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概述(三)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解骨的成分和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2)理解人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親手實驗,學會鑒定骨的成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坐、立、行的姿勢及關愛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車安全。(2)能夠解決生活中的難題,使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學情分析???????由于初一的學生缺乏相應的學科基礎知識,因此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難以理解。但是學生的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和活動感興趣,樂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所以教師通過實驗,利用多媒體等形象直觀手段盡可能的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理解應用相應的知識。本課主要側重學生的實驗為主,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重點:理解骨的成分是決定骨的特性的主要因素。 教學難點:分析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實驗器具:魚肋骨(或雞腿骨)、稀鹽酸、清水、小燒杯、鑷子、酒精燈、食用醋、白紙、火柴等。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請大家欣賞一段視頻《頂碗》。能夠完成的如此完美,有哪些系統參與了呢?不同系統都有一定的功能,結構與功能是相互統一的,那么結構的特性和成分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接下來我們就以骨為例,通過實驗來探究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雜技《頂碗》視頻,讓學生嘆服能完成如此完美是因為人體的結構和功能是相互統一的。順勢引出骨的特性與成分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然進入學習狀態。(二)解讀教學目標(三)探究實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實驗、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提出問題:骨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性?教師:我們把魚骨拿起來看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發現骨有什么樣的特性?學生:有一定的硬度又有彈性教師:骨為什么既有硬度而有彈性呢?作出假設:出示資料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各種動物的骨研磨成骨粉,骨粉含有豐富的鈣質(無機物)。骨也可以熬制骨膠(有機物),骨膠的黏合力很強。學生根據資料卡推測骨的成分中可能有無機物和有機物。設計意圖:骨中有哪些成分?學生平時不太關注,所以用資料卡的形式介紹日常生活的用骨情況。讓學生有方向的推測,減低難度。3、實驗:制定計劃:教師:怎樣驗證我們的假設呢?(如何鑒定骨中成分?)出示資料卡:(1)無機物能溶于酸,不能燃燒,脆硬。(2)有機物不能溶解于酸,能燃燒,柔韌。學生小組討論后說出用骨的煅燒來證明骨中含有無機物,用骨的脫鈣來證明骨中含有有機物。教師:如何設置對照實驗?學生:不用煅燒,不用脫鈣,不作處理,只作對照教師:要完成這兩組實驗需要3份魚骨一份放在火焰上煅燒,一份放進稀鹽酸浸泡,另一份不做處理作為對照組操作項目實驗組對照組ⅠⅡⅢ實驗方法用酒精燈火焰燒魚骨用稀鹽酸浸泡魚骨不作處理現象鑒別方法用鑷子敲擊處理材料把材料輕輕的拉扯,再對折彎曲敲擊或彎曲處理材料結果結論設計意圖:對于7年學生來說,如何設計實驗比較抽象,出示資料卡,學生有章可循,動腦思考后,再小組討論,使學生知道如何進行實驗。培養了學生思考,合作的能力。實施計劃:如何進行實驗呢?我們先看演示實驗播放微課《骨的煅燒和骨的脫鈣》,教師提出注意事項: (1)安全使用酒精燈(注意熄燈的方法)!(2)2鹽酸對皮膚、眼等有傷害,不要直接接觸!教師:由于骨完全脫鈣需要的時間長,一會老師把課前脫好鈣的骨發給大家。小組實驗:觀察實驗中的現象。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糾正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驗后小組討論幾個問題:(課件出示問題)骨在煅燒時有什么現象產生?最后變成什么顏色?用鑷子輕輕敲擊后有什么現象?說明它含有什么成分? 魚骨在稀鹽酸中浸泡的過程中,你觀察到有何種現象發生?把脫鈣后的骨輕輕拉扯,對折彎曲,有什么現象?說明它含有什么成分?小組匯報:骨在煅燒時先變成了黑色,最后變成了灰白色。煅燒后的骨被敲擊后粉碎,說明它含有無機物。 教師追問:無機物有什么特性? 學生:使骨脆硬(教書板書)魚骨在稀鹽酸中變軟,同時有氣體產生。補充講解:骨中含鈣的無機物在稀鹽酸中能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變軟,可以打結。說明它含有有機物。 教書追問:無機物有什么特性?學生:使骨柔韌(教師板書)4、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學生小組分析討論后得出:骨之所以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是因為骨中含有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使骨脆硬,有機物使骨有彈性。設計意圖:觀看微課演示實驗后,學生親手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小組合作討論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四)解決生活難題:生物學知識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學的知識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的?,F在請大家解決平時生活中的難題1、平時吃魚的時候不小心會卡刺,一般人都會喝點醋,有道理嗎?怎樣通過實驗探究一下。學生:設置實驗。放在食醋中,撈出后變化不明顯。也可以看出喝醋不能解決問題。嚴重要及時去牙科或醫院取出。2、3歲小孩與80多歲老人相撞了,結果會則那樣呢?看新聞《3歲小孩把87歲老人撞骨折》為什們會是這樣呢?這是因為在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含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骨的特性也發生變化,試完成下表:骨內無機物含量骨內有機物含量特性兒童和青少年不足2/3超過1/3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成年人約2/3約1/3既堅固又有彈性老年人超過2/3不足1/3彈性小、硬度大、易骨折教師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 (1)不同發育階段骨有什么特性?(2)為什么我們青少年要注意坐、立、行的姿勢?(3)老年人為什么容易骨折?對此我們能做些什么?教師總結:骨內有機物與無機物兩種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這就是骨的特性。骨成分的含量會隨著人的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骨的特性也會發生變化,如:青少年的骨容易變形,同學們應該養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勢;老年人的骨容易骨折,我們要多關愛老人。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同時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坐、立、行的姿勢及關愛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車安全。也使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五)知識梳理:請同學回答,歸納出知識點骨的成分包括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使骨脆硬,有機物使骨柔韌。這兩種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個整體的認識(六)夯實基礎:?1、用鑷子夾住一小段魚肋骨放在酒精燈上煅燒。下列對實驗現象的描述錯誤的是( )A.有糊焦味產生 B.骨變軟 C.骨變灰白色 D.骨變硬脆2、通過骨的煅燒,可以知道骨中含有( )成分A.有機物 B.骨干 C.骨髓 D.無機物3、少年兒童的骨柔韌而且有彈性,不易骨折但容易變形,原因是骨成分的含量中( )A.有機物約為2/3 B.有機物約為1/3 C.有機物多余1/3 D.有機物少于2/3設計意圖:檢測鞏固本節知識法醫診案4、有人報案稱在某處發現一具被嚴重損壞的尸體,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想判斷死者的年齡,取一塊重9克的骨,放在酒精燈上煅燒至灰白色后,稱重為7克。由此判斷,死者是( ) A、青少年 B、成年人 C、老年人設計意圖:思考后競爭回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七)作 業:1、完成實驗報告單2、進一步實驗(1)把骨煅燒后的骨放到酸性溶液中,你推測有可能出現什么現象?(2)把脫鈣后的骨放在酒精燈上煅燒,會怎樣?設計意圖:通過進一步實驗,讓學生深刻理解本節知識,能夠舉一反三 。板書設計:第三節 人體概述骨的特性與骨的成分之間的關系:無機物:使骨脆硬骨的成分有機物:使骨柔韌骨的特性-------既有硬度又有彈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