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魯科版(五·四學制)七年級生物學上冊《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 學 設 計王 蘭 英遼中區茨榆坨初中2018年5月《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學設計一、設計思路 新課標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學習,逐步形成以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探究為基本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領悟科學探究方法,進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本節課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設計教學活動和步驟,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教學理念,營造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采用 “五步目標教學法”,確立目標、展示目標、分解目標、檢測目標、拓展目標。力求通過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提高學習效率。通過課前展示——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觀看視頻了解呼吸系統的組成――分析呼吸道的結構和功能――小組探究歸納 —— 分析PM2.5對人類的危害,分析空氣污染的原因及應對反案——通過知識運用鞏固知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邊學邊用,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達到教育學生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生物學(魯科版五四制)七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一節內容,是學生探究本章內容的基礎,特別是呼吸系統的組成,這部分內容是貫穿本章的主體,同時對學生探究呼吸系統衛生保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呼吸道的作用這部分內容,教材安排的資料分析和討論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探究,學生可以自主活動意識到生活中的衛生保健,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安排合理,能達到《課標》的標準要求。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也能更加關注空氣質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基于對教材的解讀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如下:(一)知識目標 說出呼吸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分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觀看視頻、flash動畫,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推理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關注空氣質量,關注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三、學情分析 由于初一的學生缺乏相應的學科基礎知識和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理解呼吸道的微觀結構有一定困難。但是學生的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和活動感興趣,樂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所以教師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等形象直觀手段盡可能的創造條件,可能多地讓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理解應用相應的知識。本課主要側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為主,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四、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教學重點:1、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突破方式: 視頻展示,利用圖片講解。 教學難點: 1、呼吸道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2、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有限的。突破方式: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聯系生活實際。五、教學策略與手段采用五步教學法把知識點層層突破,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輔助教學。先是用新生兒為什么要哭導入新課,以此抓住學生的眼球,利用播放視頻、和圖片進行知識點的講授與鞏固。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為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和表達交流、合作能力。教法:講授法、觀察、討論與講解相結,利用多媒體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學法:討論交流法、觀察法、合作學習法六、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PPT 、小視頻學生準備:預習教材內容,查閱PM2.2相關資料七、教學過程本節課設計的教學程序分五個環節進行,這五步策略體現課堂探究的一般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應具備的生物學素養。 學生展示、 表達自我 創設情景、 設疑激趣 逐層探究、 達成共識 總結反饋、 升華知識 拓展延伸、 發散思維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組織教學 問候學生好。起立,背誦班級格言,問候老師好 使學生迅速進入上課狀態。 學生展示掌控全局,輔助主持人完成課前展示各組小組長提問本組成員檢查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課件展示新生兒啼哭的圖片,引出呼吸作用導出本課主題:人體的呼吸系統踴躍回答新生兒啼哭的原因及自己出生時的情況(課前布置詢問父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然導入新知識的學習。 展示目標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朗讀本節的學習目標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積極投入本課的學習。 達成目標呼吸系統組成 一、播放視頻《呼吸系統的組成》1、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氣管-支氣管 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及時的評價,鼓勵為主 2、鼻 課件展示鼻的結構課件展示摳鼻孔圖片3、咽—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器官課件展示咽的結構示意圖認真觀看,小組探究1.參考教材圖10-11,說說呼吸系統包括哪些器官?2.體驗深吸氣與呼氣時,氣體依次經過哪些器官進出肺?3.完成呼吸系統的組成填圖。學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1、鼻腔中的鼻毛有什么作用?鼻黏膜有什么作用?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有什么作用?因此,鼻腔對吸入的空氣有什么作用?想一想,用鼻呼吸和用口呼吸,哪一個更衛生?2、挖鼻孔的習慣好么?你經歷過流鼻血么?你是怎么做的?試著先做出吞咽動作,再做出呼吸動作,最后嘗試一下,這兩個動作是否可以同時進行呢?為什么?吃飯時為什么不能大聲說笑?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主動動手、積極思考、交流合作,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展示,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系生活實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動畫更形象直觀的展示,便于學生理解記憶課堂小結檢測目標 拓展目標4、喉——也是發聲器官課件展示喉的圖片,觀察聲帶5、氣管課件展示氣管結構示意圖支氣管小結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溫暖、濕潤、清潔。但是這種作用是有限的。圖片展示幾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過渡:空氣中的一些有害物質還是會進入到我們的肺部。比如PM2.5,那么PM2.5究竟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傷害呢?二、播放視頻《PM2.5對人類的危害》 認真觀察并思考青春期應該怎么保護好聲帶?觀察思考:氣管和支氣管表面的粘膜能分泌粘液么?粘液有什么作用?氣管和支氣管內的纖毛朝哪個方向擺動?痰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不要隨地吐痰?小組展示回答何為PM2.5仔細觀看,思考我們能為提高空氣質量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時的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用圖片做提示,突破難點,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教育學生不吸煙并勸戒身邊的人也不吸煙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從我做起引導學生回憶本節課的內容不同類型的習題,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檢測聯系本節課的知識點設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課題。 談談自己的收獲 閱讀任務清單思考、搶答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該養成哪些與呼吸系統有關的好習慣?調查你所生活社區有哪些污染源?請你就如何“提高空氣質量、改善生活環境”提出你的建議,撰寫一份調查報告。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反饋所學知識,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由課上延伸到課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板書設 計 第三節 人體和外界環境的氣體交換(一) 鼻 咽呼 喉 氣體進出的吸 呼吸道 氣管 通道 能溫暖系 支氣管 濕潤清潔空氣統的組 肺——氣體交換的場所成板書中采用了知識框架結構,使得知識結構系統化,表格的使用使得知識的對比清晰更容易讓學生理解記憶。八、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