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一節 光合作用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揭示柳苗生長之迷,提出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探索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檢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練習制作徒手切片,用顯微鏡觀察葉的橫切面和表皮,識別葉片的結構。2.過程與方法: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對作物種植的指導意義,使學生形成科學來源于實踐的思想,實際操作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練習制作徒手切片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樂于探究的學習精神二、教學重點:1、光合作用的發現簡史。2、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3、探索光合作用釋 放氧氣。4、檢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5、制作和觀察徒手切片6、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難點:1、光合作用的發現簡史,2、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探索光合作用釋放氧氣。3、檢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三、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法,實驗法,觀察法四、教學用具:材料,植物、刀片等五、課時安排:4課時六、教學過程:第1課時課前復習:大多數生物的生長發育都是從__開始的。__和__使生物體逐漸生長。__、__、___相同的細胞群形成組織。導入新課:一粒種子入土,能萌發長成幼苗,一棵幼嫩的小苗,可長成一株參天大樹,一棵果樹可結出豐碩的果實。但是你想過嗎,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需要哪些物質?這些物質又來源于哪里?這些問題的答案涉及光合作用的奧秘。講授新課:柳苗生長之迷:十七世紀以前:植物從土壤中獲得生長需要的各種物質。十七世紀上半葉:比利時 科學家海爾蒙特實驗:結果:柳苗增重74.5KG,壤重量減少0.057KG。得出結論:柳苗生長所需的物質,不是由土壤直接轉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得斯特利實驗: 結論:蠟燭燃燒會污染空氣,使小鼠窒息而死,綠色植物則能夠光華因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1779年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凈化空氣,四、1782年,瑞士牧師謝尼伯: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氣的同時,還要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五、瑞士學者索熱爾:綠色植物在光下同時還要消耗水。六、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綠葉在下能產生淀粉即有機物。討論:1、海爾蒙特的實驗結論完全正確嗎?2、當人們普得斯特利實驗重復時,有的獲得成功,有的總是失敗,為什么呢?3、英格豪斯實驗結果說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小結:參與光合作用的物質有水、二氧化碳、氧氣、淀粉、光照、葉綠體第2課時復習導入:各位科學家得出的實驗結果?活動: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演示實驗1: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1.取一個玻璃水槽,注滿清水,按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氫鈉,用玻璃棒攪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2.將采集的金魚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帶頂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內,井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將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墊上兩個小木條,3.取一支盛滿清水的試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轉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試管上,試管內要充滿水。4.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而陽光充足的環境里,使金魚藻接受陽光照射。久,你可以看到許多氣泡從金魚藻放出,并聚集在試管頂端。5.待收集約1/2管氣體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試管并立即倒轉,水落到試管的下部。然后,將帶火星的衛生香或牙簽伸入試管中。請注意觀察衛生香或牙簽的燃燒情況。演示實驗2:檢驗光合作用釋放二氧化碳1.剪取天竺葵(或馬鈴薯、甘薯)帶有5-6片葉的枝條,插入盛有清水的小燒杯中,放在暗處2—3d。2.在玻璃板上放置一個培養皿,將少量25%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溶液倒入培養皿里,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溶液有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然后,將裝有枝條的小燒杯放在培養皿里,用廣口瓶或大玻璃罐頭瓶罩住實驗裝置,并在瓶43.將上述兩套實驗裝置移到光下照射2h。然后,揭開玻璃罩,從兩個枝條上1各摘取一片葉,分別檢驗兩葉片中是否有淀粉的存在。小結:在光合作用中,水與二氧化碳是原料;光照時條件;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氣與淀粉是產物。在進行操作是要注意一些細節,像要對植物進行暗處理,要注意化學藥品的腐蝕性,還要注意實驗過程的科學性。作業:課外補充1、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