捐款是個人出于自愿,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部分可支配收人捐贈出去,屬于第三次分配,D項正確。
12.【答案】B
【解析】①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2019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2019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上漲5%左右。這是我國自2005年以來連續第15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這說明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政府通過再分配調節職能促進收入分配公平,①④符合題意。
②:材料沒有體現國家財政能促進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②不合題意。
③:本題是再分配注重公平,不是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③不合題意。
13.【答案】D 【解析】②④: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志愿性的基礎上,以募集,自愿捐贈和自主等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的分派,它依靠"精神力量",奉行"道德原則"。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對前兩種分配的補充,對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公平有重要意義。大力發掘和弘揚仁愛、互助等傳統美德,把現代慈善理念列為公民德育重要內容,有利于發展慈善等社公益事業,②④符合題意。
①:讓互聯網慈善是發展慈善的一種形式,不是主要途徑,①錯誤。
③:通過優化慈善環境確保慈善行為時時存在說法過于絕對,③錯誤。
14.【答案】(1)①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各種公益事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但是有些組織的出發點和目的可能是為了謀利,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加大對慈善領域的監管。②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需要人們樹立“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的金錢觀,自覺抵制金錢和各種不正當利益的誘惑。③除此之外,還需要完善慈善捐助領域的法理、法規和道德規范,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
(2)①人大加強慈善立法,推進慈善捐助事業法制化進程;②政府履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職能依法打擊慈善捐助事業中的各類違法失職行為;③公民自覺遵守法律,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的原則。
(3)發言稿要點示例如下:答案不拘泥以下要點,只要符合知識限定,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給分。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是慈善公益事業蓬勃發展的物質基礎。②中華民族具有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新時代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志愿精神,促進慈善文化迅速發展。③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導向作用,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堅持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自覺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關系。
15.【答案】(1)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差距,2015年后城鄉收入比下降,收入差距縮小。
(2)①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做大蛋糕,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制度保障。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發揮財政、稅收、社會保障的調節作用。⑤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⑥堅持消滅貧困,是保障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發展慈善事業、精準扶貧政策......)
16【答案】(1)①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是“微公益”慈善文化迅速發展的物質基礎;
②中華民族具有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新時代,人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自愿精神和奉獻精神,促進了慈善文化迅速發展;
③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推動了慈善公益文化的傳遞、溝通、共享。
17. (14 分)(1)2012年至2019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持續減少、農村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2分)2019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來源多元化,其中勞動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貢獻較大。(1分)第三次分配對完善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積極作用。(1分)表明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共享發展理 念,多措并舉脫貧攻堅,助推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2分)
(2)實行產業規模化,加大資金投入,根據自身優勢,優化扶貧產業結構;(2分) 實行項目管護規范化,創新扶貧項目管理機制,通過購買商業保險降低項目風險,增加和保障貧困戶收益;(3分)通過實行收益分配陽光化,推動信息公開,促進收益分配公平,拓寬就業渠道,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明星| 清丰县| 武夷山市| 桐庐县| 仁化县| 镇雄县| 裕民县| 肃南| 舞阳县| 嘉义县| 伊春市| 广宁县| 宜川县| 宝坻区| 普宁市| 虎林市| 南澳县| 城固县| 新竹市| 石狮市| 邵东县| 邓州市| 建阳市| 瓦房店市| 时尚| 屯门区| 灵川县| 莲花县| 伊通| 大竹县| 安福县| 天门市| 新竹市| 苍溪县| 平山县| 密云县| 湖州市| 凤城市| 寻甸|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