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病毒 教學設計一、教材概述本節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五章《病毒》,所學習的是生物體中最特殊的一種形式且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因此,在教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教材延續其他生物類型的體系,從病毒的多樣性、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生活關系等幾個方面介紹,讓學生認知病毒,掌握結構簡單、不能獨立生活的病毒也是一種生物。教材中對病毒發現史的介紹,闡明了技術手段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體現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學生可以體會科學家是如何進行實驗和邏輯推理的,并從中感悟到科學家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二、學情分析在知識儲備方面,學生已經學習過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18章相關內容,對病毒的大小、種類、結構以及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本節課涉及的有關病毒與人類的關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病毒的發現、繁殖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缺乏科學的認知,具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在能力儲備方面,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具備獨立學習本節部分內容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在情感態度方面,對未知充滿興趣,善于合作、樂于探索,需引導養成正確的科學態度。三、教學目標分析(一)教學目標1.了解病毒的發現史。2.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3.辯證看待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4.積極參與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動,學會與人的合作與交流。5.認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感悟科學發現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作用。(二)教學重點1.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三)教學難點1.病毒的主要特征。四、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真實的問題情境展開探究性學習,首先是新聞報道導入新課,然后利用病毒發現科學史、模型建構、動畫、視頻等進行知識點的講授與鞏固。重溫病毒發現科學史,認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感悟科學發現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作用,提升科學研究素養;模型建構,突出病毒的本質特征;動畫、磁性教具的使用,鍛煉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上有諸多要注意的地方:在教學環節設計方面,注重凸顯重難點,注意避免在非重點的難點知識上花費過多時間,同時在處理重點方面設置問題串、師生互動、小組合作等活動;在課程資源選取方面,盡量多地呈現生活實例,利用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分析,從而獲得與本節課相關的知識,以此貼近學生認知水平,化抽象為具體;在師生互動和學生評價方面,在簡單的問題上采用齊答的方式,在新穎有趣、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上采用叫答的方式,學生回答后需要給予良性回復。綜上考慮,教學策略的選擇和設計采用:“時事新聞播報導入新課→重溫病毒發現歷程,認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感悟科學發現與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作用;回顧舊知,模型建構,強化病毒結構,病毒自述、動畫、磁性教具等調動多感官參與,理解病毒的繁殖;視頻提煉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快樂分享概括總結。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課本復印件,教學課件,報紙,噬菌體結構模型材料,視頻資料: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磁性教具:病毒的繁殖過程。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引入1.分享學習目標2.請同學代表做新聞播報。引導思考:艾滋病是由什么引起的?為什么具有如此強的傳染性? 1.傾聽2.傾聽,思考,聯系本節內容。明確目標,進入學習狀態1.病毒的發現過渡:人們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去研究艾滋病,直到現在,還是難以治愈。幸運的是,人類在對其他病毒的研究中,有了可喜的收獲,也掌握了一些技術方法,通過對病毒的科學發現史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研究艾滋病。1.介紹煙草花葉病,介紹學術背景,當時只認識到細菌的存在:在這個學術背景下,你認為是什么引起煙草花葉病的?2.介紹伊萬諾夫斯基推想,展示伊萬諾夫斯基過濾實驗,引導分析實驗結果。3.介紹口蹄疫疾病研究,驗證“濾過性病毒”。過渡:很多疾病由 “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但是“濾過性病毒”到底長什么樣,人們還是不知道,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科學家們想了更多的方法、發明了更多的儀器來研究,終于,有了新的突破。4.介紹斯坦利提純病毒結晶體,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使用,觀察到桿狀顆粒等。5.設問:病毒的發現史,對我們有什么啟示?6.展示時間軸,引導領悟。傾聽1.思考并回答。2.思考、分析、交流。初步認識:病原體極其微小,比細菌更小。3.傾聽,認同。4.傾聽,觀看、思考、5.感悟,科學研究往往源于生產生活中的問題,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并體悟科學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的相互促進科學的。6.領悟:科學發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經歷長期艱苦努力,引起對科學史的興趣與重視由學生興趣入手,提高有效性。理解科學探究方法情感升華2.病毒的大小過渡:直到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我們才第一次看到病毒,由此可見,病毒是十分微小的。1.展示細菌的電鏡圖,引導回顧細菌大小。2.引導觀察P90圖5-57。對比分析細菌與病毒的放大倍數。3.強調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只能用納米來形容。1. 回憶:大約10億個細菌等于一顆小米粒大。2.觀看,對比,分析,認同病毒的大小。3.傾聽,并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學法指導3.病毒的種類過渡:同學們已經學習過病毒的種類,請大家一起回顧都有哪幾種?1.展示多種病毒圖片,“請同學代表對這些病毒分類,并說出你的分類依據。2.根據回答進行引導,歸納。回憶,回達。1.嘗試分類并說出依據。2.傾聽,歸納,并關注到根據寄生的細胞種類進行分類。利用舊知識進行遷移。4.病毒的結構1.呈現教材中三種病毒的結構圖,引導回顧舊知,找出共同點。2.將病毒結構立體化可以突出病毒的本質特征,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和掌握病毒。展示實驗材料,布置制作病毒結構模型,歸納病毒結構。3.展示病毒結構,動物、植物細胞,引導觀察分析其結構差異。1.觀察,回顧,歸納。2.根據給定材料,小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并得出病毒結構包括:蛋白質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3.對比分析,總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促進生生交流合作。建構正確的概念。5.病毒的生活和繁殖1.請同學朗讀病毒的自述,提煉病毒的生活方式。2.播放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動畫,引導領悟病毒的繁殖,磁性教具再現病毒繁殖過程。3.1.根據文字內容歸納,寄生,繁殖。2. 學生觀看、再現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過程,描述病毒的繁殖過程。直觀再現噬菌體繁殖過程6.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播放視頻,引導辯證看待病毒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觀看,認識病毒的利與害,并明確,通過對病毒的研究,掌握其生命活動規律,變害為利。辯證認識病毒的利害關系快樂分享引導學生進行分享:我今天學到的新知識……我運用了……舊知識。我們小組在……方面進步了。我還不夠明白的有……我欣賞……同學的表現。我認為病毒在……方面幫助人類……盡情分享鼓勵分享,鼓勵發現美。總結與鞏固1.反思引導學生知識小結2.練習1.給自己評分,并反思優點與不足。2.完成練習。自我評價促進反思 七、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教學設計上,充分利用學生感性認識,采用新聞播報、動畫、視頻等方式吸引注意,結合科學發現等多則例子、模型建構等方式,使本節教學更生活化、生動化。師生互動上,采用學生齊答、個別學生回答、小組合作、小組代表展示、觀看視頻等方式,調動多種感官領悟新知識,讓更多的學生有不同的機會參與課堂。在理答方面,教師給予良性評價,同時引導學生對學生進行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