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練習使用顯微鏡?》(二)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一節讓學生探索微觀世界的實驗課。本節教學活動利用學生期盼進入實驗室的迫切心理,結合研究性學習的一些環節,把知識性教學與技能性教學進行整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意識及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課堂上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研究顯微鏡的使用 ,變教學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為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在探究質疑中提高科學素養。二、學情分析:六年級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對于實驗課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興趣。加上本節內容新鮮,學生會很興奮,組織教學會比較困難。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去操作、觀察和思考,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三、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習使用顯微鏡。能力目標:通過尋找問題的答案,嘗試應用各種教學資源解決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教學活動,共同體會“教學相長”的道理。2、體會科學的真實性。3、通過平等而互動的過程,樹立“我能行”?的信心四、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嘗試使用顯微鏡。教學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清晰的物像。五、教法與學法演示法、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六、教學過程?課前展示:1、借助課件出示顯微鏡結構圖,讓學生說出各部分結構。2、連線,讓學生明確顯微鏡各部分的功能。教師過渡:看來大家對顯微鏡的結構和功能已經熟記于心了,那么怎樣使用顯微鏡呢?(課件出示圖片)請大家欣賞幾張圖片,這就是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一起去探索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設計意圖:出示幾張微觀世界的圖片,從而激起學生對怎樣使用顯微鏡產生探究的欲望。新授課:學習使用顯微鏡www.renjiaoshe.com活動一:學生自學使用顯微鏡的步驟。(1)顯微鏡的使用分幾步?都要哪些注意事項?帶著這兩個問題自學書P45、46頁顯微鏡的使用,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2)匯報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一)取鏡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二)對光:〈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2〉轉動遮光器,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3〉左眼看,右眼睜。轉動反光鏡,直到看到明亮的視野。(三)觀察:(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注意事項: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頭,注意物鏡與玻片標本的距離。然后在鏡筒上升的過程中,尋找物像。(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到物像。(4)調細準焦螺旋,直至看清物象。(四)整理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如需擦拭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3)觀看微課《練習使用顯微鏡》。(4)看后每組中一名學生按照步驟操作,一名學生當老師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操作。完成后兩人互相角色。教師:顯微鏡是精密的儀器,使用時要精心,使用中動作幅度要小,動作要慢。下面兩人一組,一名同學動手操作,并把看到的物像畫下來。另一名同學嚴格按照操作要求給予指導和糾正。學生:一生動手操作,一生指導糾正。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觀察過程嚴格遵守操作方法及過程注意事項,將遇到的問題及時反饋。活動二:顯微鏡下的重大發現過渡:完成了嗎?完成的小組試試把低倍物鏡轉換成高倍物鏡觀察;再試著觀察培養皿里其他的玻片標本,看看你有什么重大發現。發現(1)生:我發現玻片標本上的“上”字。在顯微鏡下是倒的。生:我發現物像偏左時,我習慣性往右移動不行,也得往左移動玻片。學生:我發現物像偏下時,往上移動不行,得往下移動才能把物像移到視野的中央。教師:真了不起。通過剛才這幾位同學的發現,同桌討論一下:顯微鏡的成像有什么樣的特點?物像不在視野中央該怎樣移動?學生:(討論后得出)顯微鏡下看到的物像上下左右都是倒的,所以物像往哪偏就往那里移動玻片。發現(2)學生:我發現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細胞變大了,數目變少了,視野變暗了。(展臺展示兩者的不同)師: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由誰決定呢?學生:由目鏡和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教師: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教師:為什么換成高倍物鏡,視野會變暗?學生:高倍物鏡鏡頭長,離通光孔近,進入鏡筒的光線少,所以暗。發現(3)觀察不透明紙上的“上”字學生:一片黑,光線不能通過不透明紙進入鏡筒,所以看不到物像。教師:顯微鏡下看到的材料是什么樣的?學生:薄而透明的發現(4)如何判斷污點的位置嘗試操作????轉動目鏡,污點跟著轉動,則在目鏡上,移動玻片,污點跟著移動,則在玻片上;轉動轉換器,污點跟著轉動則在物鏡上。?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教師:既然大家學的這么好,我贈送大家一個順口溜。學生:(齊讀)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筒,細觀察。看完低倍,轉高倍。九退整理,后歸箱。課堂小結: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教師: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學生:我會使用顯微鏡了,能看到玻片標本上材料。并且知道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進一步梳理,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達標訓練:教師:這節課大家學的認真,操作規范,收獲很多。下面來完成達標訓練。1、(2017中考)若想將下圖視野中的細胞③移動到視野中央,應將玻片標本向??( )????移動。2、觀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時,高倍物鏡與低倍物鏡相比,其( ) A、物像小、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 B、物像小、視野暗,看到的細胞數目少 C、物像大、視野暗,看到的細胞數目少 D、物像大、視野亮,看到的細胞數目多 3、透明膠片上有一個字母“F”,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應是( ) 4、(2015中考)用10×的目鏡和40×的物鏡觀察玻片標本時,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 )A.400倍 B.100倍 C.50倍 D.4倍設計意圖:檢測反饋,促進學生知識脈絡的形成七、?教學反思?1、巧設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情趣。教師在導入新課前,播放多媒體,展示通過顯微鏡觀察到的豐富多彩的微觀世界,使學生產生了探究顯微鏡的強烈欲望,引入對顯微鏡使用的學習,很顯自然。2、合作學習,突出探究?。本節教學設計,教師不是把顯微鏡的使用、注意事項講得詳詳細細、清清楚楚,然后才讓學生動手,也沒有因為顯微鏡是精密、貴重儀器,唯恐學生摸壞,而減少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而是將本節課設計成一節“探究課”,放手讓學生大膽探究,掌握顯微鏡的使用、及相關注意事項。3、重在引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看一看、動一動、想一想的過程中,?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動手操作、分組學習討論,在探究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有利于增強學習興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創造思維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最后,通過幫助講授解決問題,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通過小組討論顯微鏡使用過程有關問題,調動了學生的興趣,體現出了合作學習的高效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