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細菌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說出細菌發現的重要人物,認識細菌的形態和結構,了解細菌的生殖。?2.能力目標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探索、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提高歸納、概括知識的能力和觀察能力。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形成“生物體(細菌)的結構和其功能(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適應”這一生物學基本觀點的基礎;引導關注“科學—技術—社會”。二、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征。難點:對比、歸納、總結細菌和動植物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點。分析細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的原因。四、計劃學時:1課時五、學情分析:?1.學生的認知水平: 本節課的教學班級為八(二)班,作為初二學生,他們大多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細菌是不能被直接觀察的,學生對本節的學習內容比較缺少相應的認知。??? 2.學生的能力水平: (1)興趣:大部分同學的學習興趣較高。 (2)思維:偏重于直觀形象思維,對片面,零碎的材料尚缺乏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四、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走出學習的困境,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我們的心情為之豁然。自然界饋贈給我們的何止是美妙的風景?放眼望去,我們可見郁郁蔥蔥的植物、靈巧多姿的動物,還有看不見的細菌和真菌等。上節課,我們通過探究知道了“細菌和真菌是自然界中分布廣泛的生物”,本節課我們共同來揭開細菌的廬山真面。2、細菌的發現組織學生自主學習第一部分內容“細菌的發現”。細菌很小,17世紀后葉以前人們不知道有細菌的存在,是誰首次觀察發現到了細菌呢?學生回答:列文虎克最先發現了細菌。提問:從17世紀后葉到19世紀中葉以前,人們雖然知道了細菌的存在,但不知道細菌是從哪里來的。請同學們繼續閱讀,回答:是誰證明了細菌是有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學生回答:巴斯德教師出示細菌發現的時間簡圖,鼓勵學生根據簡圖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細菌的發現。進一步提問:巴斯德在微生物學上還有哪些重要的發現?后人為了紀念這位科學家,尊稱他為什么?學生回答:①發現了乳酸菌和酵母菌;②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后人尊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3、細菌的形態結構①細菌的形態鼓勵學生自主總結,教師做好引導和補充。學生:細菌很小;呈球狀、桿狀和螺狀;細菌都是單細胞生活的。②細菌的結構轉折:雖然細菌有不同的形態,但它們的基本結構相同。出示細菌結構模式圖,引導學生觀察。補充說明:并不是所有的細菌都具有莢膜和鞭毛。聯系區別:進一步出示動、植物細胞結構,組織學生觀察并討論:1)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最主要的區別是什么?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細菌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DNA、莢膜和鞭毛等。與動、植物細胞最主要的區別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教師補充:像這樣細胞中無成形細胞核的生物我們稱之為原核生物。2)推測,細菌能像植物那樣制造有機物嗎?請說出理由。不能,細菌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補充,大多數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并把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師生共同總結細菌的結構。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等。組織學生做好筆記。4、細菌的生殖出示細菌生殖的圖片,提示學生回憶單細胞生物的生殖。提問:既然細菌是單細胞的。那么它是不是也通過分裂繁殖。學生:分裂生殖。教師補充:在環境條件適宜時細菌不到半小時就能繁殖一次。技能提升訓練,假設你的手上此刻有100個細菌,細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分鐘繁殖一代計算,在沒有洗手的情況下,4小時后你手上的細菌數目是多少?在計算過程中,組織學生總結規律:細菌分裂n次,可產生2的n次方個細菌。五、練習鞏固1、細菌有____狀、 ___狀、 ____ 狀等不同形態。2、細菌的基本結構從外向內有______、 ______、 ______ 、但沒有成形的 ______。3、關于細菌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一個細菌也是一個細胞。B、細菌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C、細菌有葉綠體,可以自給自足D、細菌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4、當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把口腔或鼻腔內的液滴噴出2米以外。聯系以前學習的知識,想一想,如果在感冒時對著別人咳嗽、打噴嚏,會對他人帶來什么危害?六、本課小結七、板書設計二、細菌(原核生物)1.細菌的發現 形態:小;球狀、桿狀、螺旋狀;單細胞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DNA 結構 特殊結構:莢膜、鞭毛等 3.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八、課后作業:P74,練習1,2,3 ,了解“超級細菌”相關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