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設計皇冠中學 阮群惠課標分析:《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并未明確列出“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一主題,但是編者在敘述關于本章內容安排的原因時提到三個考慮:(1)與前面幾冊教材突出“人與生物圈”的思路一脈相承,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對動物的作用進行概括;(2)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間接影響著人類的生活;(3)為第九單元中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打下基礎。可見,本章內容對于加深學生對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節課應與六年級上冊《生物與生物圈》單元內容緊密聯系,補充與加深學生對于“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觀點形成。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屬于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的動物》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第一節,本節內容是對本冊書前兩章的歸納和補充,主要講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三個主要作用:動物能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動物能促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教材以自然界的客觀事實為依據,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圈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理解生態平衡的基本原理;樹立人與生物圈協同發展的思想。教材內容從生物圈是統一整體的觀點出發,通過一些具體的閱讀資料和圖片來分析動物個體的行為活動和動物群體數量的消長對其生活環境、其他生物及人類的影響。另外,本節內容與六年級上冊《生物與生物圈》單元內容關系緊密,是幫助學生完整構建“生物圈是統一整體”這一重要概念的補充,也是“整體觀”這一生命觀點形成的加深。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除課本資源外也補充了多種事實性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圖文資料分析、觀看錄像以及對所關切問題的討論等多種方式,結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經驗來歸納出結論,形成對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認識,并完成“生物圈是統一整體”概念的補充和加深。www.renjiaoshe.com學情分析:初三學生對于資料分析解讀具有一定的能力且對于從新鮮資訊中獲取信息感興趣,對于保護動物、禁止濫捕亂殺動物也有一定的思想認識,但為什么這樣做并不理解,因此教學中除課本資源外也補充了多種事實性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圖文資料分析、觀看錄像以及對所關切問題的討論等多種方式,結合自己已有的生物學知識和經驗來歸納出結論,形成對動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認識。學生對于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的有關事例比較熟悉,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理解生物圈中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與此同時,由于六年級時理解水平上的限制以及時間過長,學生對于生態平衡、物質循環的抽象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并有所遺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舉例說明動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種作用,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認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難點就是“舉例說明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的促進物質循環和維持生態平衡作用。”在教學中要結合六年級上冊有關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知識,分析一條典型食物鏈中各種生物數量消長關系,并在吃與被吃關系中認識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從而建立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概念,構建“動物在自然界中能夠維持生態平衡和促進物質循環”的概念。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動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種作用。2、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認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教學重難點:重點:舉例說明動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種作用,認同動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員,認同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難點:舉例說明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的促進物質循環和維持生態平衡作用。評價設計:前置性評價:舉例說出動物作為生物圈中的一員具有的重要作用。過程性評價:舉例說明其他動物對植物的具體作用。分析兩則資料中行道樹分別被破壞的原因。利用環節二和環節三中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及黑板展示交流情況進行生生互評和師生評價。終結性評價:結合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三個作用,分析適度放牧會促進草的生長。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前知展現(2分鐘)師:在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章,我們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動物以及它們的主要特征。在第二章,我們以哺乳動物為例學習了動物是如何進行運動并通過運動來完成各種各樣的行為。那么動物作為生物圈中重要的一員,它們有什么作用呢?你能舉例說說嗎?師:看來同學們對于動物的重要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并不全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學生根據已有認知舉例說出動物的作用,如傳粉、傳播種子等。環節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這樣一個有關“生死之交”的故事。出示任務一:毛里求斯島上有一特有樹種——卡伐利亞樹,已經瀕臨滅絕,現存的樹都是在300年以上的老樹。盡管年年開花結果,卻沒有一顆種子發芽,而且這種不生長發育的現象已持續了300年。島上曾經有過的渡渡鳥,滅絕時間也為300年。猜想:渡渡鳥對卡伐利亞樹有什么作用?請說出你的依據。師:科學家們也是像同學們這樣根據事實證據進行合理推測。我們來看看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動物學教授坦布爾的設。出示坦布爾教授假設:在渡渡鳥和卡伐利亞樹共生的年代,渡渡鳥吞食了樹的果實,堅硬的果核經過發達腸胃的處理,使得種子容易萌發了。驗證:如果你是坦布爾教授,你想用什么辦方法驗證這個假設?師:肯定學生想法和思路,并進行評價。出示火雞圖片:和同學們的想法一樣,坦布爾教授也想到了進行模擬實驗,他選擇了一種體形上和渡渡鳥非常相近的火雞來做實驗。依據:火雞的胃可以使得鐵絲變彎,甚至磨損軸承上的鋼珠。出示實驗結果:使用了10個卡伐利亞樹的果實進行實驗,最終有3顆種子發芽了;實驗結論:卡伐利亞樹的堅硬果核依賴于渡渡鳥的腸胃消化磨薄,再排出體外,才能落地生根發出芽來;渡渡鳥滅絕了,卡伐利亞樹也無法生長、繁殖了。思考:通過渡渡鳥與卡伐利亞樹的資料,你認為動物對植物有什么作用?評價:請舉例說明其它動物對植物的具體作用。(板書:傳粉、傳播種子)點撥:(出示傳粉者圖片)正如同學們所說,很多動物能幫助植物傳粉,實際上全球超過四分之三的植物依賴于以蜂類為主的傳粉者進行傳粉。美國僅家養蜜蜂為農作物傳粉每年產生的經濟價值就高達150億美元。正因如此,2015年5月19日,美國白宮頒布了《關于保護蜜蜂及其他傳粉者的國家戰略發展規劃》,這也是生物學原理在國家政策層面上的應用,而其中蘊含的原理就是“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學生閱讀資料一,對渡渡鳥與卡伐利亞樹的關系進行大膽猜測,有想法即可舉手回答。學生閱讀坦布爾教授假設。學生思考并交流想到的多種驗證方法,如設計對照實驗,進行體外模擬等。學生在整個資料一的過程中感受猜想——實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思考回答:幫助生長繁殖/傳粉、傳播種子。學生舉例蜜蜂、松鼠等傳粉傳播種子的例子。體會生物學原理的應用。環節二: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二(維持生態平衡)過渡:不光動物能幫助植物,實際上,植物也能為動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來源,動物和植物之間是一個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來看看草原上的動物與植物。出示任務二:某年,草原雨量豐沛,草木繁茂,請嘗試分析: ①野兔數量會以哪條曲線的方式變化?說明理由。 ②請在所選兔的數量生長曲線基礎上,嘗試繪制狼的數量的動態生長曲線,并從食物鏈的角度分析理由。③通過此則資料能看出動物在自然界中還起到什么作用?出示小組合作要求:先獨立完成,后小組內討論(發言順序4-3-2-1), 紅筆訂正。時間:5分鐘。 師巡視。交流:投影展示學生完成成果。點撥:在學生表達中提煉出生態平衡的概念(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而這種平衡主要依賴于食物鏈、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形成。師:由此我們能夠看出動物在生態平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板書:維持生態平衡)拓展資料: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但人類的某些活動也會破壞生態平衡,接下來我們就用這條作用來分析下面兩則事例中行道樹被破壞的原因:事例一:20世紀50-60年代,麻雀因啄食農作物曾被列為主要害鳥,我國開展了捕殺“麻雀”的運動。上海市5天內消滅麻雀60多萬只,結果導致第二年,路邊行道樹葉被害蟲全部吃光。 事例二:美國白蛾,最初是從中朝邊境傳入我國,隨后在全國多數地區擴散,是世界性檢疫害蟲,主要危害行道樹等觀賞樹木,目前已被列入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 思考:請分別分析兩則事例中路邊行道樹受到危害的原因。點撥:生物入侵不僅會破壞生態平衡,還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物種滅絕。師:既然美國白蛾會造成這么大危害,如果你是農業局官員,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防治美國白蛾嗎?點撥:相對于使用傳統農藥殺滅害蟲,采用人工提取或合成的美國白蛾性外激素,能夠非常有效地誘捕美國白蛾,達到減少美國白蛾蟲害的目的。這種用生物防治生物的方法,稱為生物防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科學家是如何從天敵角度進行生物防治。播放視頻:《利用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師:楊忠岐教授正是利用的動物間相互制約維持生態平衡的原理來防治病蟲害,這是真正的學以致用。小結:麻雀和美國白蛾兩則事例告訴我們,人類不能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隨意捕殺或引進某種動物,都會影響生態平衡。學生閱讀要求,明確后手勢示意。按要求完成后小組合作。交流:展示同學利用食物鏈中生物與生物的關系說明選擇A或B的理由以及所畫狼的曲線變化理由,如:兔的數量受到其他生物數量制約,不能無限制增長。其他同學評價補充。生分析得出動物能夠維持生態平衡學生認真閱讀兩則事例,分析行道樹受破壞的原因:1、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被破壞。2、生物入侵。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舉出防治美國白蛾的方法,如噴砂農藥、尋找合適的天敵、性外激素引誘等。其他學生對這些方法評價。學生觀看視頻,了解我國科學家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體會生物學原理在生物防治方面的應用。環節三: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三(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渡:想要維持生態平衡,不僅動物起到重要作用(出示生態系統組成圖)。生態系統中的各個成分都有密切的聯系。我們利用之前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分析。出示任務二:請用文字+箭頭的方式, 說明生態系統各種成分之間的聯系,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如果沒有動物,物質循環能否進行?②若能進行,有動物參與的物質循環和沒有動物參與的物質循環有何區別? 出示要求:閱讀任務二中相關資料圖表,分析學案上的問題,并寫在學案相應位置。 先獨立完成,后小組內討論(發言順序4-3-2-1),紅筆補充修改。 時間:5分鐘。 交流。點撥:通過關系圖可以看出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的聯系十分密切,而其中因為有了動物的參與,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速度更快,可見動物在自然界中的第三個作用是促進物質循環(板書:促進物質循環)。學生回顧生態系統組成。學生按要求完成任務二:先自主完成,然后小組合作補充完善。交流:①一名學生講臺板圖說明各部分之間聯系,其他小組學生評價和補充。②交流兩個思考題。終結性評價認識了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三個主要作用后,請思考下面這個問題。出示學以致用:過度放牧會使得草場退化,但大量研究表明,適度放牧會促進草的生長。請結合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三個作用,分析適度放牧會促進草的生長。點撥:當有動物放牧時,能將把種子踩入土中,在牧草生長早期適度踐踏能增加牧草產量(蹄耕作用)。學生思考問題,從三個作用分析:1、適度放牧會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2、動物的適度取食有利于去除植物的衰老組織,有利于植物再生。3、如果過度放牧會破壞草場生態平衡等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總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很多資料認識到了動物在自然界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通過具體分析看到實際上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角色都有重要的作用,且關系密切。動物與植物相互適應、相互依存,食物鏈中的各種生物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形成了“牽一發動全身”的聯系。所以我們說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我們人類作為這個整體中的一員應該愛護我們的鄰居——其他動物,也愛護我們的地球。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學習我們生物學知識,像科學家們一樣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幫助植物生長繁殖(傳粉、傳播種子)動物 維持生態平衡 促進物質循環課后反思:教學反思是對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也是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通過此次準備以及課后反思,讓我在設計教學環節和處理教學細節上,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教學理念上也有了進一步的更新。所謂“教然后而知困”,經過幾番修改和授課之后,細細反思,發現仍然有一些地方不夠完美,這也更加促動我今后更好的關注自己的每一個課堂教學細節,每一個課程目標的落實,每一個教學問題的構思,每一個學生課堂生成的處理。(一)教學理念與方法在教學設計上,教師的理念直接關乎教師課堂行為的發生。我在“概念教學”和“教學評價一致性”的理念引領下,在充分暴露學生前認知和前科學概念后,呈現豐富的事實性資源,讓學生在充分地自我分析、小組合作探討過程中逐級構建小的概念,最終構建完整概念,并在每個環節設計相應的評價問題以及最后設計終結性評價問題評價概念的形成。本節課概念的建構,不是靠教師引領,而是放手學生去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分析,使得學生把新授知識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去,引導學生運用新舊知識的遷移來突破重難點,得出結論。比如: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基本已經能夠舉出“動物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的部分例子,因此“舉例說出動物在傳粉、傳播種子方面的作用”雖是重點,但并不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作用一環節,我呈現了一則“渡渡鳥與卡伐利亞樹的生死之交”的資料,除充分引起學生興趣之外,我們將本環節的重心放在①體驗科學家的“猜想——假設——驗證”過程上,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②認識傳粉類動物的價值,了解相應國家政策的制定,體會生物學原理的應用。而在作用三環節,“舉例說出動物在促進物質循環方面的作用”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在本環節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是通過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構建生態系統中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關系,通過關系圖讓學生自己發現動物在其中起到的“促進物質循環”的作用。教師的角色應該是教學支架,只有當學生有需要,且自己無法解決時,給予及時點撥和引領,幫助學生順利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二)學生學習狀態和效果本次教學設計,我重點在學生的自主構建上,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自主分析、小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安排上時間也相對合理,這個過程比較緊湊,對于自己不同的想法,學生也能充分地進行展示交流。通過學生學習的行為和反饋,我發現,學生只有在心理充分感受到安全與輕松時,學習狀態才能達到最佳,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個人更應該注意營造一個“能說話、敢說話、會說話”的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 (三)大問題設計 在安排學習問題的設計時,要有整體意識,在課堂開始,就讓學生明確這節課是要圍繞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開展。因此本節課的明線就是三段分析動物作用的環節,而本節課還有一條暗線就是學生在逐漸分析到動物與植物間相互適應相互依存關系、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其它生物間相互制約相互依賴關系后,完成的“生物圈是一個統一整體”概念的構建。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我們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沖動,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通過此次授課過程,發現更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教學細節,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課堂學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