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光合作用的場所》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冀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第三單元第三章第三節,是八年級下冊植物光合作用的總結課時,也是初中生物知識體系中的重點。本節課主要通過嘗試制作葉的臨時裝片和資料分析獲得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整體難度偏大,時間比較緊張。在《探究活動:制作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中,可首先讓學生學習基本的顯微鏡使用和實驗室制取臨時裝片方法,對葉片的結構有更直觀的認識,更好的理解葉片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地方。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概述葉片的結構,解釋其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功能。?2.分析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寫出反應方程式。?3.應用光合作用的有關知識,對日常生產、生活中植物種植、栽培等進行解釋或改進。(二)能力目標?模仿制作葉的臨時裝片,運用顯微鏡,嘗試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三)情感目標?1.初步明確從現象到本質的科學的思維方式。2、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勤于思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重點1:制作葉的臨時裝片?難點1:制作葉的臨時裝片?對策1:引導學生仔細操作,教師給與適當幫助。重點2:葉片適于光合作用的特點,光合作用的過程及實質。?難點2:葉片適于光合作用的特點.對策2: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共同協作,教師給與適當幫助。教學媒體?視頻,多媒體課件,葉橫切模型。?實驗用具載玻片,刀片,蓋玻片,培養皿,顯微鏡等。教學建議?(一)知識體系圖:?葉綠體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氣?光能(二)教法建議?本節課主要通過嘗試制作葉的臨時裝片和資料分析獲得光合作用的主要場所。整體難度偏大,時間比較緊張。在《探究活動:制作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中,可首先讓學生學習基本的顯微鏡使用和實驗室制取臨時裝片方法,對葉片的結構有更直觀的認識,更好的理解葉片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地方。?《光合作用的場所》一節課主要是針對葉片的結構和葉綠體的功能、分布等安排的活動,實質是探索光合作用的另一條件。這節課在“知識鏈”中總結出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和意義,所以這一課時是對本章知識的完善、總結和概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前后聯系和融會貫通。教材并沒有首先給出光合作用的概念,而是在小學知識的基礎上對光合作用的產物、原料及條件,以實驗、資料分析等形式進行探究,所以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是教學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教材對學生活動的安排,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只有通過實驗、分析等活動才能得出一定的結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理解并很好地把握住這一點,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學課程設計?(一)導入?教師:出示不同植物的葉片圖片。每種植物葉子的形狀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也有所不同,但是每種植物的葉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葉子損傷過多,就會影響到植物的生長。葉在植物的生長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二)探究過程:?1.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1)分組探究?(2)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3)使用顯微鏡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歸納其基本結構和功能?(4)討論:?切片時如何切割?應該注意什么??歸納表皮、葉肉、葉脈的功能??葉片的背面與正面的綠色一樣深嗎?為什么??怎樣區分上表皮與下表皮??葉片適于光合作用的特點學生:討論教材P42頁問題回答,?教師:結合圖片,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葉片適于光合作用的特點。葉片的形狀如何?有哪些結構適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公式教師: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知識,思考光合作用的過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描述光合作用的過程。教師:光合作用的實質是什么呢??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理解光合作用的實質,教師加以解釋。教師: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中是如何應用的呢?“枝繁葉茂”的意義?復種、間作、套種的優勢?學生:閱讀教材,結合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描述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三)課堂小結?學生暢談收獲,師生通共同構建知識體系。達標訓練?教師:出示訓練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反饋、釋疑?六、板書設計?光合作用的場所七、課后作業?一課一練P29-30?八、教學反思?本節課著眼于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注意開發學生的智慧和潛能,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仔細觀察、探究分析,在自主獲得新知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