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教學設計與反思石家莊六中 雷英軍1.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 ①說出生物分類學的基礎知識和分類的意義。②說出各種代表生物的分類地位,相互之間的親緣關系遠近。(2)能力目標:①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②闡明分類方法。(3)情感目標:①關注生物多樣性;②養成生活中的分類習慣。2.教材分析:教材中安排了三個學生活動,即“比較生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按照書上給出的分類表進行填空”和“自己確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我認為,如果先按照書上給出的分類表進行填空,再自己確定分類標準進行分類,就會限制學生的思路,學生會更多地模仿而較少創新。這樣雖然提高了分類結果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但學生并不明白這樣分類的道理。事實上是人們在批判和修正錯誤的同時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才能加深對正確認識的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先觀察比較各種生物的異同,然后讓學生自由分類,充分交流分類結果,展開互相評價與辯論,逐漸形成共識。3.認知分析:為了激發學生興趣,給分類活動做一個鋪墊,上課由“分撲克牌游戲”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并舉日常生活中的分類實例如“三人兩狗一沙發”開闊學生思路。以達到既不限制學生思路,又能使學生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分類的目的。學生分類作品中常見的問題有:①分類目的不明確,為分類而分類,導致分類標準不統一,同時使用客觀標準(生物自身特征)和主觀標準(生物對于人類的用途),對此需建構生物學“人為分類法”、“自然分類法”和“生化分類法”的有關知識;②過分注重某種生物的細微差別,而忽略該生物與其它生物基本特征上的相同點,如:首先分出有羽毛的家鴿,而將虎、鯽魚、蝗蟲、蚯蚓等動物與植物歸為一類。③分類標準不嚴密,如“能動與不能動”;④科學知識上的錯誤。4.材料用具及媒體設計:制作PowerPoint課件,印發《分類技能訓練卡》,準備撲克牌2副,多媒體教室。4.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創設情境情境一:游戲:準備兩副撲克牌,各抽出一張,其中一副事先進行分類整理,另一副經過洗牌打亂順序。情境二:資料分析:閱讀這些分類的有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①人們依據什么來分類?②人們為什么要分類?③幼兒園老師經常和小朋友做“分類”的游戲,老師讓小朋友把紅色的球放在這邊,把藍色的球放在那邊,小朋友都能做得很好,這能不能說明小朋友具有了分類能力?④是不是一定要紛繁復雜的事物才需要分類? 情境三:演示投影片:三人兩狗一沙發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會用到分類的方法。問題:①畫面上出現了什么? ②“三人兩狗或三人兩狗一沙發”這句話里有沒有分類?分幾類?③分類的依據是什么?④三個什么樣的人?根據什么劃分?⑤兩個大人怎樣區分?⑥兩只狗怎樣區分?⑦總結: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進行了一次簡單的分類,分類首先要選擇分類的依據,剛才我們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呢? 課前請兩名同學查找缺失的(或任意指定的)撲克牌,請大家分析兩名同學現場的查找方法和速度,說明分類的必要性。學生閱讀下面材料回答:關于分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方便,常根據事物既有差異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門別類地整理,這個過程叫做分類。分類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方法,是認識紛繁復雜的世界的一種工具。分類,把世界條理化,它使表面上雜亂無章的世界變得井然有序起來。分類,它使事物高度有序化,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我們的認識效率和工作效率。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學生答:“三人兩狗或三人兩狗一沙發”;“有,分三類”;“相同點和不同點”;“兩個大人一個小孩,根據年齡特征劃分”;“一男一女,根據性別特征劃分”;“一白一黃,根據顏色特征劃分”;“生物自身的特征”。發現問題演示投影片:桃、家鴿、腎蕨、虎、蚯蚓、油松、海帶、蝗蟲、鯽魚的圖片①介紹圖片中的九種生物。②我們應該怎樣對這九種生物分類呢?學生總結回答:根據剛才的經驗,我們應該先找到每種生物的特征,然后比較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設計分類方案演示投影片:自己確定分類標準找出圖中各種生物的主要特征。思考:你找到的特征是一種生物獨有的,還是兩、三種或三、四種生物共有的?根據你確定的標準,哪些生物是相同的,相同點是什么?哪些生物之間存在差異,不同點是什么? 演示投影片:生物特征分析①這是九種生物的一些特征,大家分析它們有什么不同?②分類時應先用哪些特征,后用哪些特征? 學生思考,討論,表達,交流,互相評價;教師組織、幫助、協調、引導。學生回答:這些特征是分級的,有的是基本特征,有的是細微差別,分類時應先用基本特征。實施分類演示投影片:《分類技能訓練卡》)拿出你的《分類技能訓練卡》開始分類。說明以下問題:(1)分支線上寫明分類依據(即此次分類依據的生物的某一具體特征),方框內寫生物的名稱。(2)分類不受表格局限,可以在表格上增加分支,也可以加長表格,不需要的格空出。希望大家能有所創新。學生分組討論,實施分類。評價與交流教師組織、協調、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同時滲透科學的觀點方法。教師可選擇三類學生作品進行總結:(1)有獨創性,有新意的,不管是否合理,首先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類型往往涉及知識面極寬,需要教師有淵博的知識和充分的準備。(2)分類方法上存在問題和缺陷的。充分利用典型問題,激發學生討論,通過學生參與的研討過程,在學生頭腦中建構分類的知識和方法。(3)一般性的,根據已有知識和分類成果進行分類的,這類作品分類準確,屬于知識型分類,而不是探究式分類,可作為教師總結分析的樣品,但不鼓勵,不提倡這類分法。每組選派代表,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分類結果并進行答辯。 思維拓展演示投影片:小資料閱讀生物分類學技術與手段的新進展,開闊學生思路。學生閱讀,談自己的看法。小資料近幾十年來,分類學者根據生物免疫反應的強弱,同源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如:某些蛋白質、DNA、RNA的差異程度來確定生物親緣關系的遠近。方法總結學生討論、總結分類方法。知識遷移創新應用:演示投影片:動物園中的各種動物;問題:①動物園里的動物是否需要按它們的親緣關系的遠近來分類安排?如果你是動物園的管理者,你如何安排它們?演示投影片:超市中的各種物品。問題:②超市的商品進行了分類,是按什么分的?盡管如此我們在尋找一件商品時,有時還會很困難,你有什么好的建議?③談談分類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我們可以將分類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①學生答:根據它們的食性、生活環境、珍稀程度等等②學生談關于超市的商品分類建議。③學生談分類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需要分類的智慧。學會正確地分類,你的工作、學習將更有條理,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加和諧。注意觀察動物園、植物園、圖書館、中藥房、超市,學習它們的分類方法并提出改進的建議。運用我們掌握的分類方法,整理自己的衣柜、書架、旅行袋、書包等。教學反思:本節課的設計思路是:情境激趣→嘗試分類→評價交流→方法總結→思維拓展→創新應用。其中嘗試分類、評價交流、方法總結是主要部分,學生體驗分類過程,探討分類方法,掌握分類技能,實現自主學習。但是如果沒有分類思路的拓展,沒有分類方法的創新應用,則顯得不夠完整,且易使學生對生物學分類產生誤解。而這些內容也應該是由學生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來完成,但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在一節課內完成,因此我保留并壓縮了這部分內容,結果可能顯得虎頭蛇尾,重點不夠突出,學生意猶未盡。在以后教學中,可以將本節內容分為兩節,讓學生都能暢所欲言。在交流評價分類結果這一環節,由于各班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可能大不相同,如果僅僅是就事論事,就會導致各班教學的不統一,而且,課上沒有表現出來的問題,未必不存在。所以我將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一張分類表中,如果學生的分類結果中有這類問題,則拿來分析交流,如果沒有出現這樣典型的案例,則用事先準備的分類表激發大家討論。解決學生頭腦中存在的關于分類方法的錯誤認識。如果硬件設施允許,能夠在網絡教室上課,效果會更好。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閱有關分類的資料,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討分類方法,通過網絡提交、展示分類作品,使每個同學都能充分地參與展示、評價、交流甚至網上辯論。但是虛擬的交流不能取代面對面的交流,應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和不可替代性,而避免網絡造成的隔膜。附錄: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技能訓練卡 姓名:1、確定分類對象:桃、家鴿、腎蕨、虎、蚯蚓、油松、海帶、蝗蟲、鯽魚2、確定分類標準:找出各種生物的主要特征,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哪些生物相同,相同點是: 哪些生物不同,不同點是:3、實施分類:根據你自己確定的分類標準,填寫下表進行分類,需要更多分支的可在表上添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