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第一課時《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教學設計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峽初中 屈菊婷 一、教學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選自濟南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一節,本節內容主要是通過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和觀察草履蟲兩個實驗,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本節課只進行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實驗。(二)學情分析:有利:通過對第一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技能,并且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大概了解了什么是細胞。不利:雖然學生已經學習了顯微鏡的使用,但本節課需要分組實驗,動手操作,學生獨立制作裝片是第一次,所以教師要做好示范,以利于學生的準確操作,引導他們學會觀察、探究、合作、歸納、概括,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雖然學生已經知道了細胞的名稱,但并不知道細胞的結構,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使用顯微鏡觀察到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時,要讓學生及時與教科書中的插圖對照學習,得到“細胞是生物結構的基本單位”的概念。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分組實驗,說出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通過探究活動,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3、學會制作臨時裝片并使用顯微鏡觀察。 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制作并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以及進一步練習畫細胞結構圖的技能。通過比較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不同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總結歸納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的應用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老師的帶領下,培養學生樂于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的精神;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認同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動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和觀察。教學難點:識別動植物細胞的主要不同點;繪制動植物細胞結構簡圖。四、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洋蔥、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簽、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PPT課件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圖片引入,認識細胞 教師活動: 1、展示羅伯特胡克觀察到的軟木塞細胞圖片。 2、提出問題:你們想看到細胞嗎?激發學生興趣,引出本節課學習目標。 3、板書課題。 學生活動: 1、欣賞圖片。 2、對如何看到細胞進行猜想和大膽假設。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細胞的發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猜想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活動二】合作探究,層層深入:小組分工實驗,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完成生物繪圖,建立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學會生物繪圖的方法。教師活動: 1、安排學生閱讀教材,歸納制作兩種臨時裝片的步驟。 2、進行演示實驗,指導學生按照提綱有序進行實驗,巡視各組的實驗情況,發現問題后及時進行指導。 3、組織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對重難點和有疑問的問題進行精講,突破重難點。 4、組織學生展示繪圖結果。 學生活動: 1、認真閱讀教材,分別用一個字歸納實驗步驟,填寫學案。 2、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各小組分工合作進行實驗,分組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和人體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3、選取視野中自己最滿意的一個細胞,按照生物繪圖的要求在學案上把它真實地繪制出來。師生總結: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步驟:擦→滴→取→展→蓋→染;制作動物細胞臨時裝片步驟:擦→滴→取→涂→蓋→染。 設計意圖:通過學案導學,指導學生有順序地進行實驗,避免臨時裝片效果不佳;通過展示生物繪圖結果,建立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學會生物繪圖的方法。 【活動三】對比結構,拓展思維 教師活動: 1、教師設疑:通過我們的繪圖,你們發現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結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對比圖1.2-4,完成學案。 學生活動: 1、結合圖1.2-4,填寫學案。 2、展示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讀圖,比較結構的異同,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素質。【活動四】盤點收獲,理清脈絡;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形成連貫的知識脈絡。 學生活動: 理清思路,梳理知識。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知識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建構概念。 六、教學反思 為轉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給學生想象的空間,然后讓學生充分實驗,并利用多媒體技術如現場直播、愛科學顯微鏡,拍照上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展示交流過程中,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基礎知識得到落實,實驗技能得意提高,民主氛圍得以形成,合作意識得到提高,學生思維得到展開,生物觀點得到強化。 附:板書設計觀察動植物細胞的結構植物: 清水 展 擦→滴 取 蓋 染 生理鹽水 涂動物: 共同結構植 細胞膜 動物 細胞質 物細 細胞核 細胞 胞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