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學的研究工具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說出顯微鏡的基本結構與作用;(2)認識幾種常用的探究器具,并了解其用途。2.能力目標: 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通過小組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 并對學生進行愛護實驗器具的教育,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識別顯微鏡的結構與作用,嘗試使用顯微鏡。教學難點:1.規范使用顯微鏡, 并觀察物像。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能夠獨立操作使用顯微鏡,是每位學生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生物操作技能,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的方式進行。在認識顯微鏡的結構這部分采用觀察法,然后讓學生相互交流強化記憶,在這個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認識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并通過多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理解。顯微鏡的使用這部分主要采用先讓學生對照課本15-16頁文字與圖片自主學習,對學生操作上存在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最后采用歸納法對每個環節的重點進行總結。這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顯微投影儀,顯微鏡,寫有 “b”字的玻片,印有“b”的透明紙,印有“b”的不透明紙,載玻片,蓋玻片,刀片,葉片,鑷子,放大鏡,,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燒杯,試管,滴管,試劑瓶,培養皿,干凈的紗布,擦鏡紙。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及時間安排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鐘)教師播放課件《顯微鏡的發展史》故事。師:在16世紀以前沒有人能觀察到那么微觀的世界,細菌、病毒更是看不見摸不著,直到有一天一項發明改變了這一切。(多媒體展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如何使用這神奇的光學顯微鏡。學生觀看顯微投影以及多媒體課件 使學生初步認識顯微鏡的作用;激發學生探究生命奧秘的熱情;引導探究層層推進(37分鐘)30分鐘 師:要想使用某種工具必須要了解這種工具的結構,下面首先了解一下顯微鏡的結構(一)顯微鏡的構造與功能要求學生對照課本圖1.1-10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與作用完成學案問題后,教師檢查自學效果,通過多媒體進行鞏固(多媒體課件展示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找學生代表到講臺通過實物顯微鏡給大家指出老師課件中所指名稱。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出顯微鏡的結構。3分鐘 教師讓學生拿出顯微鏡直接觀察師:同學們能否非常順利正常的觀察到現象呢?所以在使用之前我們要對顯微鏡的原理和使用步驟熟悉一下以便我們能規范、正確使用顯微鏡。一:取鏡與安放www.renjiaoshe.com師:播放多媒體顯微鏡的原理后要求學生閱讀課本16頁自學顯微鏡的拿取與安放并完成導學案(探究問題二)。1分鐘播放多媒體組織學生討論如果拿法不妥會有何危害?,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與補充。教師讓學生把鏡箱中的鏡盒取出,打開觀察其中的目鏡與物鏡并對其進行區分。區別目鏡和物鏡,學會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的計算方法。練習: 要求學生做課本18頁鞏固提高第2題。 10x 12.5x 4x 16x 40x 5x(1)如果想使物像放大50倍,應該選擇哪組鏡頭?讓學生直接回答。(2)那一組物鏡和目鏡搭配使用可使視野最亮?教師講解:低倍物鏡視野范圍大,通過的光線多;高倍物鏡視野范圍小,通過的光線少。二:對光(讓學生對照課本15頁倒數第二自然段文字與圖片1.1-11完成導學案二對光)教師播放多媒體展示對光過程在操作完之后對同學容易存在的問題讓全班同學一起討論解決:(1)在使用顯微鏡時,沒有出現明亮的視野,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2)觀察到明亮視野后,一位同學興奮的將顯微鏡推給另一位同學卻觀察不到,為什么? 師生共同總結對光要領:(1)升 調粗焦鏡筒升(2)低 低倍物鏡對光孔 (3)大 較大光圈對光孔(4)反 反光鏡轉動把明找左眼右眼一起睜,視野明亮鏡莫動。教師強調注意事項:轉動轉換器的時候不能用手扳物鏡,而是應該用手指握住轉換器的邊緣進行轉動。2.安放裝片(讓學生對照課本16頁第一、二自然段文字與圖片1.1-12自己動手操作) 教師強調:將寫在玻片上的字母“b”對準通光孔的中心。3.觀察(1)讓學生結合課本圖1.1-13閱讀課本16頁三、四、五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①使用顯微鏡觀察時,鏡筒先如何變化,眼睛要注視哪里?為什么?②鏡筒之后如何變化,眼睛注視哪里?③當發現物像時,轉動什么可以使物像更清晰?(2)教師邊示范邊講解,之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寫有 “b”字的玻片。(3)教師檢查學生的觀察結果,向學生提出問題:玻片上的“b”在視野中是什么?師生共同總結: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是實物的倒像。(4)要求學生將玻片向左移動,之后向學生提出問題:視野中的字母向哪移動?為什么? (5)教師讓學生把玻片取下,分別換上印有“上”的透明紙,印有“上”的不透明紙以小組為單位練習顯微鏡的使用。師:大家發現什么問題?教師總結: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所以在觀察葉片的細胞時,必須要做切片,切取薄薄的一片做成臨時切片來觀察,下節課我們再具體學習。第(二)課時實際使用顯微鏡過渡:掌握了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與功能,我們接下來學習如何使用它拓展1:師:在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時,由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時,視野內亮度如何變化?觀察到的細胞體積如何變化?細胞數目如何變化?(要求學生小組討論積極思考)拓展2: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思考該題中目鏡的放大倍數與它的長度是什么關系?物鏡的放大倍數與它的長度又是什么關系?(2)識別反光鏡的凹面和平面講解凹面比平面反射光線能力強。(多媒體出示光線進入眼睛的動畫)師:光線由光源進入人的眼睛經過了顯微鏡的那些結構?請按順序說出。(3)識別粗細焦螺旋。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強調緩緩轉動。(4)不同光圈的使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討論。拓展:用顯微鏡觀察時,如果光線太弱,應選用( )A大光圈、凹面鏡 B小光圈、凹面鏡C大光圈、平面鏡 D小光圈、平面鏡。4.整理和存放教師要對學生做示范:先將鏡筒上升取下裝片,然后轉動轉換器將兩上物鏡置于兩則,再將鏡筒下降,目鏡、物鏡放入鏡頭里的規定位置,反光鏡鏡面要直立。之后教師對每組進行檢查,合格后要求學生把顯微鏡放回箱中。學生自學課本學生代表上臺演示,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并對其存在的問題給予指正。學生把顯微鏡從箱中取出不了解使用步驟直接觀察。 學生看書對照實物觀察,之后相互提問。學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學仔細聽并查找有無錯誤。學生得出:(眼睛觀察的是目鏡,上邊無螺紋;對準所觀察物體的是物鏡,上邊有螺紋。)第1題學生很容易得出物鏡10x目鏡5x和 物鏡4x目鏡12.5x這兩組。第2題在教師講解下學生會得出答案:物鏡4x目鏡5x這組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環境光線太暗,選擇了過小光圈或平面鏡或反光鏡沒有朝向光源都會找不到明亮視野,找到之后不能再動顯微鏡,否則反光鏡又會對不準光源,也不能幾位同學圍著顯微鏡,擋住光線。學生觀察討論學生對照課本動手操作學生動手操作學生閱讀思考然后回答問題。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學生匯報觀察結果:玻片上是“b”但在視野中觀察是“q”生:玻片向右移動。因為顯微鏡視野中成的是倒像,所以方向相反。學生分組練習使用顯微鏡。生:透明的紙能看到物象,不透明的看不到了。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低倍鏡下視野亮,觀察的細胞數量多但小;高倍鏡下視野暗,觀察的細胞數量少但大。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學生觀察動畫一步步說出光線通過的結構:反光鏡-光圈-通光孔-物鏡-鏡筒-目鏡-眼睛學生按教師要求整理顯微鏡,并將其放入箱中。使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與實際動手能力。挫折教育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收緊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區分不同事物的能力。講練結合,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通過拓展發現題中題,進一步充實學生的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討論去發現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實踐體會粗細焦螺旋的功能。講練結合,并將所學反光鏡與光圈知識進行整和,考察學生系統的思維力。鍛煉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通過問題的設計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對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東西放手讓學生去做,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行。帶著問題去學習,能讓學生更快更好的抓住重點,提高學習效率。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得到答案,有一定的成就感,體會到實驗探究的樂趣。通過練習強化所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到實驗,必須教育其養成規范實驗的習慣,為以后更好的學習做鋪墊。整理和存放是必不可少的。4分鐘(三)其他常用研究工具過渡:除了顯微鏡外,你們還知道哪些工具在探究中同樣具有一定作用呢? 教師展示其它使用工具,要求學生將自己認識的指出,并上臺該大家介紹。教師根據學生的表述能判斷出學生已學會了什么,哪些不會使用,因此教師可以演示并組織學生訓練。教師對學生存在的錯誤進行指正,并講解一些注意事項:1.滴管要豎直,不要接觸試管壁。2.不要用手接觸加熱器具,酒精燈用完要及時蓋上燈帽將火熄滅,并再次拿起進行檢查。學生代表介紹,其他同學補充。小學已使用過一些工具,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上臺介紹一部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達標檢測(3分鐘)課堂達標檢測題:A類:導學案智能提升B類:導學案課堂達標C 類:教材18頁第1題。(簡答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學以致用。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答題速度和規范性,將學習延伸到課下。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完成目標。課堂小結(3分鐘)做實驗小結,啟發學生自我評價(多媒體課件展示顯微鏡操作歌訣)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筒,細觀賞;九調細準,清晰見;十退整理,鏡入箱。 教師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說說自己的收獲。學生自主回顧本節所學所得由學生自我總結所學,強化知識的識記。實驗整理要求學生整理實驗臺,把儀器放回原位,清潔實驗桌凳。檢查顯微鏡是否放好。最后安排小組長做好整個實驗室的安全檢查。學生進行整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