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人體廢物的排出【教材分析】為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人體必需及時將體內產生的各種廢物通過一定的途徑排出。人體內廢物的排出主要依賴于泌尿系統。本節教材不僅介紹了尿液的形成、人體內廢物排出的途徑,還介紹了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等三個知識點。關于尿液的形成過程,課本先通過對比一晝夜原尿和尿液量得差異提出問題,安排學生討論尿液的形成過程,再圖示對該過程進行理論分析。人體內廢物排出的其他途徑,介紹了廢物排出的方式及主要器官和排出的廢物等。通過介紹人體內廢物排出的生理知識,指導學生注意與廢物排出有關的衛生學知識,如足量飲水、及時排便排尿等。通過安排學生調查,使學生了解人體排出廢物需要處理以及處理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設計依據與構想】 本設計力圖體現《標準》中的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理念,立足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與前面所學知識聯系緊密,因此解決好尿的形成和排出的知識,有利于將前面所學的知識貫穿起來,并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教學過程中以討論尿的形成為探究活動的突破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合作學習。 在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將基礎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通過多媒體課件,努力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在方法上,著重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析討論等手段,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在情感上,重視教材本身所蘊含的科學思想教育,促使學生樹立健康意識。一、教學目標:知識性目標:1、描述尿液的形成過程和排出過程。2、描述人體廢物排出的途徑。3、關注人體廢物排出和處理。技能目標:1、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過行科學推測的能力。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主動搜集、分析資料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3、通過觀察課件,形成相應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情感目標:1.關注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增強環保意識和資源意識。2.形成人體結構與生理功能相統一的觀點。3.進一步認識到人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二、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1、描述尿液形成和排出過程。2、描述人體廢物排出的途徑。3、關注人體廢物排出和處理。難點:1、腎的結構與腎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關系。2、概述人體廢物排出的意義。三、教學準備:1、學生準備:收集有關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的相關資料。2、教師準備:指導學生設計、修改調查報告,與學生共同收集有關人體排出廢物的處理的相關資料。3、FLASH: (1)尿液的形成過程;(2)腎透析示意4、視頻:尿液的形成。四、教學方法:觀察、討論、舉例、資料分析、自學五、課時安排:2課時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尿液的形成?????? ????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尿的排出知識拓展[引言] 大家看看這是什么?其實就是水,當我喝大量的水后,一段時間后,我的身體會有什么生理反應?關于尿液,你們都有什么疑惑嗎?要想了解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體廢物的排出》——尿液的形成。據科學測定,成年人一晝夜產生的原尿約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僅為1—1.5L,這是什么原因呢? [資料分析]:請同學們閱讀書P71的相關內容,并認真分析“蛙的血漿、原尿、尿液成分比較表”。[思考]:1.什么是原尿?2.比較尿液和血漿的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認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質?[歸納]:1.腎小囊內的液體2.與血漿相比,尿液中沒有蛋白質、葡萄糖、氨基酸,每L尿液中無機鹽、尿素的含量明顯增加,水分則略有增加。尿液主要排出無機鹽和尿素,此外,還排出多余的水。進一步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書P71的相關內容。[思考] 3.血漿和原尿成分的變化,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點?4.在原尿中出現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沒有,這說明腎小管有什么作用?[歸納]:3.同血漿相比,腎小囊的液體含有很少的蛋白質,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無機鹽、水和尿素。 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透過小分子物質而很少透過蛋白質這樣的大分子物質。4.說明腎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歸納]: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尿液的形成先形成原尿,但是原尿中有很多有用的物質重新被吸收后,最后才形成尿液,所以原尿量與尿液量的差距才這么大。尿液的成分我們弄明白了。[思考]:那么原尿是怎么形成的,尿液形成的過程又是如何的呢?[播放FLASH]:尿液的形成小動畫。尿的形成,示意血液中的各種成分在經過腎小囊和腎小管時的情況。[精講]:通過剛才的動畫演示,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根據書中的圖示進行講解。強調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師進一步通過圖示總結尿液形成。并出示“幫你記憶”。師生同讀。[提問]:你能說出尿液是如何排出的嗎? [歸納]:腎臟中形成的尿液,經輸尿管流和膀胱暫時儲存。當膀胱內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人就產生尿意,進行排尿,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拓展]:人的尿液在腎臟中產生的,那么通過對尿液的檢查,能否知道腎臟是否有問題呢?[展示]:尿液化驗單[討論]:醫生在檢驗某病人的尿液時發現了較多的紅細胞(血尿),如果是腎有疾病,請分析可能是腎的哪個部位出現了病癥?[補充]:推測得很好,比如腎小球炎、腎結石等都可能造成血尿。如果在尿常規化驗單中發現尿蛋白含量明顯增高,即蛋白尿,也是一樣道理。 當一個人的腎臟出現嚴重問題是,有時會出現尿毒癥[小知識]:尿毒癥,只有依靠腎透析或腎移植來進行治療。尿毒癥可能是由腎本身的疾病引起的,如:腎結石、慢性腎炎等,也可能是由腎以外的疾病引起的,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播放FLASH]:腎透析示意。[講述]:通過學習我們知道腎能夠自動調節尿液的成分,在大量飲水后,排出的尿液中,水的含量較高,一個人一天排出的尿液不應少于500ml,否則就會使廢物在體內積累,傷害身體。? 形成大量尿液提出問題:尿液形成,尿液的成分,以及排尿與人體健康的關系等等不同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帶著思考題進行閱讀、討論,分析數據。 通過閱讀,認識到原尿是腎小囊內的液體。? 通過分析血漿、原尿、尿液中各種成分的含量,分析出尿液排出的主要物質,推測出腎小球和腎小囊壁的透過作用,以及腎小管的重吸收功能。??? 了解形成的原尿與尿液差距大的原因。觀看小動畫,發現尿液的形成包括兩個過程。 直觀地發現血液中的蛋白質、紅細胞不會通過濾過作用進入腎小囊,其他小分子物質可以進入腎小囊。在血液流經腎小管時,葡萄糖、無機鹽、水又重新吸收回血液。? 邊演示,邊講解,理清思路。?? 認識到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形成尿液的關鍵。根據腎的結構示意圖和泌尿系統圖示,說出尿液從腎小管流入集合管并匯集到腎盂里,再過輸尿管進入膀胱,最后由尿道排出體外。? 全班討論,自由發言,推測可能是組成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加大,紅細胞經腎小球進入腎小囊,隨著尿液排出體外。?? 通過觀看,認識到腎透析這項醫學成就對于腎功能衰竭病人的意義,了解腎透析的原理。認同排尿對身體的重要意義,關注自身健康。? 認同為了保證身體健康,每天要喝足量的水,把體內產生的廢物及時地排出體外。?以學生生活實際為例創設情景設疑導入直觀觀察小組合作數據分析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形象直觀了解尿液形成突破重點難點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活學活用加強知識應用加強知識的拓展,擴張學生知識面課 堂小 結通過本節的學習,請同學們總結一下,尿液是怎么形成的呢?與腎中的那個結構有關?排尿對人體的重要性又是怎么樣的呢?腎單位。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尿使身體中的廢物可及時排出。課后反思七、板書設計: 第二節 人體廢物的排出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腎小管的重吸收 尿液的形成: 血液 原尿 尿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