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與生活》知識梳理(一)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現象⑴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無時不在,無處不在。⑵文化現象具有區域性:不同區域,各具特色。2.文化概念⑴含義: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⑵范圍: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⑶廣義: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⑷狹義: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3.文化特點⑴從文化的產生看(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⑵從個人文化素養的形成看(文化與人的關系):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⑶從文化的載體看(文化與物質的關系):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或物質載體體現出來的。3.文化形式⑴靜態: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⑵動態: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二、文化的社會作用1.從本質上看: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通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轉化為物質力量。⑴微觀上: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影響著人的言行,影響著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⑵宏觀上: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紐帶、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內容,一個民族,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從性質上看:不同文化的作用不同。⑴進步的、崇高的、健康的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振奮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會促進社會的發展。⑵落后的、庸俗的、腐朽的文化: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三、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1.相互影響:⑴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⑵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②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2.相互交融:⑴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①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②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③文化產業、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⑵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①國內——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②國際——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四、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系1.地位作用: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2.國際形勢: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上面臨嚴峻挑戰,而且在文化上也面臨嚴峻挑戰。3.應對措施: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與生活》知識梳理(二)第二課??文化對人的影響一、文化對人的影響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⑴特定的文化環境。⑵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⑴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⑵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3.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⑴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過程)⑵深遠持久的影響。①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持久的。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結果)二、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對人的影響1.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⑴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⑵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豐富了我國人民的精神世界。2.增強人的精神力量⑴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了我國人民的精神精神力量。3.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⑴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⑵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⑶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日益突出。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與生活》知識梳理(三)第三課??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樣性1.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⑴民族節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⑵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2.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含義: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3.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⑴文化是民族的(個性):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的差異,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⑵文化是世界的(共性):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⑶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4.尊重文化多樣性:⑴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互相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⑵意義: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紐帶。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⑶原則: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國人民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樣性,世界才能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二、文化在交流中傳播1.文化傳播的含義: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文化傳播是雙向的。2.文化傳播途徑:⑴貿易活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⑵人口遷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之一。⑶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牛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⑷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3.現代文化傳播的手段:大眾傳媒⑴傳播媒介:簡稱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⑵大眾傳媒出現的標志:印刷媒體的推廣。⑶大眾傳媒的形式: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⑷大眾傳媒的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4.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⑴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利己)⑵促進外域文化的傳播。(利人)⑶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互利)5.推動文化交流的舉措:⑴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引進來)。⑵又要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走出去)。2020年高考政治《文化與生活》知識梳理(四)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一、傳統文化的繼承1.傳統文化的內涵: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2.傳統文化的繼承形式:⑴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⑵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筑是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⑶傳統文藝的繼承。中國傳統文藝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⑷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3.傳統文化的特點:⑴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⑵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⑶歷史繼承性。傳統文化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繼承性。4.傳統文化的影響(雙重作用):⑴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⑵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5.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⑴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⑵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⑶對待傳統文化,要反對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拒絕接受新文化的守舊主義。二、文化在繼承中發展1.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⑴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⑵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這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⑶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這就是文化傳承。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我們就能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2.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⑴社會制度的更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⑵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的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如當代信息技術)。⑶思想運動的興起。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文化在運動中相互激蕩,催生社會變革,也促進文化的發展。⑷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①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選擇、傳遞)。②教育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創造)。③隨著教育方式的變革,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影響越來越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