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習測量》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課內容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進行測量,讓學生掌握一些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受到一些科學方法的教育和啟迪。所以本節課內容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實驗技能,認同“誤差”的存在,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二、學情分析:學生在小學時曾接觸過簡單的測量實驗,所以他們對測量有一定的認識和經驗。但他們沒有接觸過測量形狀不規則生物體的周長、面積、體積等,所以學起來有一定難度,另外,他們可能不太理解,什么是測量過程中的誤差。三、學習目標: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定的測量方法和技巧。2、了解測量不規則生物體的周長、面積和體積的方法。3、知道產生誤差的原因以及減小誤差的方法。過程與方法; 1、嘗試測量的基本方法。2、能用量筒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3、學會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誤差”的存在,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測量葉片的面積。難點:測量不規則生物體的體積和周長。五、教學方法和手段:主要方法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測量,教師加以指導,可以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測量方法和技巧,為以后研究生物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設備: 多媒體www.renjiaoshe.com教學工具:刻度尺、細線、葉片、方格紙、石頭子等。課時:1課時六、教學過程:全班分成六組,每組準備兩套教學工具。(一)激情導入:(設疑導入,激發興趣)同學們都量過身高和體重嗎?都是用什么工具測量的呢?(學生回答)那么在研究生物體時,也經常需要測量生物體的面積和體積等,而生物體又有很多都是不規則的,那么用什么方法來測量這些形狀不規則的生物體呢?讓我們從第三節的內容——練習測量中找到答案吧!(二)展示口號、出示目標:大聲說出來我們今天的口號:走出羞澀,挑戰自我。讓我們大家齊讀一下今天的學習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三)新課講解: 1、練習測量葉片的周長 (1)、選擇工具,開始測量。 各組拿出你手中的葉片,選擇測量工具,并記錄測量結果。(由組長負責分配任務) (2)、報告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由小組代表說出各組測量結果,組長進行對比分析,看用的測量工具是否一樣,測量結果是否相同。 (3)、認同“誤差”的存在。教師評語:為什么不同學生的測量結果會不相同?師生共同總結:原來測量工具和測量人不同,而導致測量結果會存在誤差。 2、練習測量葉片的面積 (1)選擇工具,開始測量。 測算葉片的面積時,可將葉片放在一張畫有均勻方格的紙上,沿葉片邊緣畫線。數出葉片占有的方格數,對于不滿一個的,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方格面積乘以方格數即葉片的面積。 (2)報告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由小組代表說出各組測量結果,組長進行對比分析,看葉片放的位置是否一樣,測量結果是否相同。 (3)認同“誤差”的存在。教師評語:為什么不同學生的測量結果會不相同?師生共同總結:原來葉片放在方格紙上的位置和測量人的不同,測量結果也就不同。 3、練習測量葡萄的體積(1)選擇工具,開始測量。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看一下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然后將用細繩拴好的葡萄放入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兩者之差便是葡萄的體積。注意:往量筒中裝水時,先用量杯倒,等水位將近目標水位時,改用滴管滴,這樣才能保證數據準確,誤差減小。(2)報告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由小組代表說出各組測量結果,組長進行對比分析,由于讀數時眼睛看的位置不一樣,測量結果也就不相同。注意:讀數時,既不要俯,也不要仰,要平視。這樣才能保證數據準確,誤差減小。 (3)認同“誤差”的存在。教師評語:為什么不同學生的測量結果會不相同?師生共同總結:原來讀數時,眼睛所看量筒位置不同,測量結果也就不同,俯大仰小。 4、練習測量體溫(1)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注意:溫度計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留在被測液體中,不同取出來讀數,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下表面相平。(2)用溫度計測量體溫注意:使用溫度計測量體溫時,現將溫度計內的汞柱甩到35℃以下,再將溫度計置于腋下,玻璃泡和腋下的皮膚緊密接觸并夾緊,測量時間為3—5min。(四)小結:由學生代表來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這樣他們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遺漏之處由教師補充。(五)課堂檢測:1、測量時由于測量( )和測量( )的不同,誤差是難以避免的,可以采取( )等辦法,盡可能減小誤差。2、測量一片楊樹葉的周長用到的測量儀器是( )A.天平 B.刻度尺 C.溫度計 D.方格紙3、某同學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長度時,得到12.0cm、11.6cm、和12.2cm三個測量數據,則該物體的長度為( ) A 12.1cm B 11.9cm C 12.2cm D 12.0cm4、一個量筒中原有水15Lm,放入一個草莓后,量筒中水的讀數為25Lm,則這個草莓的體積為( ) A 10 B 15 C 25 D 40由各組學生來說出答案,不對之處,教師給予糾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