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節 人體能量的供給【教材分析】本節教學主要內容是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進一步理解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和能量的供給。學生學習了人體內能量代謝的過程,才能深刻地理解前面學習過的人體的營養供給,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人體的呼吸等內容。針對此年齡階段學生思維活躍,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喜歡動手、善于發現的特點,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學生感知科學知識和客觀規律的存在。以多媒體視頻和課件做補充,聯系同學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把“人體能量供給”和“測量體溫”兩個探究實驗牢牢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教師把重點放在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上,目的是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體內能量的供給過程,為以后的課程打下基礎。還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體現新課標關注學生發展的理念。 【教學目標】1.說明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2.說出體溫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及維持體溫恒定的重要性。3.學會測量自己和他人的體溫。4.關注身體健康。5.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說明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教學難點:說明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口腔用體溫計或腋窩用體溫計。 教師準備1.“測量體溫”用的脫脂棉,體積分數為75%的酒精等。2.Flash:(1)人體能量供給的過程;(2)人體體溫保持相對穩定。3.視頻:(1)人體的熱量分布;(2)人體體溫保持恒定的過程。【教學流程及分析】一、情景引入首先提出問題:當你經過劇烈運動后,有怎樣的感覺?(學生回答:餓,口渴,感覺到沒有力氣……)這是因為在劇烈運動時,你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疲勞和饑餓的情況下會感到沒有力氣,那么怎樣來恢復體力呢? (學生回答:食物中含有能量,可以從食物當中獲取能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人體能量的供給。設計思想:以學生的生活經歷引入,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出問題,環環相扣,降低了知識的起點,縮短了科學與生活的距離。二、探究過程教師提出問題: 哪位同學愿意告訴我們,今天早餐吃了什么?(學生回答: 面包、牛奶、火腿腸……)那么請大家說說看,是不是這兩位同學的身上就要長出面包、雞蛋、火腿了呢?(學生回答:不能。)教師引導:大家都笑了,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可是為什么不可能呢?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我們的體內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回答:食物在我們的消化系統中被消化為營養物質被人體吸收,最終被血液送到全身的每個細胞里去了。)教師小結:這些營養物質到達細胞后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設計思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迫切地想知道,在營養物質到達細胞后又是如何變化的呢?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在疑問和好奇中主動走進探究學習的樂園。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思考另一個問題: 為什么人活著就要不斷地呼吸? (學生回答: 為了得到氧氣),那么人體是怎樣得到氧氣的呢?(外界的氧通過肺的通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進入血液,由血液運輸到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通過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進入組織細胞里)教師提問:現在我們看到了,營養物質和氧都到達了組織細胞里,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學生大膽想象,提出假設)觀看Flash課件:人體能量供給的過程理解人體獲得食物中儲存的能量的過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通過各組搶答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教師進行指導。(在細胞里,蛋白質、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同時,這些物質中含有的能量也被釋放出來了。釋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維持人體的各項生命活動,一部分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以維持體溫。 )設計思想:人體能量供給的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同學間互相評價等活動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將學生的已有知識歸納、整理,逐漸在黑板上建立了一張知識的圖表,構建了一個知識聯系的網絡,形象、直觀,便于學生將知識之間的聯系系統化。活動一:人體能量的供給學生4人一組,討論和交流課本上的表10-5。思考: (1)什么是熱價?(1g食物在體內氧化時釋放出來的能量)(2) 這張表上所列的食物中哪個的熱價最高?哪個最低?為什么?(花生含脂肪較多,大白菜主要含維生素,含蛋白質、糖類或脂肪較少。)教師引導:由此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由于所含營養物質不同,以及營養物質的量不同,所以熱價不同。思考:人從食物中獲得能量,我們每天大約需要多少能量呢?請大家看看P69的表10-6,由這張表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回答:不同的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不同。)計算自己每日能量供給情況,設計“一日食譜”: 提問:怎樣的食譜才算是科學的符合能量需求的食譜,哪位同學能簡單說說該怎樣判斷?(學生回答:一種食物的量乘以該食物的熱價得到這種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將所有食物的能量加起來,再與表10-6對比就可知道了。)思考: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參加劇烈運動的人,為什么食量比較大? (學生回答:這些人消耗的能量多,這些能量又必須從食物中獲得。)設計思想:以學生的生物學探究活動為主線,以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為核心,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討論分析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使學生了解計算食物能量的一種方法,在設計“一日食譜”的基礎上,提醒同學課后對更多的食譜進行評價,實現課堂的延伸。通過思考題進一步把知識深化。活動二:測量體溫人體內營養物質分解釋放出來的能量,其中50%以上以熱能的形式用于維持體溫。(展示人體內熱量分布圖)通過圖進行分析: 同學們知道什么是體溫嗎?(體溫是人體內部的溫度)提出問題:大家都去過醫院,想一想我們是用什么來測量體溫的?(此處學生可能分不清溫度計和體溫計的測量范圍,強調應該選用體溫計)討論:1.當你為親人或鄰居量體溫時,如何確認他們是否發燒?(請有過“發燒”經歷的同學講述“發燒”時的感覺,分析不正常體溫對人體的危害。)2.為什么SARS流行期間,機場、車站等場所通過體溫探測儀檢查旅客的體溫。教師講述:腋窩、口腔和直腸的溫度平均數值分別為36.8℃,37.2℃,37.5℃。直腸的溫度最接近人體的體溫。人的體溫與年齡、性別和身體狀況有關。提出問題:人體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有什么意義?小結: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體溫過高或過低會影響體內酶的催化作用,從而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提出問題:人是如何保持恒定的體溫的?播放視頻: 請同學們在觀看“人體保持體溫恒定”視頻后總結出人體保持恒定體溫的辦法。辨析題: 一個人生病發燒是一種病理反應,對人體有百弊而無一利。總結: 正常的體溫,是人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發熱對人體既有利又有害。一定限度內的發熱是身體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應。但當體溫過高或長期發熱,人體的生理功能紊亂,甚至會危及生命。當體溫達到43℃時,人就會有生命危險。設計思想: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已有測量體溫的生活經驗,通過播放短片,喚起了學生的回憶,再讓學生仿照完成,能節省課堂時間。在“實驗中學習”中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自由、平等的氣氛中感悟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三、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實驗、探究、觀察與學習,請同學們談談感受和收獲。教師進行必要的補充。四、 自我評價教師活動: 利用課件展示反饋習題。學生活動: 依據教師提供的習題進行自我評估檢測。設計思想:在學生做交互性習題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閃光點及時鼓勵。通過習題使學生得到了肯定,才華得到了展示。同時檢測教師對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板書設計】第五節 人體能量的供給一、人體能量的供給營養物質 + 氧 →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二、體溫【教學反思】依托實驗激發興趣,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設計理念基本實現。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語言表達能力、實驗能力、計算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較好,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平等、融洽,學生敢說、敢問。在總結的過程當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建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同學都體驗到探究的快樂與學習的喜悅。在探究實驗上,我注重學生設計實驗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同時不忘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學生關注自身和他人的身體健康,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