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學科生物學段初中年級課題名稱第十二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第一節生命的起源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教材書名: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編)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課程說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方面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多媒體技術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實效性、控制性等特點。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使抽象內容形象化;節省時間,加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增進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及時反饋;還可用來創設情境,引導進行探索和發現,使學生從具體形象的事物或事例中得到抽象原理。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策略:1.師講生聽: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圖文、文稿、提綱、播放視頻等,輔助教師講解。2.師演生學:老師利用多媒體操作演示實物、展示事物變化的動態過程,動靜結合,使學生通過觀察建立直接經驗。有助于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和展開師生交流互動。3.師問生答:在媒體演示中引發思考。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問,學生從媒體演示中引發思考,回答問題,突破重、難點。也利于當堂檢測、反饋學生思考過程,展開師生交流。4.師引生思:引導觀察觸動思維。結合多媒體演示的相關情境,教師提問,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探索,通過反復探索思考,獲得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適合高年級學生。5.師導生學:發現學生典型案例,利用技術展示學習成果,學生從參與活動中獲得豐富的過程性體驗,在相互欣賞、幫助中獲得進步(如可讓學生課前先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和整理相關的學習資料,展開自主學習,上課時進行展示交流,以使學生為新課內容的學習積累一定的基礎知識,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要圍繞教學目標、重難點,根據不同媒體特點和優勢,科學適度、靈活運用;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學,導致過度使用、單向灌輸;要考慮教學目標、內容、過程、方式、對象,以學生為中心,與傳統方式結合,充分發揮各種長處。此外,現代信息技術還能改變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自主性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力圖體現上述原則和策略,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相關優勢和功能,以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見下文)。信息技術環境軟硬件要求及搭建環境情況多媒體設備(計算機、投影機、投影幕布、DVD播放機、話筒及音響等)、office軟件(可播放word,ppt,視頻等)、計算機、互聯網、本節課PPT、“斯帕蘭扎尼實驗”動畫課件、“巴斯德鵝頸瓶實驗”動畫課件、“原始地球條件”視頻、“生命起源”視頻等。教學背景分析【內容分析】本節內容在課標中位于第八個主題“生物多樣性”的主題,課標中的要求是“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本節課“以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是怎么來的”為主線,使學生了解關于生命起源的幾種觀點,并能對其做出正確評價。課本中主要概念和事實梳理如下:一、“神創論”沒有事實依據。二、巴斯德實驗推翻了“自然發生說”。(一)(意)弗朗西斯 雷迪的實驗(1668年)。(二)(意)斯帕蘭扎尼實驗(1765年)。(三)(法)巴斯德曲頸瓶實驗(1862年)三、科學家普遍認同“化學進化說”(一)化學進化說(新自生論):地球上原始的生命可能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由非生命物質經漫長而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逐漸形成。(二)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課分為四個階段。1.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原始大氣中發生):(美)米勒實驗(1953)。2.有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大分子(原始海洋中):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牛結晶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3.有機大分子組成多分子體系(原始海洋中):(蘇)奧巴林“團聚體學說”及相關實驗;(美)福克思“微球體學說”及相關實驗。4.多分子體系演變成原始生命(原始海洋中):還無法證實。課本的總體思路是想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按科學家探索生命起源的歷程分析、評價相關實驗研究案例等,逐步認識到神(特)創論、自生論(自然發生說)為什么是不科學的;為什么化學進化說目前為多數科學家所認同,并大致了解化學進化說的主要觀點和大體過程。人類對于“生命起源”問題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歷程,提出過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學說,開展過大量的科學實驗,是一個不斷推測、不斷質疑、不斷證實和證偽的“不斷探究”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精神的好素材。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這些觀點和學說、實驗案例展開分析、研討、評價、探究,有利于學生有效構建和理解相關概念,較好地滲透下述【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現了新課標基本理念,突出生物學科重視科學探究能力和精神培養等學科特點。【學情分析】本校地處城鄉結合部,所教學生絕大多數為普通來京務工人員子女,學習基礎和能力普遍較差。關于“生命起源”問題,學生普遍感興趣,也聽說過一些相關的說法,但大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錯不知錯在哪兒,合理不知依據是什么;對于本節課所涉及到的一些基礎知識和研究方法,如細菌等微生物生殖的方式與條件、氨基酸構成蛋白質、核苷酸構成核酸、對照實驗、實驗結果分析等,學生已有一定了解,但本節內容比較抽象,有一定的復雜性,尤其是“化學進化過程”中還會涉及到一些化學知識(如相關物質間的關系和轉化等),對尚未學過化學的初二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初二學生已學習過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有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但實際應用科學方法的能力還不高,一些實驗設計、分析和評價會有一定困難;科學想象能力也還有限;相關的科學態度、情感、精神和價值觀還有待進一步強化與加深,以上學情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探究過程還需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學設想】基于以上分析,落實“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充分利用有關“生命起源”問題研究的科學史材料(學說、實驗案例等),啟發和引導學生沿著人類對這一問題進行“不斷探索”的歷程,圍繞相關的一些觀點、學說、發現和實驗案例展開分析、評價、研討活動,從而使學生有效構建和理解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同時,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加深對科學和科學研究本質和意義的認識,強化相關的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在上述過程中,科學史實驗案例的分析與研討是主要的教學活動。本節教材中只簡介了巴斯德曲頸瓶實驗和米勒實驗兩個案例,為更好地體現上述教學思路,對這兩個案例加以拓展、改編,對具體研究過程做較詳細的描述,并增加一些科學探究性的分析討論題。另外,還應選編補充一些課本上所沒有的案例和分析討論題,如:弗朗西斯 雷迪的實驗、斯帕蘭扎尼實驗、奧巴林“團聚體學說”及相關實驗、福克思“微球體學說”及相關實驗等,并根據它們間的聯系加以合理組織。另外,對于科學史上的某些觀點、學說,嘗試先讓學生評價其科學性、合理性,有的還可先讓學生設計實驗證實或證偽,然后再介紹科學史上的相關研究案例,展開分析和研討,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方面,力圖落實上述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幾個方面的具體策略(師講生聽、師演生學、師問生答、師引生思、師導生學等),以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和功能,包括加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使抽象內容形象化;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思考;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課前先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和整理相關的學習資料,展開自主學習,上課時進行展示交流,課后利用互聯網展開拓展性自主學習;運用PPT對學生進行檢測與及時反饋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進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和及時反饋,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和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評價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科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強化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實事求是、不斷質疑、不斷探究等科學態度、情感、精神和價值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能說出神創論、自然發生說和化學進化說等生命起源學說的主要觀點。2.能說出、分析和簡單評價科學家通過實驗否認自然發生說的過程。3.能描述化學進化說的大體過程。4.能認識到神創論、自然發生說等為什么是不科學的;為什么化學進化說目前為多數科學家所認同。二、能力目標通過了解和分析、評價、論證科學史上的有關生命起源的相關觀點和研究案例,學習科學家根據科學事實和利用科學實驗、證據、邏輯進行合理科學推測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依據事實或實驗證據做出合理推測、設計實驗、結果分析等)、評價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上述過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科學與科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不斷探究、質疑、實證、科學推測要有確鑿的證據,要有嚴密的邏輯,還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科學認識的深入能使社會更加文明進步等)、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學探究精神。強化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實事求是、不斷質疑、不斷探究等科學態度、情感、精神和價值觀。教學重點: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說的主要觀點和大體過程;米勒模擬實驗和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的分析。教學難點:相關實驗的分析、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說的主要觀點和大體過程的理解(無機小分子物質怎么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等)。教學過程教學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置意圖技術應用時間安排【課前學習】讓學生課下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和整理有關“生命起源”的各種說法,并加以評價(可將各組的學習成果股和看法制成PPT)。分小組課下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和整理有關“生命起源”的各種說法,并加以評價。運用上述“師導生學”策略,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展開自主學習,為學習本節課的內容積累一定的基礎知識,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計算機、互聯網課下(提前1周布置)【引入】教師敘述并提問:科學研究表明,現在地球上各種生命是由原始生命進化而來,那么,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怎么起源的?原始生命又是怎么演變成現在地球上的各種生命的?這就是本章我們所要學習探討的內容(PPT2)。教師敘述:自古人們就對生命起源的問題就很感興趣,人類對這一問題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提出了各種說法,許多科學家做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對各種說法進行證實或證偽,最終,提出了目前看來較合理的推測“化學進化說”。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回顧和分析科學史上的有關生命起源的一些觀點和研究案例。學生思考與回答。使學生明確本章和本節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PPT1分鐘【學生匯報交流】教師提問: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怎么起源的?關于這個問題,過去的人有哪些說法?你覺得合理嗎?為什么?學生分組匯報。讓學生利用多媒體匯報交流自主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多媒體、PPT4分鐘【新課】[環節一]神(特)創論教師講解:神(特)創論 ——上帝創造萬物、女媧造人等(演示PPT5、PPT6,解釋)。分析研討題:你相信這些說法嗎?為何?教師總結:不科學,因為無法證實——科學講究實證,要有證據。觀看、聽講學生思考、匯報、互評用PPT圖片輔助教師講解,使學生了解神創論的主要觀點與不合理之處;培養學生分析、評價能力;滲透科學實證思想。神(特)創論 (上帝創造萬物、女媧造人等的相關PPT圖片(PPT5、PPT6)。1分鐘[環節二]自然發生說(自生論)教師講解:自然發生說(自生論)——生命由非(無)生命物質自然而然產生,如“泥土化魚、腐肉生蛆、朽木化蟬、腐草化螢”等(演示PPT9,解釋)。分析研討題:上述說法合理嗎?為什么?如不合理,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其中的某個說法(如“腐肉生蛆”)不合理(證偽)。(可讓學生用投影設備展示自己畫的圖并說明和解釋是怎么設計的?為何這樣設計?預期結果和相關結論是什么?等)。(教師生成性提問、指導)。(教師呈現介紹研究案例1)(意)弗朗西斯 雷迪的實驗(1668年)(演示PPT11、PPT12、PPT13動畫課件、說明)。分析研討題:雷迪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教師總結:否認“腐肉生蛆”等,“自然發生說”不成立(滲透證偽方法:能舉出一個反例即可)。教師敘述:蒼蠅由卵生成,而非腐肉生成;但微生物(如肉湯中的細菌等)由什么生成呢?許多人認為還是由非生命物質自然生成。分析研討題:您認為上述說法合理嗎?如不合理,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此說法不合理(證偽)。(教師生成性提問、指導)。(教師呈現介紹研究案例2)(意)斯帕蘭扎尼實驗(1765年)(演示PPT17和動畫課件“斯帕蘭扎尼實驗”,說明)。分析研討題: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教師總結:微生物也不能由無生命物質自然生成。教師提問:大家都同意么?有何不同意見?教師講解:有人認為煮沸肉湯殺死了空氣中“生命力”,所以不能生成微生物,也就是說在空氣中,肉湯接觸到“生命力”,微生物就能由無生命物質自然生成。分析研討題:上述說法合理嗎?你認為肉湯中微生物怎么來的?請你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上述說法不合理(證偽),而你的說法合理(提示:實驗時使肉湯中能接觸到空氣中所謂的“生命力”而又不生成微生物)。(教師生成性提問、指導)。(呈現介紹研究案例3)(法)巴斯德“鵝頸瓶實驗”(1860年)(演示PPT21、PPT22和動畫課件“巴斯德鵝頸瓶實驗”、說明)。分析研討題:1.為什么要加熱肉湯?2.為什么在鵝頸瓶口處有彎曲細長的玻璃管時,鵝頸瓶內的肉湯沒有變質?3.為什么打斷鵝頸瓶的瓶頸后,瓶內的肉湯變質了?4.巴斯德曲頸瓶實驗的結果說明了什么?教師總結:微生物的確不能由非生命物質自然發生,從而徹底推翻了“自然發生說”。觀看、聽講學生思考、設計、研討、匯報觀看、聽講學生思考、回答。學生設計、研討、匯報、互評等。觀看、聽講學生思考、回答。學生思考、回答學生設計、小組研討、匯報、互評等。觀看、聽講學生小組研討、匯報、互評。運用上述“師講生聽(用PPT圖片、動畫等輔助教師講解)”、“師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圖片、動畫等演示相關學說和科學史實驗案例的過程和結果后,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和研討相關問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發生說”的主要觀點與不合理之處;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設計實驗證實或證偽、預期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能力,鞏固和應用相關科學方法;滲透和強化科學實證思想以及科學研究學需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不斷探究”的理念。“泥土化魚、腐肉生蛆、朽木化蟬、腐草化螢”等的相關PPT圖片(PPT9)。弗朗西斯 雷迪的實驗的動畫課件(PPT11、PPT12、PPT13)斯帕蘭扎尼實驗PPT圖片與課件(PPT17和“斯帕蘭扎尼實驗”動畫課件)巴斯德“鵝頸瓶實驗”PPT和動畫課件(PPT21、PPT22和“巴斯德鵝頸瓶實驗”動畫課件)3分鐘2分鐘2分鐘6分鐘[環節三]“天外胚種說”教師敘述:“自生論”不成立,有人又提出“天外胚種說”。教師講解:天外胚種說(19-20世紀初)——(希臘)阿侖尼亞斯《宇宙的形成》(1907):宇宙一直有生命的胚種,它們以孢子的形式,不斷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來,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這樣來的,還有一種說法,生命的胚種是隨著大的隕石落到地面上的(PPT)。分析研討題:上述說法合理嗎?為何?教師總結:不合理。因現已證明,所有生命在太空中紫外線、X射線等的作用下會很快死亡。教師提問: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認為,要做出合理的科學推測,最重要的是要有什么?教師講解:是要有確鑿、大量、充分的證據。而且要有科學研究主要就是通過實驗、調查等不斷尋找證據來證明假設。而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社會上流傳的,來自他人和網絡等媒體的各種說法、觀點也應好好分析它們有無確鑿的、大量的、充分的證據,明辨是非和真假(如那些用個案大肆宣傳的特效藥、祖傳秘方、營養補品的廣告;前些年媒體大肆炒作的人體特異功能等。聽講學生思考、回答。學生研討、匯報。聽講PPT輔助教師講解,使學生了解“天外胚種說”的主要觀點與不合理之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和強化科學實證思想。強化學生對科學推測需要充分證據和合乎邏輯的推理的觀念。PPT252分鐘[環節四]化學進化說(新自生論)教師講解:以上假說都已被證偽,那么,目前,多數科學家認同什么假說?化學進化說(新自生論)——地球上原始的生命可能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由非生命物質經漫長而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逐漸形成的,最早可能是35億~38億前起源于原始海洋誕生,因為已發現距今35億年前古細菌生物化石,且目前已有一些實驗證據能初步證明其中的一些過程完全可能發生。(解釋:廣義進化包括生命起源化學進化階段和以后的生物進化兩個階段)。教師提問:新自生論與老自生論的比較,有何區別?(課件演示、說明)原始地球狀態、條件(PPT30、PPT31、PPT32、PPT33;視頻“原始地球條件”)。教師敘述:下面我們來了解和分析一下其中的幾個實驗。(呈現介紹研究案例4)(美)米勒實驗(1953):模擬原始大氣條件等合成20種有機物,含11種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PPT36、PPT37、PPT38、PPT39,解釋說明)。分析研討題:米勒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教師補充和總結:其它的一些模擬實驗已能合成某些其它的氨基酸和某些核糖、脫氧核糖、脂肪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另外,1969年9月28日,科學家發現,墜落在澳大利亞麥啟遜鎮的一顆炭質隕石中含有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等18種氨基酸,其中6種是構成生物的蛋白質分子所必須的;科學研究表明,一些有機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際塵埃的表面產生,這些有機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隕石帶到地球上(演示澳大利亞隕石照片PPT44)。以上事實說明: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在原始大氣中,某些無機小分子可合成某些有機小分子。教師提問:氨基酸等是構成蛋白質等的基本物質,核苷酸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但還非生命,那么,這些有機小分子物質是如何結合在一起,構成原始生命的(想想病毒、細胞的結構和各部分的物質組成)?科學家設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可分成四個階段:1.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原始大氣中發生)。2.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生物)大分子物質(原始海洋)。3.有機大分子組成多分子體系(原始海洋)。4.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原始海洋中)。(PPT47、PPT48、PPT49、PPT50)米勒等的實驗初步證明其中第一階段可能發生(但有些氨基酸、核苷酸等還合成不出),其他階段有何實驗室證據嗎?(呈現介紹研究案例5)1965年9月,中國科學家王應睞、鄒承魯等人工合成牛結晶胰島素,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質,對糖尿病的治療、生命起源和進化的研究有重大意義。1981年11月中國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這都是中國人對生命起源等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PPT53、PPT54、PPT55)。分析研討題:上述結果說明了什么?教師總結:原始海洋中,某些有機小分子可能能生成某些有機高分子。(注:科學研究往往需要許多人的交流、合作,共同努力,需要團隊)。(呈現介紹研究案例6)(蘇)奧巴林“團聚體學說”及相關實驗;(美)福克思“微球體學說”及相關實驗(解釋)(PPT59、PPT60、PPT61)。分析研討題:上述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教師總結:原始海洋下,某些有機高分子可能能生成某些多分子體系。教師講解:目前還無法實驗證明由多分子體系形成原始生命,即使上述前幾個階段的實驗證據也不充分。總之,關于“生命的起源”目前還無定論,有待科學家繼續探索,可能包括你們中的某些未來科學家。(播放“生命起源”的相關視頻復習“化學進化說”)。(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上述“環節四”的教學也可運用上述“師問生答”策略,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提問,然后讓學生觀看視頻“生命起源”,接著讓學生根據視頻播放的內容回答相關問題)。聽講學生思考、回答。觀看、聽講觀看、聽講學生思考、回答。聽講、觀看學生思考、回答觀看、聽講觀看、聽講學生思考、回答學生觀察、聽講思考、回答聽講觀看使學生了解“化學進化說”的核心觀點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用PPT圖片、視頻輔助教師講解,使學生更好了解原始地球狀態、條件。運用上述“師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圖片、動畫等演示米勒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后,讓學生分析和研討相關問題,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米勒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并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運用相關PPT圖片輔助教師講解,使學生更容易地了解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主要階段,培養學生的科學想象能力。運用上述“師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圖片演示相關實驗和結果后,讓學生分析和研討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同時滲透愛國主義精神與合作交流意識的教育。運用上述“師引生思”策略,在用PPT圖片演示“團聚體學說”和微球體學說”相關實驗和結果后,讓學生分析和研討相關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能力。播放“生命起源”的相關視頻使學生復習鞏固和更好地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PPT30、PPT31、PPT32、PPT33;視頻“原始地球條件”米勒實驗”PPT課件(PPT36、PPT37、PPT38、PPT39)澳大利亞隕石照片PPT44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可分成四個階段PPT(PPT47、PPT48、PPT49、PPT50)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牛結晶胰島素PPT圖片(PPT53、PPT5、PPT55)奧巴林“團聚學說”和福克思“微球體學說”及相關PPT實驗圖片(PPT59、PPT60、PPT61)“生命起源”視頻2分鐘2分鐘2分鐘3分鐘2分鐘2分鐘5分鐘【小結】教師提問:通過本節課學習,大家在知識、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何收獲?教師總結(PPT68-7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神創論”、“自然發生說”和“化學進化說”等有關生命起源的主要觀點和“化學進化說”的大體過程;認識到“神創論”、“自然發生說”為什么是不科學的;為什么“化學進化說”目前為多數科學家所認同。同時,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科學推測需要證據,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究”的漫長的發展過程,從事科學研究首先要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相信科學,還需在認真學習和分析前人和別人的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勇于探究,不懈努力,以嚴謹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按科學研究的步驟,用科學的方法,經不斷質疑、觀察、實驗、想象、提出假設、總結、推測、分析、評判、證實和證偽,不斷追求,逐步接近真理。而對待我們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也應如此。同時,通過本節課相關案例的分析,我們還能認識到:科學認識的深入能使人類逐步消除迷信、崇尚科學,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認識自然和社會,使社會更加文明進步(如舊中國的落后挨打主要原因就是封建統治者不重視科學、長期實行愚民政策;而西方近代經濟與社會的迅速發展也正是因為文藝復興后擺脫了中世紀宗教神權的統治,極大地調動起廣大民眾的創造性,從而使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重視和發展科學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向繁榮富、實現中國夢的關鍵!那么,原始生命出現后又是怎么進化成后來地球上各種各樣的生物的?這就是下幾節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學生研討、匯報、互補學生思考、聽講。用PPT輔助教師講解,使學生復習鞏固本節課所學的主要知識,加深他們對科學與科學研究本質和意義的認識以及對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認識;強化他們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實事求是、不斷質疑、不斷探究等科學態度、情感、精神和價值觀。PPT68、PPT69、PPT70、PPT713分鐘【檢測與反饋】教師演示與反饋【檢測與反饋】題(PPT72、PPT73)(“課檢測與反饋”題目見下文“學習效果評價”)學生思考、回答。運用上述“師問生答”策略,用PPT對學生進行檢測與及時反饋,使學生復習鞏固相關知識,并查漏補缺。檢測與反饋題(PPT72、PPT73)3分鐘【拓展性學習】教師講解:關于生命起源的其它學說還有很多,如:“宇生說”、“海底熱泉學說”等,有興趣的同學可在課下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和整理相關資料,并在教師板報上加以展示。學生課下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整理和展示相關資料。適應學生個體差異,運用上述“師導生學”策略,讓學生利用互聯網展開拓展性自主學習,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計算機、互聯網課下學習效果評價評價方式:一、課堂小結階段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在知識、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何收獲,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二、課堂檢測與反饋1.關于生命起源,歸納起來大致有()、()、()等幾種觀點。2.多數科學家認為生命起源是一個()過程。3.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說的主要觀點是()。4.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物生成多種(),這些()在原始海洋中經過長期的、復雜的演變,形成了()。5.形成原始生命的場所可能在()。6.巴斯德曲頸瓶實驗證明了()。7.在研究生命起源的歷程中,米勒實驗能證明();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牛結晶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能證明();1959年,我國科學家采用火花放電方法,在模擬原始大氣中增加了硫化氫,結果得到氨基酸,這能證明()。三、在講授新課過程中,通過分析學生回答各種問題情況、師生反饋、觀察學生面部表情等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過程性評價。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未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以往使用信息技術時,還只是停留在上述“師講生聽”和“師演生學”的水平,即把多媒體技術作為直觀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用圖片、動畫、視頻等使抽象知識直觀化、動態化,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抽象知識;而本教學設計在這一基礎上,還試圖發揮多媒體技術在學科教學中更多的優勢和功能,落實上述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師問生答”、“師引生思”、“師導生學”等具體策略,包括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課前先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和整理相關的學習資料,展開自主學習,上課時進行展示交流,課后利用互聯網展開拓展性自主學習;運用PPT對學生進行檢測與及時反饋等,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進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和及時反饋,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和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評價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科學與科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強化了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實事求是、不斷質疑、不斷探究等科學態度、情感、精神和價值觀。【板書設計】第十二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第一節生命的起源神創論自然發生說無機小分子天外胚種說有機小分子化學進化學說有機大分子多分子體系原始生命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落實“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充分利用有關“生命起源”問題研究的科學史材料,學生圍繞相關的一些觀點、學說和實驗案例,設計一系列探究性、分析性和評價性的問題,啟發和引導展開分析和研討,從而使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加深對科學和科學研究本質和意義的認識,強化相關的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從實際教學效果看,上述設計思路是切實可行的,能有效地使學生構建和理解相關的生物學概念,提高運用相關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進行科學推測、實驗設計、實驗結果分析等科學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評價、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同時,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科學推測需要證據、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科學認識的深入能使社會更加文明進步等科學和科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強化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實事求是、不斷質疑、不斷探究等科學態度、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方面,本節課較好地落實了上述在學科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幾個方面的具體策略(師講生聽、師演生學、師問生答、師引生思、師導生學等),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和功能,包括加大教學內容的直觀性,使抽象內容形象化;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課前先從互聯網上收集、學習和整理相關的學習資料,展開自主學習,上課時進行展示交流,課后利用互聯網展開拓展性自主學習;運用PPT對學生進行檢測與及時反饋等,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進了師生和生生間的互動和及時反饋,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和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科學探究能力、評價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科學與科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強化了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和實事求是、不斷質疑、不斷探究等科學態度、情感、精神和價值觀。當然,從實際教學效果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之處,主要是有些問題和任務的對所教學生設計偏難,如:在介紹斯帕蘭扎尼實驗之前,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微生物也不能由非生命物質自然生成;在介紹巴斯德“鵝頸瓶實驗”之前,讓學生設計實驗來證明即使讓肉湯接觸到空氣也不能自然生成微生物等,可改成先告訴學生實驗做法,再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設計、進行結果預期或分析等(在實際教學中也是這樣臨時調整的);另外,因補充和拓展的內容面多,時間偏緊,使學生對有些問題和任務的分析研討不夠充分,有些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目標的滲透沒能結合實際做更具體充分的分析和解釋等。另外,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探索方面還有待加強。生命的起源假說多數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