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基本信息名稱節肢動物執教者朱健課時1所屬教材目錄冀教版第一單元第四章第五節教材分析節肢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門。節肢動物的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與人類的關系也最密切。節肢動物起源于環節動物,本課是在學習了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性動物和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掌握了各類動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和主要特征,為學習本節知識打下了基礎。學情分析城市學生對蝗蟲這種動物既熟悉又陌生,聽說的多,很少有人抓過,所以我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用秦皇島常見的海蝦代替沼蝦觀察,先講沼蝦形態、結構特點,感受外骨骼,加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外骨骼概念。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識別常見的節肢動物。2、概述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3、嘗試進行“足分節和不分節對蝗蟲(或用人做實驗)運動的影響”的探究設計活動。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在科學探究中發展交流與合作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養成在科學探究中與人交流、合作的習慣。2、初步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及生活習性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和生物進化的基本生物學觀點。教學重難點重點概述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以及與人類的關系。難點1、對外骨骼概念的理解。2、探究實驗的設計過程。教學策略與 設計說明2011版生物新課標之后,冀教版課本中對動物的講解更系統化了,增加了許多動物知識性內容。講到這里,每節課就是放視頻,講形態、結構特點,總覺得這樣講,缺乏深度的思考,怎樣在知識性很強的內容里提出能讓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怎樣處理讓學生理解不好理解的外骨骼這個概念?基于這樣的思考,結合課程基本理念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我對《節肢動物》這節課時做了如下設計:一、教學安排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處理教材原來講《節肢動物》都是以蝗蟲為例講解外骨骼,由于城市的孩子很少抓過蝗蟲,沒有親自摸過蝗蟲的外骨骼的,學生沒有感性認識,對外骨骼這一概念理解的很不好。基于以上理由,我做了如下改進:秦皇島是沿海城市,海蝦非常好買到,用海蝦實物代替沼蝦,把沼蝦提到前邊先將,學生實地觀察、摸過海蝦的外骨骼之后,再講解外骨骼的概念。 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節肢動物的特征沒有通過講解來總結,而是通過觀察沼蝦實物和書上的圖,學生找到特征就到黑板上寫出來,學生學習完蝗蟲之后,學生找到與沼蝦相同特征就到黑板上圈出來,帶領學生找到沼蝦和蝗蟲共同特征,擦去不一樣的特征,通過學生探究總結出節肢動物的特征。 我增加了一個探究設計和兩個體驗,讓學生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足分節和不分節對蝗蟲(或用人做實驗)運動的影響,設計完,再用卷起的紙筒套在上肢上體驗體驗;蝗蟲咀嚼式口器上顎有鋸齒作用的體驗。準備兩把帶鋼鋸,讓一名學生分別用帶鋸齒和不帶鋸齒的面去切紙殼,對比區別,用探究和體驗式教學解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三、提出提高學生能力的能讓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針對蝗蟲和沼蝦的結構特點,我對這節課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思考后,挖掘出了兩個在動物結構基礎上引發的深度思考的問題,一個是分析節肢動物為什么是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動物?一個是蝗蟲身體的哪些結構使它成為危害農作物的世界性害蟲?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出示沼蝦圖片板書:第五節 節肢動物【合作探究一 觀察沼蝦】沼蝦大屏打出活動要求出示蝗蟲圖片【合作探究二 觀察蝗蟲】二、蝗蟲大屏打出活動要求【我們來總結】三、主要特征【我們來判斷】【我們來分析】大屏打出蝗蟲總結圖片【我們來設計】【與人類的關系】大屏打出圖片【我們來分析】【我們來宣傳】【師】認識這種動物嗎?知道屬于什么類動物嗎?導出第五節 節肢動物【師】吃過嗎?你怎么吃的?強調那層皮就是外骨骼,吃的肉里沒有骨,講解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師】1、觀察沼蝦,結合91頁圖4-27和91-92頁書上內容,認識沼蝦身體各部分結構,說出足和觸角有什么特點2、用手摸一摸沼蝦身體背面,感覺沼蝦堅硬的外骨骼。【師】學生寫不出來的教師補充。【師】剛才我們學習了生活在水中的節肢動物,下邊我們來學習一種生活在陸地上的節肢動物【師】觀察蝗蟲,結合90頁圖4-25和89-90頁書上內容,找到與沼蝦相同的特點。教師巡視【師】帶領學生找到沼蝦和蝗蟲共同特征,擦去不一樣的特征師生共同總結:節肢動物的特征教師給出章魚和蜘蛛、蜈蚣和蚯蚓圖片,學生判斷誰是節肢動物。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節肢動物為什么是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動物?在分析過程中增加一個探究設計和一個體驗,讓學生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足分節和不分節對蝗蟲(或用人做實驗)運動的影響,設計完,再用卷起的紙筒套在上肢上體驗。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節肢動物對人類有益的作用【師】其實節肢動物對人類也有害的一面蝗蟲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莖、葉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種莊稼,是農業害蟲。蝗蟲身體的哪些結構使它成為危害農作物的世界性害蟲?看蝗蟲視頻蝗蟲咀嚼式口器上顎有鋸齒作用的體驗。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對節肢動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如何把學的知識科普給周圍的人呢?做一個宣傳海報,向別人介紹節肢動物。學生回答邊觀看邊回答節肢動物學生分組活動:按要求觀察沼蝦(用海蝦代替)學生找到特征就到黑板上寫出來學生找到與沼蝦相同特征就到黑板上圈出來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回答學生設計探究實驗并用卷起的紙筒套在上肢上體驗體驗學生看圖總結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蝗蟲總結圖片來說另一個體驗活動是:蝗蟲咀嚼式口器上顎有鋸齒作用的體驗。準備兩把鋼鋸,讓學生分別用帶鋸齒和不帶鋸齒的面去切一塊紙殼,然后看對比效果。學生小組合作制作從學生、常吃的動物下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它們感到我們研究的就在我們身邊。不再是理論與現實的脫節。讓學生用眼去觀察、動腦思考,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在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完成過程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指導作用。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培養學生提問、積極發表自己見解、多角度思考、評判教師和他人意見的習慣,從而鍛煉學生敢于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培養創新和創造能力。用體驗式教學解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互相合作、爭取集體成功的習慣。板書設計 第五節 節肢動物 一、沼蝦學生板書二、蝗蟲 學生圈畫三、主要特征教學反思這節課讓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如下幾方面:一、教學安排結合實際情況,教材處理得當原來講《節肢動物》都是以蝗蟲為例講解外骨骼,由于城市的孩子很少抓過蝗蟲,沒有親自摸過蝗蟲的外骨骼的,學生沒有感性認識,對外骨骼這一概念理解的很不好。基于以上理由,我做了如下改進:秦皇島是沿海城市,海蝦非常好買到,用海蝦實物代替沼蝦,把沼蝦提到前邊先將,學生實地觀察、摸過海蝦的外骨骼之后,再講解外骨骼的概念。 改變教學順序后,先講沼蝦然后學習蝗蟲,等到學生親自用手摸了海蝦的外骨骼,立即理解了什么是外骨骼,改進后外骨骼的概念學生就非常好理解了,應用學生親身體驗的教學方法把不好理解的概念迎刃而解了。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我增加了一個探究設計和兩個體驗,讓學生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足分節和不分節對蝗蟲(或用人做實驗)運動的影響,設計完,找一名同學一只胳膊套上紙筒,一只不套,對比后讓學生體驗不分節對運動靈活度的影響,這比老師多少句的講述都印象深,真正理解了蝗蟲足分解后對它運動靈活性的影響;蝗蟲咀嚼式口器上顎有鋸齒作用的體驗,準備兩把鋼鋸,讓一名學生分別用帶鋸齒和不帶鋸齒的面去切紙殼,兩名學生扶著紙殼,對比區別后,帶鋸齒明顯切的快,效果顯著,用探究和體驗式教學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恐怕學生一輩子都忘不了,通過這兩個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體驗比老師的講述更重要。三、提出提高學生能力的能讓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針對蝗蟲和沼蝦的結構特點,我對這節課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思考后,挖掘出了兩個在動物結構基礎上引發的深度思考的問題,一個是分析節肢動物為什么是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動物?一個是蝗蟲身體的哪些結構使它成為危害農作物的世界性害蟲?學生的潛能強大,通過學生們自己觀察兩種動物的結構特點和總結節肢動物特征,課堂上學生分析準確,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用這兩個能讓學生深度思考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之處:由于增加了一個探究設計和兩個體驗,課堂時間的安排略顯得緊,需要更合理的安排會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