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3張PPT)18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馬麗華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國青海格爾木市與西藏安多縣交匯處,為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 長江源頭格拉丹東 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馬麗華,女,山東濟南人,原籍江蘇省邳州。中共黨員。一級作家、編審,現任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著有長篇報告文學《青藏蒼茫——青藏高原科學考察五十年》, 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終極風景》《西藏之旅》,長篇散文《藏北游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走過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兩次獲得西藏珠穆朗瑪文藝獎,1994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7年《走過西藏》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2011年以長篇小說《如意高地》獲第四屆老舍文學獎。 作者在1976年進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經寫過10多本關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紀實作品,代表作有《走進西藏》等,她被譽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記述在長江源頭的一段見聞的游記。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游記的特點。2.學習按一定順序,多角度寫景,來突顯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關鍵句,品味文章的語言魅力,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感悟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第一課時《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1.朗讀課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和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2.了解游記的特點,理清文章的結構。裸露( ) 黧黑( ) 凍瘡( )霹靂( ) 礫石( ) 虔誠( )蠕動( ) 眩暈( ) 蜷臥( )腈綸( ) 皺褶( ) 挪動( )草壩子( ) 氣喘吁吁( )鄒垚娟3524接踵而至( ) 熠熠爍爍( )luǒ lùpī lìbàlìlíqiánchuānɡzhě xuànrújīnɡ lúnquánzhǒnɡnuóxūyì多音字qūqǔwùěwūxīnɡxìnɡshézhézhē安營扎寨:風云變幻:氣勢磅礴: 接踵而至: 歷歷在目:川流不息:漫不經心:蠕動: 熠熠: 指部隊駐扎下來。也比喻建立臨時的勞動或工作基地。像風云那樣變化不定。比喻時局變化迅速,動向難以預料。形容氣勢非常雄偉浩大。形容來者很多,絡繹不絕。遠方的景物或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出現在眼前。形容行人、車馬等像水流一樣連續不斷。 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指爬行的昆蟲;泛指像蟲類爬行的樣子。閃爍的樣子。點我朗讀 變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暈! 瓊瑤仙境! 速讀課文,說說作者眼中的各拉丹東雪山是什么樣子的?氣勢磅礴的密云來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東主峰難得在云遮霧障中一現尊容。 冰塔林造物主在這些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冰塔林冰塔林冰塔林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 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全文,圈畫出有關地點轉換的詞語。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壩子上)海拔已超過六千米(礫石堆上)冰山腳下置身于冰窟寫作手法:移步換景游 記 游記是散文的一種,以記敘旅途見聞(如某地歷史沿革、社會風尚、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為主,也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文體知識: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感(1)“所至”,即作者的游蹤。?(2)“?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包括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現實生活等。?(3)“所感”,即作者由所見所聞而引發的所思所想。“所至”是游記的線索,是骨骼。?“所見”是游記的主體,是著力描寫的對象,是血肉。?“所感”是游記的靈魂。無骨不立,無肉不豐,無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一、尋找 ,貼近作者作者行蹤第一天駛向格拉丹東在草壩子上安營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漸趨惡化)身體狀況尚屬正常高原反應發燒疼痛摔傷 惡心 呼吸困難我要死了第二天再入冰河似乎已經衰竭 沒力氣、掙扎 本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覽中體現這一順序的詞語。(提示:邊讀邊標畫有關時間推移,地點轉換的詞語,進而理清文章脈絡。) 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來組織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蹤為線索組織材料的)。敘述了“我”游覽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見所感。 草壩子——冰叢礫石堆——走下礫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達海拔六千米以上。第一天格拉丹東在草壩子上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第二天再入冰河觀景立足點景物特征寫景手法遠眺雪山高峻、雄壯、變幻莫測簡筆勾勒礫石堆四顧冰峰晶瑩冰河遼闊 冰天浩茫 大筆涂抹靠近冰山近看圖案多樣 奇簡要概述細看,聯想并想象晶瑩閃耀形態多樣永恒之美凝聚歷史細致描寫由眼前景聯想歷史感受永恒半臥細察冰面疏松流水漫溢簡要概述三、再讀再品,體察所感第一天第二天格拉丹東在草壩子上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感嘆雪山的雄偉神秘擔心影響心態,感嘆自然偉大贊美自然,凄涼、無奈感到溫暖,思緒飛揚,被自然震撼想象長江的故事理清線索,梳理結構時空為順序以作者跟隨攝制組探險的兩天行蹤為線索二(3--11)寫初見格拉丹東的景象。詳寫第一天在不同地點所見的景象和感受。(1-2)一三(12--15)略寫第二天再次進入冰塔林的經過。課堂小結: 這篇游記,作者采用時間順序和旅行的進程記下了在長江源頭的見聞和感受,我們領略了壯美景色的同時,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體驗更強烈顯示了對祖國山河的謳歌和贊美之情。第二課時《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1.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寫景的妙處。2.賞析句子,感悟語言的魅力。3.體會本文把寫景與身體狀況、內心體驗融為一體的寫法。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詞語。(1)融雪處裸露出大山lí hēi( )的骨骼。(2)此刻倒霉跡象jiē zhǒng ér zhì( ),頻頻小震醞釀著某一兩次大地震。(3)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qián chéng( )而愚蠢。(4)挺拔的,dūn shi( )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5)我隨電影攝制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ān yíng zhā zhài( )。黧黑接踵而至虔誠敦實安營扎寨3.本文是采用怎樣的視角來觀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觀的?敘述了“我”游覽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見所感。由遠及近;由仰視到近察再到俯視。2.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內容。 (1)第1自然段寫到“各拉丹冬有陰陽二坡,西北陰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你認為“我”游覽的是哪里呢? 東南陽坡 這從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東幾公里處有牛糞可撿的壩子上”可知瀏覽的是東南陽坡。1.品讀1-3自然段:北坡南坡觀察植被的不同?(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來為長江源頭探險而壯烈犧牲的探險者有十多位。這一交代既寫出了人類為探尋未知世界的英勇無畏的精神,也側面交代了長江源頭的環境極端惡劣和地勢的極端兇險。(3)第2自然段寫各拉丹冬的季節和天氣狀況有什么作用?交代季節為“隆冬將盡”,天氣惡劣,這為下面攝制組遇到的重重困難埋下伏筆。(4)第3自然段寫安托師傅的表現有什么作用?用安托師傅的前后表現的對比顯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給人們的身體帶來極大的不適。這也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筆。【明 確】 遠處全景: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冰塔林由許多冰的莊園,冰的院落組成。 感受:天地間浩浩蒼蒼;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2.品讀5-6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描寫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語句。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從中感受到雪山怎樣的特點?溫 暖聲音大(呼嘯);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掃蕩)漂亮千姿百態(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熠熠爍爍,光彩奪目是瓊瑤仙境;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3.品讀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從什么角度描寫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點?從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角 度 特 點觸 覺 聽 覺:寫風 視 覺:冰體 感 受: 4.作者分兩次集中描寫雪山呢,這兩次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在寫第二次之前,還要寫第一次來觀看雪山的感受?【明確】 5-6段是從低處觀賞描寫,10-11段是從高處觀賞描寫,這樣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韻。 兩次寫觀賞雪山的感受,表現了作者對雪山認識逐漸加深,對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強。也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5.文章中第11段寫到的“瓊瑤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寫? “瓊瑤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蘇……像長發……”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冰窟中形狀的怪異,冰體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皺;整段寫出了冰世界的閃耀光彩,靜穆與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6.品讀第12-14自然段:這幾段描寫的重點是什么,作者從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明確:描寫了風聲和堅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 作者由遠及近,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展現了冰塔林神奇、壯美的特點。 課文中,“鮮有人跡的冰雪世界”“堅冰從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勁旅”“冰的莊園冰的院落”“瓊瑤仙境,敬慕的晶瑩和潔白”,這些句子都表現了冰塔林奇美的特點。1.作者是怎樣描寫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分析?2.標示出作者經歷的句子,說說在各拉丹東源頭,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難?駐地條件艱苦:高原反應發燒疼痛摔跤隆冬將盡氣候嚴寒自然環境險惡:行走困難3.作者多次寫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惡心,甚至覺得“要死了”,這些內容與文中的寫景有什么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作者反復敘寫自己糟糕的身體狀況,從側面寫出了各拉丹東自然環境的艱險,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見”的獨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作者的身體狀況構成了文章的一條潛在線索,隨著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作者對各拉丹冬的感受與理解卻越來越細致,想象也越來越富有詩意。4.作者在觀賞雪山時,產生了哪些聯想和想象?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①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②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③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 本文是一篇游記。作者按時間順序和旅行的進程記下了在長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見聞和感受,描寫了各拉丹冬的壯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達了熱愛西藏、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敬畏自然,豁達樂觀1.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第1段) 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白雪覆蓋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賦予雪山以生命,“變化多端”一詞,又寫出了這里自然環境嚴酷,天氣惡劣。 賞析句子的妙處,感受語言的魅力。 (反復有感情地朗讀以下句子,通過反復利朗讀引發對句子的理解及對作者的情感的把握。)2.頻頻小震醞釀著某一兩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活動時只能以極輕極慢動作進行,猶如霹靂舞的“太空步”(第3段) 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身體不適應高山氣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比作小震,“連夜高燒”比作大震;把“動作的緩慢”比作“太空步”,寫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氣候條件的嚴酷。3.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第4段) “行了跪拜大禮”,這一動作描寫,傳神地 寫出了我的虔誠及對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4.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第5段)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猶如帝王一般,“統領”一詞又賦予雪人以帝王的動作,表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嚴,令人敬畏。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第5段) 用了擬人手法,將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現了各拉丹冬的氣勢磅礴。5.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第5段)(這里的“眩暈”和“賣弄”是什么意思?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眩暈”指美景多得讓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賣弄”指故意展現。這里表達了景物帶給自己的強烈震撼以及對神奇偉力的贊美,以及基于人與自然的對比而產生的對自然的敬畏。擬人手法6.風一刻不停地呼嘯,辨不清它何來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在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紛紛揚揚地掃蕩著,又紛紛揚揚地灑落在河灘上、冰縫里。(第10段)(刪去加點部分,全句的表達效果會有怎樣的變化?)刪去后,全句就只是對眼前景物的描寫,缺少了對大自然漫長歷史和永恒運動的想象。沒有了想象,景物就沒有了神韻。7.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第11段)“切割”“雕鑿”:擬人化的寫法,盡顯陽光和朔風的威力巨大、動作精巧,這樣導致“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8.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第11段)(作者是怎樣描寫冰山的裂紋和皺褶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作者這樣寫能讓讀者聯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長、反復的變化,并由此認識到:這冰山冰川其實 是大自然歷史的一部分。9.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第14段) “演繹”是“鋪陳,發揮”的意思,這里是說堅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潔的,是長江的生命源頭,從這里開啟了長江的生命之旅,長江從此開啟了孕育生命,造福人類之旅,這流水,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同長江一樣源遠流長。1.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妙筆生花。 文章中運用到“靜穆”“晶瑩”“熠熠爍爍”這些優美鮮活的詞語,生動形象的描繪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態,壯觀奇景,使文章更加的靈動,給人以無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覽經歷講述,語言平實,淺顯易懂。2.主題鮮明,意味深長。 文章主要講述作者的一次雪域高原之游,描寫了各拉丹冬美麗壯觀的景色和作者攀登的經歷,給我們以啟示,做任何事情要不放棄,不半途而廢,勇往直前就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3.善用比喻,生動形象。 文中處處可見比喻的修辭手法,“陽光……巨人” ,“像長發披肩”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使各拉丹冬的景色更生動具體,富有感染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寫景,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描繪了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麗,并賦予雪山以生命,寫景中蘊含著作者對雪山的崇敬和贊美之情。作者又通過聯想和想象,抒發了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贊美。由雪山奇偉之景,聯想到造物主無所不能創造力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贊美自然的偉力長江及 雪山久遠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由這冰山波紋聯想到年輪流水一刻不停,開始演繹長江故事長江源 即長江的源頭,孕育了華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環抱于號稱“亞洲屋脊”的昆侖山脈和青海、西藏交界處的唐古拉山脈兩大山脈之間。 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很少有人觸及,是科學家、探險者和環保愛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觀十分壯麗,雪山冰峰,無垠的草地,藍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構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長江源頭被國家列為自然保護區。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感悟?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一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更多關于長江之源探險的故事。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18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識記并積累生字詞。了解與本文有關的文學常識。2.把握文章的層次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概述文章內容。過程與方法1.感悟文章形象生動的語言,學習其表達技巧。2.學習作者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多角度寫景的寫作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探索大自然的堅強毅力,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把握文章的層次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概述文章內容。教學難點1.感悟文章形象生動的語言,學習其表達技巧。2.學習作者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多角度寫景的寫作方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新課導入長江如黃河一樣是我們的母親河,它用甘醇的江水哺育著中華兒女。這條美麗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讓人親近啊!同學們,你們知道長江發源于什么地方嗎?它的源頭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將目光聚集到祖國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領略那里奇異的風光吧!第一課時本課目標:1.朗讀課文,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和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2.了解游記的特點,理清文章的結構。一、自主預習1.作者介紹。馬麗華,女,山東濟南人,原籍江蘇省邳州。一級作家、編審。她的作品曾多次獲獎。其代表作有長篇報告文學《青藏蒼茫——青藏高原科學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終極風景》《西藏之旅》,長篇散文《藏北游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走過西藏》等。2.寫作背景。作者在1976年進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經寫過10多本關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紀實作品,代表作有《走進西藏》等,她被譽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本文是記述在長江源頭的一段見聞的游記。3.文體知識---游記 游記是散文的一種,以記敘旅途見聞(如某地歷史沿革、社會風尚、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為主,也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感(1)“所至”,即作者的游蹤。是游記的線索,是骨骼。?(2)“?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包括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現實生活等。是游記的主體,是著力描寫的對象,是血肉。?(3)“所感”,即作者由所見所聞而引發的所思所想。是游記的靈魂。無骨不立,無肉不豐,無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檢查預習(1)訂正字音裸露(lù) 黧黑(lí) 棱角(lénɡ) 刀削(xiāo) 驟然(zhòu) 演繹(yì) 隆冬(lóng) 磅礴(páng) 接踵而至(zhǒng) 霹靂(pī lì) 凍瘡(chuāng) 大煞風景(shā) 叢莽(mǎng) 礫石(lì) 虔誠(qián)咒罵(zhòu) 蠕動(rú) 眩暈(xuàn) 蜷臥(quán) 腈綸(jīng lún) 呼嘯(xiào) 靜穆(mù) 懈怠(dài) 蜿蜒(wān yán) 敦實(dūn) 皺褶(zhě) 熠熠爍爍(yì shuò) 挪動(nuó) 衰竭(shuāi) 漫溢(yì) (2)詞語釋義黧黑:形容黑。驟然:突然;忽然。風云變幻:像風云那樣變化不定。比喻時局變化迅速,動向難以預料。氣勢磅礴:形容氣勢雄偉壯大。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地到來。大煞風景:損傷美好的景色,使人掃興。虔誠:恭敬而有誠意(多指宗教信徒)。恭順:恭敬順從。歷歷在目:指遠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過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現在眼前。蠕動:像蚯蚓爬行那樣動。考究:精美。靜穆:安靜而嚴肅。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懈怠:松懈懶惰。演繹:展現;表現。(3)詞語辨析“漫不經心”和“心神恍惚”都有“心神不定”的意思。“漫不經心”指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指的是態度。“心神恍惚”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形容的是狀態。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速讀課文,說說作者眼中的各拉丹東雪山是什么樣子的?答案示例:①變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暈!瓊瑤仙境!②氣勢磅礴的密云來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東主峰難得在云遮霧障中一現尊容。 ③造物主在這些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④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2.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全文,圈畫出有關地點轉換的詞語。答案示例: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壩子上)→海拔已超過六千米(礫石堆上)→冰山腳下→置身于冰窟3.按照游記的“三要素”明確課文的內容。(1)尋找“所至”,貼近作者。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蹤及其身體狀況如何?(PPT)②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組織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覽中體現這一順序的詞語。答案示例:以“我”的游蹤為線索,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來組織材料。山腳——草壩子上——冰叢礫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臥在冰山腳下,置身冰窟——第二天,進入冰塔林——返回礫石堆。(2)明確“?所見”.從觀景立足點、景物特征、寫景手法明確。(PPT)(3)再讀再品,體察所感.。(PPT)4.再給課文劃分層次,最后說說每個部分的大意。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交代造訪各拉丹冬的緣由,概寫壯美景色和探險情況。第二部分(2~13):敘寫探尋各拉丹冬的過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現了各拉丹冬的壯美景色。第三部分(14、15):寫靜聽長江源頭的流水之聲,暢想長江之水源源不斷流向下游。三、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理清了文章的順序,弄清楚了文章的線索;下節課,我們便要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分析作者蘊含其中的情感。四、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第二課時本課目標:1.品讀課文,感受文章寫景的妙處。2.賞析句子,感悟語言的魅力。3.體會本文把寫景與身體狀況、內心體驗融為一體的寫法。一、課前復習1.給下列多音字注音。露宿( ) 露馬腳( ) 暈倒( ) 月暈( )煞尾( ) 煞費苦心( ) 省勁( ) 自省( )2.填空。馬麗華,一級________、編審。她的代表作有長篇報告文學《青藏蒼茫——青藏高原科學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________》《________》,長篇散文《藏北游歷》《西行阿里》《________》《走過西藏》等。答案示例:1.lù lòu yūn yùn shā shà shěnɡ xǐnɡ 2.作家 終極風景 西藏之旅 靈魂像風3.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內容。答案示例:敘述了“我”游覽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見所感。4.本文是采用怎樣的視角來觀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觀的?答案示例:由遠及近;由仰視到近察再到俯視。二、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跟著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異壯美,我們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偉力。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這篇文章語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對如此的美景內心所生發出的情感。三、精讀課文,內容探究(一)品讀1--3段1. 第1自然段寫到“各拉丹冬有陰陽二坡,西北陰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你認為“我”游覽的是哪里呢?答案示例:東南陽坡 這從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東幾公里處有牛糞可撿的壩子上”可知瀏覽的是東南陽坡。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來為長江源頭探險而壯烈犧牲的探險者有十多位。這一交代既寫出了人類為探尋未知世界的英勇無畏的精神,也側面交代了長江源頭的環境極端惡劣和地勢的極端兇險。3.第2自然段寫各拉丹冬的季節和天氣狀況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交代季節為“隆冬將盡”,天氣惡劣,這為下面攝制組遇到的重重困難埋下伏筆。點撥:句子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大多有三類:(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2)對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筆,作鋪墊;(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4.第3自然段寫安托師傅的表現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用安托師傅的前后表現的對比顯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給人們的身體帶來極大的不適。這也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筆。品讀5-6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描寫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語句。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從中感受到雪山怎樣的特點?答案示例:遠處全景: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冰塔林由許多冰的莊園,冰的院落組成。感受:天地間浩浩蒼蒼;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品讀第10-11自然段1.思考作者是從什么角度描寫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點?從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答案示例:觸 覺:溫 暖。聽 覺:寫風。聲音大(呼嘯);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掃蕩)視 覺:冰體。漂亮千姿百態(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熠熠爍爍,光彩奪目感 受:是瓊瑤仙境;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2.作者分兩次集中描寫雪山呢,這兩次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在寫第二次之前,還要寫第一次來觀看雪山的感受?答案示例:5-6段是從低處觀賞描寫,10-11段是從高處觀賞描寫,這樣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韻。兩次寫觀賞雪山的感受,表現了作者對雪山認識逐漸加深,對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強。也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3.文章中第11段寫到的“瓊瑤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寫?答案示例:“瓊瑤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蘇……像長發……”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冰窟中形狀的怪異,冰體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皺;整段寫出了冰世界的閃耀光彩,靜穆與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品讀第12-14自然段這幾段描寫的重點是什么,作者從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明確:描寫了風聲和堅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四、深入探究,明確主旨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從哪個角度觀賞冰塔林的?展現了冰塔林怎樣的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從俯視的角度寫冰塔林。作者從礫石堆上四面張望,寫出了冰塔林“晶瑩連綿”“平坦遼闊”的特點。作者在展現這一特點時,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寫人在冰谷里渺小的身影,對比寫出了冰塔林的“遼闊”。2.第11自然段是從什么角度寫冰塔林的?展現了冰塔林怎樣的特點?采用了什么手法?答案示例:這一段是從更近處描寫冰塔林。描寫時,運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冰塔、冰柱等的狀態比作長發披肩,展現出冰塔林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的特點。點撥:景物描寫的角度常見的有:(1)時空,如季節(春夏秋冬)、時間(早晨、中午、傍晚、夜晚);(2)視角,仰視、平視、俯視;(3)動靜,以動襯靜;(4)哀樂,如以樂寫樂、以樂寫哀、以哀寫哀、以哀寫樂;(5)虛實;(6)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3.標示出作者經歷的句子,說說在各拉丹東源頭,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難?答案示例:自然環境險惡:隆冬將盡、氣候嚴寒駐地條件艱苦:高原反應、發燒疼痛、摔跤行走困難4.作者多次寫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惡心,甚至覺得“要死了”,這些內容與文中的寫景有什么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答案示例:作者反復敘寫自己糟糕的身體狀況,從側面寫出了各拉丹東自然環境的艱險,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見”的獨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作者的身體狀況構成了文章的一條潛在線索,隨著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作者對各拉丹冬的感受與理解卻越來越細致,想象也越來越富有詩意。主旨歸納。本文是一篇游記。作者按時間順序和旅行的進程記下了在長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見聞和感受,描寫了各拉丹冬的壯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達了熱愛西藏、熱愛大自然的感情。6.作者在觀賞雪山時,產生了哪些聯想和想象?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答案示例:①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②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③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五、品味語言1.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第1段)答案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白雪覆蓋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賦予雪山以生命,“變化多端”一詞,又寫出了這里自然環境嚴酷,天氣惡劣。2.你是如何理解“季節上的隆冬將盡,但嚴寒還將在此駐防三兩個月”這句話的?答案示例:“駐防”指軍隊駐扎防守,用在此句中是將“嚴寒”人格化,說明各拉丹冬的嚴寒時間之長,擬人修辭手法的使用也使行文變得活潑、親切。3.頻頻小震醞釀著某一兩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活動時只能以極輕極慢動作進行,猶如霹靂舞的“太空步”(第3段)答案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身體不適應高山氣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比作小震,“連夜高燒”比作大震;把“動作的緩慢”比作“太空步”,寫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氣候條件的嚴酷。4.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第4段)答案示例:“行了跪拜大禮”,這一動作描寫,傳神地 寫出了我的虔誠及對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5.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第5段)答案示例:“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猶如帝王一般,“統領”一詞又賦予雪人以帝王的動作,表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嚴,令人敬畏。用了擬人手法,將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現了各拉丹冬的氣勢磅礴。6.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第5段)(這里的“眩暈”和“賣弄”是什么意思?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答案示例:“眩暈”指美景多得讓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賣弄”指故意展現。這里表達了景物帶給自己的強烈震撼以及對神奇偉力的贊美,以及基于人與自然的對比而產生的對自然的敬畏。擬人手法。7.“這一壁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一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冰山的精美與高峻。8.“正在后退的當兒,腳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隨之襲來。這一跤,使我在后來的旅行中備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嬌貴而無用的尾椎骨已經折斷,連帶第八節腰椎也錯了位。”這幾句交代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幾句?答案示例:敘寫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為下文作者仍然堅持探尋下去作了鋪墊。9.風一刻不停地呼嘯,辨不清它何來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在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紛紛揚揚地掃蕩著,又紛紛揚揚地灑落在河灘上、冰縫里。(第10段)(刪去加線部分,全句的表達效果會有怎樣的變化?)答案示例:刪去后,全句就只是對眼前景物的描寫,缺少了對大自然漫長歷史和永恒運動的想象。沒有了想象,景物就沒有了神韻。10.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第11段)答案示例:“切割”“雕鑿”:擬人化的寫法,盡顯陽光和朔風的威力巨大、動作精巧,這樣導致“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11.“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垂掛的冰如同流蘇的樣子,比作披肩的長發,寫出了冰塔、冰柱等的美麗無比。12..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第11段)(作者是怎樣描寫冰山的裂紋和皺褶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答案示例:作者這樣寫能讓讀者聯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長、反復的變化,并由此認識到:這冰山冰川其實 是大自然歷史的一部分。13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第14段)答案示例:“演繹”是“鋪陳,發揮”的意思,這里是說堅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潔的,是長江的生命源頭,從這里開啟了長江的生命之旅,長江從此開啟了孕育生命,造福人類之旅,這流水,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同長江一樣源遠流長。變式題:說說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話的內涵。答案示例:作者用細膩的手法寫自己靜聽冰下的流水聲。水聲潺潺,給人以靜穆的感覺,帶人進入一個圣靈的世界,讓作者和讀者產生無限的遐想:這水聲不斷地流淌著,一直穿越千山萬壑,不斷地流向下游,養育著中華兒女,孕育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所以也會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長江的故事啊!點撥: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要聯系具體語境,不能將句子從文章中抽離出來,與文章整體脫節,就句論句。二要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寫文章時,為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常常會采用一些藝術表現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達到含蓄委婉、耐人尋味的效果。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因此對其深層含義的把握,就要從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入手,結合中心思想來分析。三要聯系文章的背景進行理解。一些文章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寫的,作者的寫作目的、表達的思想感情等都與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理解句子深層含義的時候,要結合背景進行理解體會。四要抓住修辭手法,體會其運用的效果或目的。作者為了達到特別的表達效果,常常會在文章中運用修辭手法,因此如果句子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在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時,不僅要從語法和句式的角度思考和體會,還要根據修辭的規律來進行理解,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作者通過該句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思。五要抓住句子中具有表現力的關鍵性詞語進行理解。通過關鍵性詞語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內容,思考作者在這里為什么會用這個詞語來表達,然后進一步思考其表達效果和目的。六、寫作特色1.運用比喻、擬人,表達細膩活潑。答案示例:作者在描寫冰塔林時,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展現了它的雄壯美麗。如“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一句,作者將陽光和風比作刻刀,生動形象而又細膩地表達出冰塔林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威力。再如“小小的我便蜷臥在這巨人之發下。太陽偶一露面,這冰世界便熠熠爍爍,光彩奪目”兩句,既將冰川比作巨人,又將太陽人格化,表達生動形象,讀來也活潑親切。2.由遠及近,多角度寫景。答案示例:作者在寫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游覽經歷,展現各拉丹冬的壯美景色時,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描寫。如在寫自己的經歷感受時,調動了聽覺、視覺的感官,多側面描寫了自己游覽各拉丹冬的經歷和感受,豐富細膩,有立體感,讓人身臨其境。而在運用視覺描寫時,作者又采用了由遠及近的順序,先從遠處礫石堆上俯視各拉丹冬,寫出各拉丹冬的整體面貌;再從礫石堆上下來,靠近冰山,以平視的角度來寫冰川的概貌;最后再靠近冰川,進入冰塔林,用特寫的方式具體寫冰塔林的形狀,讓我們能夠全方位認識各拉丹冬。3.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妙筆生花。答案示例:文章中運用“靜穆”“晶瑩”“熠熠爍爍”這些優美鮮活的詞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態,壯觀奇景,使文章更加的靈動,給人以無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覽經歷講述,語言平實,淺顯易懂。七、拓展延伸長江源即長江的源頭,孕育了華夏的文明。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環抱于號稱“亞洲屋脊”的昆侖山脈和青海、西藏交界處的唐古拉山脈兩大山脈之間。由于惡劣的自然環境,很少有人觸及,是科學家、探險者和環保愛好者所神往的地方,景觀十分壯麗,雪山冰峰,無垠的草地,藍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構成了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長江源頭被國家列為自然保護區。八、課堂小結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寫景,抓住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描繪了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麗,并賦予雪山以生命,寫景中蘊含著作者對雪山的崇敬和贊美之情。作者又通過聯想和想象,抒發了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贊美。各拉丹冬是長江之源,它銀盔白甲、高聳入云,簡直是一座奇美無比的藝術長廊。它的美麗讓我們驚嘆、震撼、贊美!同學們,如此美麗的自然之景,我們一定要好好愛護啊!九、練習設計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板書設計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導學案學習目標: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游記的特點。 2.學習按一定順序,多角度寫景,來突顯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3.抓住關鍵句,品味文章的語言魅力,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感悟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學習重點:把握文章的層次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概述文章內容。學習難點:1.感悟文章形象生動的語言,學習其表達技巧。2.學習作者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多角度寫景的寫作方法。學法指導:1.查找資料,了解格拉丹東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2.朗讀課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課前導學】一、新知認知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國青海格爾木市與西藏安多縣交匯處,為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2.文體知識---游記游記是散文的一種,以記敘旅途見聞(如某地歷史沿革、社會風尚、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為主,也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感(1)“所至”,即作者的游蹤。是游記的線索,是骨骼。?(2)“?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包括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現實生活等。是游記的主體,是著力描寫的對象,是血肉。?(3)“所感”,即作者由所見所聞而引發的所思所想。是游記的靈魂。無骨不立,無肉不豐,無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二、預習任務1.默讀全文,積累好詞佳句。在文中標劃出作者到過的地點,理清游蹤。2.根據游蹤,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內容要點。三、預習檢測1.給下列加點字和多音字注音。棱角( ) 虔誠( ) 恭順( ) 蠕動( ) 懈怠( ) 敦實( )吁 煞2.根據拼音寫漢字。huò( )然 蜿yán( ) quán( )臥 端xiánɡ( ) 3.請把下列詞義或詞語補充完整。(1)安營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風云變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現在眼前。(5)________: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6)馬路上,________的車輛像一條長龍。(7)廟門外都是從洛陽城附近來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4.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選自《藏北游歷》,是一篇游記散文,記述了作者跟隨攝制組在各拉丹冬游覽的經歷。B.本文以作者的所見所感為線索,表達細膩,情感豐富,極富感染力。C.本文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了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D.本文語言詼諧,具有諷刺性。5.文中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體狀況?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點?7.“我”在整個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難?【課中導讀】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內容。2.速讀課文,說說作者眼中的各拉丹東雪山是什么樣子的?(圈點勾畫)3.本文是采用怎樣的視角來觀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觀的?4.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全文,圈畫出有關地點轉換的詞語。5.按照游記的“三要素”明確課文的內容。(1)尋找“所至”,貼近作者。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蹤及其身體狀況如何?(PPT)②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組織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覽中體現這一順序的詞語。(2)明確“?所見”。.從觀景立足點、景物特征、寫景手法明確。(PPT)(3)再讀再品,體察所感.。(PPT)6.再給課文劃分層次,最后說說每個部分的大意。(文中標記)二、精讀課文,內容探究(一)品讀1--3段1. 第1自然段寫到“各拉丹冬有陰陽二坡,西北陰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你認為“我”游覽的是哪里呢?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3.第2自然段寫各拉丹冬的季節和天氣狀況有什么作用?4.第3自然段寫安托師傅的表現有什么作用?(二)品讀5-6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描寫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語句。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從中感受到雪山怎樣的特點?品讀第10-11自然段1.思考作者是從什么角度描寫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點?從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2.作者分兩次集中描寫雪山呢,這兩次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在寫第二次之前,還要寫第一次來觀看雪山的感受?3.文章中第11段寫到的“瓊瑤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寫?品讀第12-14自然段這幾段描寫的重點是什么,作者從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三、深入探究,明確主旨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從哪個角度觀賞冰塔林的?展現了冰塔林怎樣的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2.第11自然段是從什么角度寫冰塔林的?展現了冰塔林怎樣的特點?采用了什么手法?3.標示出作者經歷的句子,說說在各拉丹東源頭,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難?4.作者多次寫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惡心,甚至覺得“要死了”,這些內容與文中的寫景有什么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5.主旨歸納。6.作者在觀賞雪山時,產生了哪些聯想和想象?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四、品味語言1.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第1段)2.你是如何理解“季節上的隆冬將盡,但嚴寒還將在此駐防三兩個月”這句話的?3.頻頻小震醞釀著某一兩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活動時只能以極輕極慢動作進行,猶如霹靂舞的“太空步”(第3段)4.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第4段)5.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第5段)6.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第5段)(這里的“眩暈”和“賣弄”是什么意思?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7.“這一壁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一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8.“正在后退的當兒,腳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隨之襲來。這一跤,使我在后來的旅行中備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嬌貴而無用的尾椎骨已經折斷,連帶第八節腰椎也錯了位。”這幾句交代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幾句?9.風一刻不停地呼嘯,辨不清它何來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在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紛紛揚揚地掃蕩著,又紛紛揚揚地灑落在河灘上、冰縫里。(第10段)(刪去加線部分,全句的表達效果會有怎樣的變化?)10.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第11段)11.“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12..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第11段)(作者是怎樣描寫冰山的裂紋和皺褶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13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第14段)變式題:說說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話的內涵。五、寫作特色1.運用比喻、擬人,表達細膩活潑。2.由遠及近,多角度寫景。3.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妙筆生花。【課后導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題。1987年3月上旬,我隨電影攝制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營扎寨。寒冷季節里汽車可以駛過冰河,直接進到山腳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導布擦達講,各拉丹冬有陰陽二坡,西北陰坡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的確,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近些年來,驟然掀起一股長江考察熱,一撥又一撥中外勇士在此邁開了認識長江的第一步。短短幾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險者壯烈獻身于這項人類事業。…………這樣的身體狀況真是大煞風景。但愿它不要影響我的心態,各拉丹冬值得你歷盡艱辛去走上一遭。我們把車停在冰河上,踏進這塊鮮有人跡的冰雪世界,在堅冰叢莽間的一個礫石堆上豎起三腳架。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虔誠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據說這方圣地并不歡迎女人,不久它便讓我領教了一番。它還不喜歡人們過于恭順,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對大家的懇求它不為所動;等到導演用粗話詛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藍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1.結合語境理解下面加點的詞語。據說這方圣地并不歡迎女人。2.選文第一段畫線句寫了什么內容?有何作用?3.從全文看,選文最后一段中“不久它便讓我領教了一番”,有何作用?4.本文的語言看起來只是“實話實說”,用詞很“日常”,比較不經意,實際上不乏精心錘煉、準確傳神之處。從這兩段文字中舉例賞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導學案學習目標: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游記的特點。 2.學習按一定順序,多角度寫景,來突顯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3.抓住關鍵句,品味文章的語言魅力,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壯美,感悟長江源頭的神異不凡。學習重點:把握文章的層次脈絡,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概述文章內容。學習難點:1.感悟文章形象生動的語言,學習其表達技巧。2.學習作者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多角度寫景的寫作方法。學法指導:1.查找資料,了解格拉丹東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2.朗讀課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課前導學】一、新知認知1.各拉丹冬: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國青海格爾木市與西藏安多縣交匯處,為唐古拉山脈主峰,海拔6621米。2.文體知識---游記游記是散文的一種,以記敘旅途見聞(如某地歷史沿革、社會風尚、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為主,也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感(1)“所至”,即作者的游蹤。是游記的線索,是骨骼。?(2)“?所見”,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風貌,包括山水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現實生活等。是游記的主體,是著力描寫的對象,是血肉。?(3)“所感”,即作者由所見所聞而引發的所思所想。是游記的靈魂。無骨不立,無肉不豐,無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二、預習任務1.默讀全文,積累好詞佳句。在文中標劃出作者到過的地點,理清游蹤。2.根據游蹤,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內容要點。三、預習檢測1.給下列加點字和多音字注音。棱角( ) 虔誠( ) 恭順( ) 蠕動( ) 懈怠( ) 敦實( )吁 煞2.根據拼音寫漢字。huò( )然 蜿yán( ) quán( )臥 端xiánɡ( ) 3.請把下列詞義或詞語補充完整。(1)安營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風云變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現在眼前。(5)________: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 (6)馬路上,________的車輛像一條長龍。(7)廟門外都是從洛陽城附近來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4.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選自《藏北游歷》,是一篇游記散文,記述了作者跟隨攝制組在各拉丹冬游覽的經歷。B.本文以作者的所見所感為線索,表達細膩,情感豐富,極富感染力。C.本文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了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D.本文語言詼諧,具有諷刺性。5.文中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體狀況?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點?7.“我”在整個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難?答案:1.lénɡ qián ɡōnɡ rú dài dūn xū yù shā shà2.豁 蜒 蜷 詳 篷 蓬 礫 爍3.(1)原指軍隊搭起帳篷、修起柵欄住下,現泛指軍隊或其他團體建立臨時駐地。(2)像風云那樣變化不定。比喻事物的變化或局勢多變、復雜。(3)形容人或事物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地到來。(4)歷歷在目 (5)漫不經心 (6)川流不息 (7)絡繹不絕4.[解析] D 本文語言的特點是風趣、幽默,但并沒有諷刺性。5.文中多次提到“我”的身體狀況,一是為了突出各拉丹冬的環境惡劣,二是為了表現工作人員的頑強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6.“整座冰塔林就由許多冰的莊園冰的院落組成,自成一天地”,“是瓊瑤仙境,靜穆的晶瑩和潔白”,“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7.①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壩子上呼吸困難,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②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折斷了尾椎骨;③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高原,頭痛,惡心,雙腳綿軟,呼吸困難。【課中導讀】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的內容。答案示例:敘述了“我”游覽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見所感。2.速讀課文,說說作者眼中的各拉丹東雪山是什么樣子的?答案示例:①變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暈!瓊瑤仙境!②氣勢磅礴的密云來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東主峰難得在云遮霧障中一現尊容。 ③造物主在這些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④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3.本文是采用怎樣的視角來觀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觀的?答案示例:由遠及近;由仰視到近察再到俯視。4.請同學們再快速瀏覽全文,圈畫出有關地點轉換的詞語。答案示例: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壩子上)→海拔已超過六千米(礫石堆上)→冰山腳下→置身于冰窟5.按照游記的“三要素”明確課文的內容。(1)尋找“所至”,貼近作者。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蹤及其身體狀況如何?(PPT)②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組織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覽中體現這一順序的詞語。答案示例:以“我”的游蹤為線索,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來組織材料。山腳——草壩子上——冰叢礫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臥在冰山腳下,置身冰窟——第二天,進入冰塔林——返回礫石堆。(2)明確“?所見”。.從觀景立足點、景物特征、寫景手法明確。(PPT)(3)再讀再品,體察所感.。(PPT)6.再給課文劃分層次,最后說說每個部分的大意。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交代造訪各拉丹冬的緣由,概寫壯美景色和探險情況。第二部分(2~13):敘寫探尋各拉丹冬的過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現了各拉丹冬的壯美景色。第三部分(14、15):寫靜聽長江源頭的流水之聲,暢想長江之水源源不斷流向下游。二、精讀課文,內容探究(一)品讀1--3段1. 第1自然段寫到“各拉丹冬有陰陽二坡,西北陰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你認為“我”游覽的是哪里呢?答案示例:東南陽坡 這從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東幾公里處有牛糞可撿的壩子上”可知瀏覽的是東南陽坡。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來為長江源頭探險而壯烈犧牲的探險者有十多位。這一交代既寫出了人類為探尋未知世界的英勇無畏的精神,也側面交代了長江源頭的環境極端惡劣和地勢的極端兇險。3.第2自然段寫各拉丹冬的季節和天氣狀況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交代季節為“隆冬將盡”,天氣惡劣,這為下面攝制組遇到的重重困難埋下伏筆。點撥:句子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大多有三類:(1)對上文(或全文):照應上文、首尾呼應、總結上文(或全文);(2)對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筆,作鋪墊;(3)對上下文:承上啟下(過渡)。4.第3自然段寫安托師傅的表現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用安托師傅的前后表現的對比顯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給人們的身體帶來極大的不適。這也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筆。品讀5-6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描寫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語句。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描繪的?從中感受到雪山怎樣的特點?答案示例:遠處全景: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冰塔林由許多冰的莊園,冰的院落組成。感受:天地間浩浩蒼蒼;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品讀第10-11自然段1.思考作者是從什么角度描寫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點?從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答案示例:觸 覺:溫 暖。聽 覺:寫風。聲音大(呼嘯);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掃蕩)視 覺:冰體。漂亮千姿百態(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熠熠爍爍,光彩奪目感 受:是瓊瑤仙境;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2.作者分兩次集中描寫雪山呢,這兩次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在寫第二次之前,還要寫第一次來觀看雪山的感受?答案示例:5-6段是從低處觀賞描寫,10-11段是從高處觀賞描寫,這樣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韻。兩次寫觀賞雪山的感受,表現了作者對雪山認識逐漸加深,對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強。也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3.文章中第11段寫到的“瓊瑤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描寫?答案示例:“瓊瑤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蘇……像長發……”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冰窟中形狀的怪異,冰體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皺;整段寫出了冰世界的閃耀光彩,靜穆與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品讀第12-14自然段這幾段描寫的重點是什么,作者從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樣的特點?明確:描寫了風聲和堅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三、深入探究,明確主旨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從哪個角度觀賞冰塔林的?展現了冰塔林怎樣的特點?運用了什么手法?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從俯視的角度寫冰塔林。作者從礫石堆上四面張望,寫出了冰塔林“晶瑩連綿”“平坦遼闊”的特點。作者在展現這一特點時,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寫人在冰谷里渺小的身影,對比寫出了冰塔林的“遼闊”。2.第11自然段是從什么角度寫冰塔林的?展現了冰塔林怎樣的特點?采用了什么手法?答案示例:這一段是從更近處描寫冰塔林。描寫時,運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冰塔、冰柱等的狀態比作長發披肩,展現出冰塔林熠熠生輝、光彩奪目的特點。點撥:景物描寫的角度常見的有:(1)時空,如季節(春夏秋冬)、時間(早晨、中午、傍晚、夜晚);(2)視角,仰視、平視、俯視;(3)動靜,以動襯靜;(4)哀樂,如以樂寫樂、以樂寫哀、以哀寫哀、以哀寫樂;(5)虛實;(6)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3.標示出作者經歷的句子,說說在各拉丹東源頭,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難?答案示例:自然環境險惡:隆冬將盡、氣候嚴寒駐地條件艱苦:高原反應、發燒疼痛、摔跤行走困難4.作者多次寫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惡心,甚至覺得“要死了”,這些內容與文中的寫景有什么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答案示例:作者反復敘寫自己糟糕的身體狀況,從側面寫出了各拉丹東自然環境的艱險,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見”的獨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作者的身體狀況構成了文章的一條潛在線索,隨著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作者對各拉丹冬的感受與理解卻越來越細致,想象也越來越富有詩意。主旨歸納。本文是一篇游記。作者按時間順序和旅行的進程記下了在長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見聞和感受,描寫了各拉丹冬的壯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達了熱愛西藏、熱愛大自然的感情。6.作者在觀賞雪山時,產生了哪些聯想和想象?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答案示例:①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②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③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四、品味語言1.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第1段)答案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白雪覆蓋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賦予雪山以生命,“變化多端”一詞,又寫出了這里自然環境嚴酷,天氣惡劣。2.你是如何理解“季節上的隆冬將盡,但嚴寒還將在此駐防三兩個月”這句話的?答案示例:“駐防”指軍隊駐扎防守,用在此句中是將“嚴寒”人格化,說明各拉丹冬的嚴寒時間之長,擬人修辭手法的使用也使行文變得活潑、親切。3.頻頻小震醞釀著某一兩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得不敢活動,連夜高燒,不思飲食……活動時只能以極輕極慢動作進行,猶如霹靂舞的“太空步”(第3段)答案示例: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把身體不適應高山氣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凍瘡,肩背脖頸疼痛”比作小震,“連夜高燒”比作大震;把“動作的緩慢”比作“太空步”,寫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氣候條件的嚴酷。4.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第4段)答案示例:“行了跪拜大禮”,這一動作描寫,傳神地 寫出了我的虔誠及對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5.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第5段)答案示例:“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猶如帝王一般,“統領”一詞又賦予雪人以帝王的動作,表現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嚴,令人敬畏。用了擬人手法,將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現了各拉丹冬的氣勢磅礴。6.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能的創造力。(第5段)(這里的“眩暈”和“賣弄”是什么意思?傳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答案示例:“眩暈”指美景多得讓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賣弄”指故意展現。這里表達了景物帶給自己的強烈震撼以及對神奇偉力的贊美,以及基于人與自然的對比而產生的對自然的敬畏。擬人手法。7.“這一壁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一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冰山的精美與高峻。8.“正在后退的當兒,腳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隨之襲來。這一跤,使我在后來的旅行中備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嬌貴而無用的尾椎骨已經折斷,連帶第八節腰椎也錯了位。”這幾句交代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幾句?答案示例:敘寫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為下文作者仍然堅持探尋下去作了鋪墊。9.風一刻不停地呼嘯,辨不清它何來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在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紛紛揚揚地掃蕩著,又紛紛揚揚地灑落在河灘上、冰縫里。(第10段)(刪去加線部分,全句的表達效果會有怎樣的變化?)答案示例:刪去后,全句就只是對眼前景物的描寫,缺少了對大自然漫長歷史和永恒運動的想象。沒有了想象,景物就沒有了神韻。10.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第11段)答案示例:“切割”“雕鑿”:擬人化的寫法,盡顯陽光和朔風的威力巨大、動作精巧,這樣導致“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11.“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垂掛的冰如同流蘇的樣子,比作披肩的長發,寫出了冰塔、冰柱等的美麗無比。12..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第11段)(作者是怎樣描寫冰山的裂紋和皺褶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答案示例:作者這樣寫能讓讀者聯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長、反復的變化,并由此認識到:這冰山冰川其實 是大自然歷史的一部分。13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第14段)答案示例:“演繹”是“鋪陳,發揮”的意思,這里是說堅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潔的,是長江的生命源頭,從這里開啟了長江的生命之旅,長江從此開啟了孕育生命,造福人類之旅,這流水,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同長江一樣源遠流長。變式題:說說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話的內涵。答案示例:作者用細膩的手法寫自己靜聽冰下的流水聲。水聲潺潺,給人以靜穆的感覺,帶人進入一個圣靈的世界,讓作者和讀者產生無限的遐想:這水聲不斷地流淌著,一直穿越千山萬壑,不斷地流向下游,養育著中華兒女,孕育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所以也會演繹著多少可歌可泣的長江的故事啊!點撥: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要聯系具體語境,不能將句子從文章中抽離出來,與文章整體脫節,就句論句。二要聯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寫文章時,為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常常會采用一些藝術表現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達到含蓄委婉、耐人尋味的效果。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因此對其深層含義的把握,就要從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入手,結合中心思想來分析。三要聯系文章的背景進行理解。一些文章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寫的,作者的寫作目的、表達的思想感情等都與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理解句子深層含義的時候,要結合背景進行理解體會。四要抓住修辭手法,體會其運用的效果或目的。作者為了達到特別的表達效果,常常會在文章中運用修辭手法,因此如果句子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在理解句子的深層含義時,不僅要從語法和句式的角度思考和體會,還要根據修辭的規律來進行理解,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作者通過該句所要表達的深層意思。五要抓住句子中具有表現力的關鍵性詞語進行理解。通過關鍵性詞語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內容,思考作者在這里為什么會用這個詞語來表達,然后進一步思考其表達效果和目的。五、寫作特色1.運用比喻、擬人,表達細膩活潑。答案示例:作者在描寫冰塔林時,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展現了它的雄壯美麗。如“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一句,作者將陽光和風比作刻刀,生動形象而又細膩地表達出冰塔林的神奇和大自然的威力。再如“小小的我便蜷臥在這巨人之發下。太陽偶一露面,這冰世界便熠熠爍爍,光彩奪目”兩句,既將冰川比作巨人,又將太陽人格化,表達生動形象,讀來也活潑親切。2.由遠及近,多角度寫景。答案示例:作者在寫自己在各拉丹冬的游覽經歷,展現各拉丹冬的壯美景色時,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描寫。如在寫自己的經歷感受時,調動了聽覺、視覺的感官,多側面描寫了自己游覽各拉丹冬的經歷和感受,豐富細膩,有立體感,讓人身臨其境。而在運用視覺描寫時,作者又采用了由遠及近的順序,先從遠處礫石堆上俯視各拉丹冬,寫出各拉丹冬的整體面貌;再從礫石堆上下來,靠近冰山,以平視的角度來寫冰川的概貌;最后再靠近冰川,進入冰塔林,用特寫的方式具體寫冰塔林的形狀,讓我們能夠全方位認識各拉丹冬。3.語言優美,通俗易懂,妙筆生花。答案示例:文章中運用“靜穆”“晶瑩”“熠熠爍爍”這些優美鮮活的詞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各拉丹冬的千姿百態,壯觀奇景,使文章更加的靈動,給人以無限美感。作者以自己的游覽經歷講述,語言平實,淺顯易懂。【課后導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題。1987年3月上旬,我隨電影攝制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營扎寨。寒冷季節里汽車可以駛過冰河,直接進到山腳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導布擦達講,各拉丹冬有陰陽二坡,西北陰坡盡是冰雪,景色單調,東南陽坡才好看。的確,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近些年來,驟然掀起一股長江考察熱,一撥又一撥中外勇士在此邁開了認識長江的第一步。短短幾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險者壯烈獻身于這項人類事業。…………這樣的身體狀況真是大煞風景。但愿它不要影響我的心態,各拉丹冬值得你歷盡艱辛去走上一遭。我們把車停在冰河上,踏進這塊鮮有人跡的冰雪世界,在堅冰叢莽間的一個礫石堆上豎起三腳架。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虔誠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據說這方圣地并不歡迎女人,不久它便讓我領教了一番。它還不喜歡人們過于恭順,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對大家的懇求它不為所動;等到導演用粗話詛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藍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1.結合語境理解下面加點的詞語。據說這方圣地并不歡迎女人。“據說”有不確切、不確定之意,體現出語言的嚴謹性。同時,這句話又增添了各拉丹冬的神秘色彩。2.選文第一段畫線句寫了什么內容?有何作用?寫了長江考察熱及中外勇士的探險。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氣息,增強了可讀性。3.從全文看,選文最后一段中“不久它便讓我領教了一番”,有何作用?設置懸念,為下文自己遭遇的種種不適埋下了伏筆。4.本文的語言看起來只是“實話實說”,用詞很“日常”,比較不經意,實際上不乏精心錘煉、準確傳神之處。從這兩段文字中舉例賞析。示例:“這樣的身體狀況真是大煞風景。但愿它不要影響我的心態,各拉丹冬值得你歷盡艱辛去走上一遭。”句子親切自然。“等到導演用粗話詛咒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藍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語言幽默風趣。(舉一處,有賞析即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同步檢測(滿分:60分 時間:35分鐘)一、基礎積累(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3題。我們把車停在冰河上,踏進這塊鮮有人跡的冰雪世界,在堅冰叢莽間的一個礫石堆上(樹起/豎起)三腳架。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虔誠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據說這方圣地并不歡迎女人,不久它便讓我領教了一番。它還不喜歡人們過于恭順,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對大家的懇求它不為所動;等到導演用粗話咀咒的那一天,__①__。這里便是著名的長江奇觀之一的冰塔林。從礫石堆上四面(張望/凝望),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歷歷在目。杰巴、安托、開大車的大胡子師傅,頭戴狐皮帽,__②__,蠕動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為/無所不能)的創造力。(選文有改動)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畫線詞語的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A.鮮有人跡(xi?n) 咀咒 B.眩暈(xuán) 過于恭順[來源:學_科_網]C.虔誠(qián) 蠕動 D.勁旅(jìn) 浩浩蒼蒼2.依次選用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A.樹起 凝望 無所不為 B.豎起 張望 無所不能C.豎起 凝望 無所不能 D.樹起 張望 無所不為3.在文中兩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A.①它才在蔚藍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B.①它可就在蔚藍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身裏羊皮袍[來源:學.科.網]C.①它才在蔚藍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來源:學②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身裹羊皮袍D.①它可就在蔚藍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紅軍曾在我們村安營扎寨。B.人們正在散步時,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風景。C.兒童時代的事至今仍歷歷在目,使我回味無窮。D.這些人對個人利益斤斤計較,而對廣大群眾的疾苦卻漫不經心。5.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2分)A.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B.頭痛、惡心、雙腳綿軟、呼吸困難——典型的缺氧反應,外加新傷劇痛。C.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6.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2分)A.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B.這一壁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圖案形態隨意性很強。C.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7.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分)A.唱著畢業的驪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陰晴雨雪,七彩校園里回響著我們青春的誓言和濃濃的師生情誼。B.中國不僅有發展“一帶一路”這一宏大倡議的決心,也有實現這一美好藍圖的能力。C.據業內專家估計,僅在我國,未來5年內大數據人才缺口就將超過130萬人以上。D.由于電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動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廣大觀眾贊譽。8.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2分)A.本文選自《藏北游歷》,是一篇游記散文,記述了作者跟隨攝制組在各拉丹冬游覽的經歷。B.本文以作者的所見所感為線索,表達細膩,情感豐富,極富感染力。C.本文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了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D.本文語言詼諧,具有諷刺性。二、綜合性學習(13分)學習了《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一文之后,八(2)班開展“話說長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下面幾項任務需要你協助完成。1.【搜尋長江詩詞】請寫出兩句與長江有關的詩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搜尋長江書法】關于下面這幅書法作品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A.這幅書法作品題的是“頌江長”。 B.圖中書法的字體是隸書,穩重大氣。C.該作品落筆輕重有序,整體美觀協調。 D.作品中“頌”字的寫法錯誤。3.【撰寫環保標語】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請擬一則標語呼吁人們保護母親河——長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開展文化活動】請仿照示例,以“了解母親河——長江”為主題,列出兩項活動。(2分)示例:活動一:實地考察長江流域污染狀況活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研學長江發現】在行走漢江的過程中,小組搜集到下面兩則材料,請寫出你的發現。(4分)材料一 西漢劉邦曾住在漢江上游之漢中,被封為漢王,建立的朝代名“漢”。我們這個民族為“漢族”,使用的語言為“漢語”,文字為“漢文”。章太炎先生說:“中國又稱華夏,就因華山和夏水(今漢江)得名。”是漢江賦予我們民族名字,將漢民族的血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材料二 漢江萬古流,她孕育了寶貴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繹“子男五十里”,在漢江流域建立了楚國,幾代楚人在荊山披荊斬棘,使楚國逐漸強大。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苦創業的開拓精神,令人景仰。三、閱讀理解(31分)(一)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9分)①第二天,仍隨大部隊進入冰塔林。在滑極了的冰河上一點點挪動,時而也需爬行——人們越發有經驗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滾將起來——終于過了冰河,我便半臥在礫石灘上仔細尋找起來,看有沒有貝殼、植物之類化石,或者古人類生活過的痕跡,可是很遺憾,沒有。而我似乎已經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氣上不來,就長眠于此吧。②見我再也沒力氣返回了,杰巴他們開著車過來,接我過這一段冰河。③拍電影的那一伙不知又發現了什么新大陸,久久不回來。不甘心在車里悶坐,又掙扎著去那座冰河中間的礫石堆。過午的太陽強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來。此刻除了風聲,還有一種聲音輕易便可辨別出來。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1.選文第①段中第一個破折號有什么作用?(2分)2.選文中作者寫到“而我似乎已經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氣上不來,就長眠于此吧”,這樣寫是不是顯得作者很悲觀?為什么?(3分)3.理解選文第③段畫線句的含義。(4分)(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22分)好沉的一抔土石 英①在這里,舊的皇歷是更不靈了。②原本我以為,黃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貧瘠的。因為在我幼小時,大人們就告訴我:那是個鹽堿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③但當我實地來到這黃河入海處,親眼領略了它的豪邁氣勢和不凡的資質后,我便意外地發現:這里不僅地闊,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細得像潤了油,卻又不膩而勻和;湊近鼻溝下一聞,別有一種清香。以我年輕時在老家從事農桑的經驗,這樣的土質,任管種蔬菜還是種莊稼都是很理想的。④果然,在后首那塊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風過時,高粱擎起碩大的鑼鼓槌相互撞擊,沒有敲出多大的聲響,卻驚起一對翠藍色的珍鳥從深處騰出,在半空里飛旋兩遭,沒有樹枝可依,又飄落在旁邊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顫顫悠悠,像一雙新婚伉儷相對蕩著秋千。那千支萬條谷穗的金筆,在漫野里盡情描繪秋熟的圖景。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許是剛沖積成不久,還沒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潤的沃土,瞅著都會口舌生津,諒也不會長時被閑置的。⑥我是個莊戶底兒,頗有些“愛土成性”,走著走著,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來,覺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樣吧?”我們的老向導、四十年的治黃專家王總工程師看出來了,接著他以充滿詩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釋,“這土確實有點特殊:黃河口雖說在山東,這里的泥沙卻不全姓魯,它們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晉,有的姓豫,大都是外來戶。你手里攥著九個省區呢,怎能不重?”⑦我始而以為他是在開玩笑,再一琢磨,或許還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學上的依據,還是哲理上的深遠含義?科學上的道理,土質的某種特殊性,還有待請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說的“攥著九個省區”這句話,確實是夠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廣闊,更有歷史的重負,大河不舍晝夜滔滔奔流,融雪納雨,諸種情味,羼和著千年萬載艱辛的汗珠。經過漫長歷史淘濾,輕浮的、劣質的分子被沖出河口,混雜于海水中;能夠落下來的便執著地癡戀于河口,不肯隨波逐流。這些分子多是精華,它們當然最凝重。⑧這土,攥在手里是無聲的,我卻覺得它儲留、凝結著我們這個民族苦難和奮起的回聲。太遙遠的且不說,七十多年前,就有黃泛區百姓流離失所啼饑號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雄渾聲浪……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著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時竟舍不得扔棄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為一種精神的動力。這時我不僅覺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⑩但不論是何種滋味,過去的畢竟已成為過去。現在,我聞到的是風贈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馳向海口的兩棲機動勘測船。王總工程師興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內就將結束這里“有水無航,有油無廠,有口無港”的局面。“到那時,你再來看!”他的語氣是那么堅定,那么充滿信心;不需懷疑,他過去四十年間的治黃成績就是金質“信用卡”。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開手了。土,被攥成緊緊的一團,我隨手把它揉碎,輕松地撒開去,土星兒均勻地鋪在地面上,幻覺中,我的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幅新洲遠景圖……(略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我”對黃河口的土的情感為行文線索,思路清晰。B.第⑥段王總工程師詩意的話語,豐富了“我”對黃河口土的認識。C.文章使用“聞”“捧”“攥”等詞語,寫出“我”愛土成性。D.文章在敘事的基礎上抒情、議論,語言樸素,充滿哲理。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來源:學科網ZXXK]3.結合語境,按照要求賞析。(6分)高粱擎起碩大的鑼鼓槌相互撞擊,沒有敲出多大的聲響,卻驚起一對翠藍色的珍鳥從深處騰出,在半空里飛旋兩遭,沒有樹枝可依,又飄落在旁邊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顫顫悠悠,像一雙新婚伉儷相對蕩著秋千。①賞析畫線句子。(3分)②賞析加點詞語。(3分)4.第⑨段寫“我”將土“攥得好苦”,第段寫“我可以愉快地松開手了”,“我”心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3分)5.作者為什么認為黃河口的土“好沉”?請簡要分析。(6分)[來源:學科網]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同步檢測(滿分:60分 時間:35分鐘)一、基礎積累(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3題。我們把車停在冰河上,踏進這塊鮮有人跡的冰雪世界,在堅冰叢莽間的一個礫石堆上(樹起/豎起)三腳架。我雙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嚴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禮,虔誠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據說這方圣地并不歡迎女人,不久它便讓我領教了一番。它還不喜歡人們過于恭順,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對大家的懇求它不為所動;等到導演用粗話咀咒的那一天,__①__。這里便是著名的長江奇觀之一的冰塔林。從礫石堆上四面(張望/凝望),晶瑩連綿的冰峰、平坦遼闊的冰河歷歷在目。杰巴、安托、開大車的大胡子師傅,頭戴狐皮帽,__②__,蠕動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遠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統領著冰雪勁旅,天地間浩浩蒼蒼。這一派奇美令人眩暈,造物主在這里盡情賣弄著它的(無所不為/無所不能)的創造力。(選文有改動)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畫線詞語的字形,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C )(2分)A.鮮有人跡(xi?n) 咀咒 B.眩暈(xuán) 過于恭順[來源:學_科_網]C.虔誠(qián) 蠕動 D.勁旅(jìn) 浩浩蒼蒼2.依次選用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B )(2分)A.樹起 凝望 無所不為 B.豎起 張望 無所不能C.豎起 凝望 無所不能 D.樹起 張望 無所不為3.在文中兩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D )(2分)A.①它才在蔚藍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B.①它可就在蔚藍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身裏羊皮袍[來源:學.科.網]C.①它才在蔚藍的天幕下不情愿地露了面[來源:學②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身裹羊皮袍D.①它可就在蔚藍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②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還長的大冰凌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D)(2分)A.紅軍曾在我們村安營扎寨。B.人們正在散步時,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風景。C.兒童時代的事至今仍歷歷在目,使我回味無窮。D.這些人對個人利益斤斤計較,而對廣大群眾的疾苦卻漫不經心。(解析:D項“漫不經心”意思是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對事。句中可用“漠不關心”,形容對人或事物冷淡,不關心。)5.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A )(2分)A.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融雪處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與層次畢現,富有雕塑感。B.頭痛、惡心、雙腳綿軟、呼吸困難——典型的缺氧反應,外加新傷劇痛。C.冰體一點一點地改變了形態,變成自然力所能刻畫成的最漂亮的這番模樣。挺拔的,敦實的,奇形怪狀的,蜿蜒而立的。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6.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C )(2分)A.永恒的陽光和風的刻刀,千萬年來漫不經心地切割著,雕鑿著,緩慢而從不懈怠。B.這一壁冰山像屏風,精雕細刻著各種圖案。圖案形態隨意性很強。C.端詳著冰山上縱橫的裂紋,環繞冰山的波狀皺褶,想象著在漫長的時光里,冰川的前進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長,這波紋是否就是年輪。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掛冰的流蘇,像長發披肩。7.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分)A.唱著畢業的驪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陰晴雨雪,七彩校園里回響著我們青春的誓言和濃濃的師生情誼。B.中國不僅有發展“一帶一路”這一宏大倡議的決心,也有實現這一美好藍圖的能力。C.據業內專家估計,僅在我國,未來5年內大數據人才缺口就將超過130萬人以上。D.由于電影《摔跤吧,爸爸》以真情動人,使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深受廣大觀眾贊譽。(解析B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項,“回響”與“情誼”搭配不當,刪去“和濃濃的師生情誼”;C項,“超過”與“以上”重復,刪去“以上”;D項,缺少主語,刪去“由于”或者“使”。)8.下列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2分)A.本文選自《藏北游歷》,是一篇游記散文,記述了作者跟隨攝制組在各拉丹冬游覽的經歷。B.本文以作者的所見所感為線索,表達細膩,情感豐富,極富感染力。C.本文多處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了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D.本文語言詼諧,具有諷刺性。(解析D 本文語言的特點是風趣、幽默,但并沒有諷刺性。)二、綜合性學習(13分)學習了《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一文之后,八(2)班開展“話說長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下面幾項任務需要你協助完成。1.【搜尋長江詩詞】請寫出兩句與長江有關的詩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搜尋長江書法】關于下面這幅書法作品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2分)A.這幅書法作品題的是“頌江長”。 B.圖中書法的字體是隸書,穩重大氣。C.該作品落筆輕重有序,整體美觀協調。 D.作品中“頌”字的寫法錯誤。3.【撰寫環保標語】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請擬一則標語呼吁人們保護母親河——長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開展文化活動】請仿照示例,以“了解母親河——長江”為主題,列出兩項活動。(2分)示例:活動一:實地考察長江流域污染狀況活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動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研學長江發現】在行走漢江的過程中,小組搜集到下面兩則材料,請寫出你的發現。(4分)材料一 西漢劉邦曾住在漢江上游之漢中,被封為漢王,建立的朝代名“漢”。我們這個民族為“漢族”,使用的語言為“漢語”,文字為“漢文”。章太炎先生說:“中國又稱華夏,就因華山和夏水(今漢江)得名。”是漢江賦予我們民族名字,將漢民族的血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材料二 漢江萬古流,她孕育了寶貴的民族精神。周封熊繹“子男五十里”,在漢江流域建立了楚國,幾代楚人在荊山披荊斬棘,使楚國逐漸強大。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苦創業的開拓精神,令人景仰。答案示例:1.示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 C3.示例一:千金易得,一江難求。 示例二:保護水源,愛我家園,造福后代,長江之源。 示例三:保護長江,人人有責。 4.舉辦長江詩文朗誦比賽 辦一期關于長江的手抄報5.我的發現:(示例)漢江賦予了我們民族名字,而且孕育了寶貴的民族精神。三、閱讀理解(31分)(一)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問題。(9分)①第二天,仍隨大部隊進入冰塔林。在滑極了的冰河上一點點挪動,時而也需爬行——人們越發有經驗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滾將起來——終于過了冰河,我便半臥在礫石灘上仔細尋找起來,看有沒有貝殼、植物之類化石,或者古人類生活過的痕跡,可是很遺憾,沒有。而我似乎已經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氣上不來,就長眠于此吧。②見我再也沒力氣返回了,杰巴他們開著車過來,接我過這一段冰河。③拍電影的那一伙不知又發現了什么新大陸,久久不回來。不甘心在車里悶坐,又掙扎著去那座冰河中間的礫石堆。過午的太陽強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來。此刻除了風聲,還有一種聲音輕易便可辨別出來。那是堅冰之下的流水之聲,它一刻不停,從這千山之巔、萬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開始演繹長江的故事。1.選文第①段中第一個破折號有什么作用?(2分)補充說明我們過冰河的方式。2.選文中作者寫到“而我似乎已經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氣上不來,就長眠于此吧”,這樣寫是不是顯得作者很悲觀?為什么?(3分)不是;作者是用自己的親身感受來描寫冰河、雪域高原給人帶來的感受,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3.理解選文第③段畫線句的含義。(4分)這句話有兩層含義,表層含義是冰河下面的水流就是長江的源頭,這一刻不停的流水孕育了奔騰千里的長江;深層含義是這長江的源頭不僅孕育了長江,更孕育了長江沿岸的文化,孕育了中華民族,流露出作者對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的崇敬和贊美之情。(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22分)好沉的一抔土石 英①在這里,舊的皇歷是更不靈了。②原本我以為,黃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貧瘠的。因為在我幼小時,大人們就告訴我:那是個鹽堿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③但當我實地來到這黃河入海處,親眼領略了它的豪邁氣勢和不凡的資質后,我便意外地發現:這里不僅地闊,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細得像潤了油,卻又不膩而勻和;湊近鼻溝下一聞,別有一種清香。以我年輕時在老家從事農桑的經驗,這樣的土質,任管種蔬菜還是種莊稼都是很理想的。④果然,在后首那塊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風過時,高粱擎起碩大的鑼鼓槌相互撞擊,沒有敲出多大的聲響,卻驚起一對翠藍色的珍鳥從深處騰出,在半空里飛旋兩遭,沒有樹枝可依,又飄落在旁邊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顫顫悠悠,像一雙新婚伉儷相對蕩著秋千。那千支萬條谷穗的金筆,在漫野里盡情描繪秋熟的圖景。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許是剛沖積成不久,還沒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潤的沃土,瞅著都會口舌生津,諒也不會長時被閑置的。⑥我是個莊戶底兒,頗有些“愛土成性”,走著走著,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來,覺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樣吧?”我們的老向導、四十年的治黃專家王總工程師看出來了,接著他以充滿詩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釋,“這土確實有點特殊:黃河口雖說在山東,這里的泥沙卻不全姓魯,它們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晉,有的姓豫,大都是外來戶。你手里攥著九個省區呢,怎能不重?”⑦我始而以為他是在開玩笑,再一琢磨,或許還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學上的依據,還是哲理上的深遠含義?科學上的道理,土質的某種特殊性,還有待請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說的“攥著九個省區”這句話,確實是夠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廣闊,更有歷史的重負,大河不舍晝夜滔滔奔流,融雪納雨,諸種情味,羼和著千年萬載艱辛的汗珠。經過漫長歷史淘濾,輕浮的、劣質的分子被沖出河口,混雜于海水中;能夠落下來的便執著地癡戀于河口,不肯隨波逐流。這些分子多是精華,它們當然最凝重。⑧這土,攥在手里是無聲的,我卻覺得它儲留、凝結著我們這個民族苦難和奮起的回聲。太遙遠的且不說,七十多年前,就有黃泛區百姓流離失所啼饑號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的雄渾聲浪……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著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時竟舍不得扔棄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為一種精神的動力。這時我不僅覺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⑩但不論是何種滋味,過去的畢竟已成為過去。現在,我聞到的是風贈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馳向海口的兩棲機動勘測船。王總工程師興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內就將結束這里“有水無航,有油無廠,有口無港”的局面。“到那時,你再來看!”他的語氣是那么堅定,那么充滿信心;不需懷疑,他過去四十年間的治黃成績就是金質“信用卡”。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開手了。土,被攥成緊緊的一團,我隨手把它揉碎,輕松地撒開去,土星兒均勻地鋪在地面上,幻覺中,我的眼前仿佛展開了一幅新洲遠景圖……(略有刪改)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D )A.文章以“我”對黃河口的土的情感為行文線索,思路清晰。B.第⑥段王總工程師詩意的話語,豐富了“我”對黃河口土的認識。C.文章使用“聞”“捧”“攥”等詞語,寫出“我”愛土成性。D.文章在敘事的基礎上抒情、議論,語言樸素,充滿哲理。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來源:學科網ZXXK]緊承上文;欲揚先抑;強調印象中黃河口土質的粗糙、貧瘠;與下文寫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對比。3.結合語境,按照要求賞析。(6分)高粱擎起碩大的鑼鼓槌相互撞擊,沒有敲出多大的聲響,卻驚起一對翠藍色的珍鳥從深處騰出,在半空里飛旋兩遭,沒有樹枝可依,又飄落在旁邊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顫顫悠悠,像一雙新婚伉儷相對蕩著秋千。①賞析畫線句子。(3分)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高粱穗比作碩大的鑼鼓槌,形象地寫出高粱穗的飽滿;“擎”賦予高粱以人的動作,生動地寫出高粱的壯碩。②賞析加點詞語。(3分)“騰出”寫出珍鳥受驚嚇后急速飛離的情態;“飄落”寫出珍鳥的輕盈;給秋熟圖景增添了生機。4.第⑨段寫“我”將土“攥得好苦”,第段寫“我可以愉快地松開手了”,“我”心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3分)沉重的歷史已經過去;當下中國治黃成績顯著;新洲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5.作者為什么認為黃河口的土“好沉”?請簡要分析。(6分)[來源:學科網]來源地域廣闊,匯聚九省區沙土精華;凝結中華民族苦難和奮起的回聲,有歷史厚重感;歷經淘濾,不隨波逐流,成為精神動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8《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教學設計.doc 18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ppt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導學案(學生版).doc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導學案(教師版).doc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同步檢測(原卷版).doc 《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同步檢測(解析版).doc 部編八下_18_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馬麗華.mp3 長江源頭各拉丹東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