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肺內的氣體交換》教學設計嘉峪關市第四中學 謝金玲授課時間:2018年3月29日 授課班級:七年級(8)班 〖課標解讀〗呼吸系統包括呼吸道和肺,其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概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教材分析〗本節課是魯科五·四學制2011課標版 初中生物 七年級上冊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本節的“資料分析”列出了環境中的氣體(即吸入氣體)和呼出的氣體中各氣體成分的含量,學生通過對數據的對比分析,可得出在一吸一呼的過程中,肺內發生了氣體交換。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關于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教材先介紹肺的結構和功能,然后讓學生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接下來介紹胸廓的容積變化還與膈肌的變化有關。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生不難理解。不過,學生對于到底是由于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不一定能說清楚。因此,教材安排了一個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模擬活動,理解其中的因果關系。關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教材首先介紹了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并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通過呈現肺泡與毛細血管結合的結構,介紹了氣體交換是如何進行的。進入血液中的氧,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的組織細胞里。教材用“想一想,氧最后是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呼吸的意義。〖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喜歡發言,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用自制的實驗模型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給學生展示的平臺。分組討論的環節,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知識掌握方面:學生對于人體時刻進行的呼吸司空見慣,通過第一節的學習明白了氣體進出肺必須經過呼吸道,但并不明白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因此,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難點。用PPT動畫展示膈肌的運動與胸廓變化的關系,用模擬膈肌運動的實驗來突破難點。由于學生沒有學習有關的物理知識,很難理解胸廓擴大為什么會導致氣體進入,因此不再深入探討其中的物理學原理。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用畫圖來展示氣體交換的動態過程。〖教學目標〗1.概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概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2.教學難點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教學準備〗1 . 師生制作“膈的運動與吸氣、呼氣的關系”的實驗模型 2 .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打印導學案。〖教學方法〗講述法,實驗模型演示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課時安排〗1課時(40分鐘)〖教學設計思路〗肺內的氣體交換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吸氣(氧氣) 氧氣空氣 肺 血液 細胞呼氣(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吸氣:肌縮胸擴氧氣來。呼氣:肌舒胸縮氣體去。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呼吸的意義課堂小結教學成果展示展示“想一想,議一議”的數據表格。師解釋表格,第二行是吸入的氣體,第三行是呼出的氣體。分析呼出的氣體成分發生了什么變化。說明人體吸氣主要是獲取氧氣,呼氣主要是呼出二氧化碳。減少的氧氣去哪里了,增加的二氧化碳是哪里來的?我們通過學習這節課內容來回答。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兩個氣體交換。一是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二是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氣體交換遵循氣體擴散的原理:一種氣體總是從濃度高(氣壓高)的地方向濃度低(氣壓低)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由吸氣和呼氣完成。講述肺的結構和主要功能。介紹胸廓的組成,形狀。一起感覺胸廓的運動。提問:深吸氣和深呼氣時感覺到什么變化?胸廓的擴大和縮小是肋間肌收縮和舒張的結果。胸廓容積的變化還與膈的運動有關。介紹膈的位置,組成,形狀。動態圖展示膈肌的運動引起胸廓的擴大和縮小。同時看出肋間肌和膈肌同時收縮引起胸廓的擴大,肋間肌和膈肌同時舒張引起胸廓的縮小。是由于胸廓的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胸廓擴大?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探究:模擬膈的運動與吸氣、呼氣的關系。讓學生用模型操作吸氣呼氣的狀態,看到是因為胸廓擴大導致吸氣,因為胸廓縮小導致呼氣。歸納吸氣的過程:肋間肌、膈肌收縮 胸腔擴大 肺擴張 肺內氣壓降低 氣體吸入肺,完成吸氣。 歸納呼氣的過程:肋間肌、膈肌舒張 胸腔縮小 肺回縮 肺內氣壓增大 氣體排出肺,完成呼氣。 通過吸氣和呼氣完成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吸氣時,你的肺獲得了溫暖、濕潤、清潔、含氧較多的氣體,肺用含氧多的氣體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出示肺泡圖片,講述:吸入的氣體,順著支氣管在肺里的分支,到達肺泡。講述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出示肺泡與血液氣體交換的圖片。畫一個放大的肺泡及包繞在肺泡外的毛細血管圖。在圖形上一邊畫一邊講述:肺泡內的氧氣透過兩層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里的二氧化碳透過兩層壁進入肺泡,然后隨著呼氣的過程排出體外。肺泡是肺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所以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吸氣,氧到達肺泡,通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氧進入血液。討論: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去了哪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從何而來?提示:回憶細胞、線粒體的有關內容。展示細胞內的呼吸作用的反應式:有機物 + 氧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氧最終到細胞里,二氧化碳是細胞產生的。總結呼吸的意義:吸入氧,氧化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供生命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同時呼出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氣體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吸氣的過程:肌縮胸擴氧氣來;呼氣的過程:肌舒胸縮氣體去。通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氧氣進入血液,最終到達細胞,參與呼吸作用,所以呼出的氣體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二氧化碳是細胞產生的。展示學生填寫的導學案。仔細閱讀表格,分析數據。回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閱讀氣體擴散的原理。做動作,并回答:感覺到胸廓和肋骨的運動。觀看,思考。分組模擬實驗。展示并介紹自己制作的實驗模型,用模型操作吸氣和呼氣的狀態。觀察到胸廓的變化導致吸氣和呼氣。歸納、推理,回答相應的提問。觀看圖片,思考。看圖,說出肺泡和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分組討論,并回答:氧最終到細胞里、呼吸作用的反應式、二氧化碳是細胞產生的。總結學習的內容填寫導學案。提出核心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親身感覺胸廓和肋骨的變化。通過模擬實驗,提高學生的興趣,突破難點,強調重點。一邊畫圖,一邊講解,展示氣體交換的動態過程。通過討論,得出結論。總結呼吸的意義。梳理思路檢測教學效果〖板書設計〗 肺內的氣體交換一、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吸氣:肌縮胸擴氧氣來 呼氣:肌舒胸縮氣體去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作業設計〗完成《配套練習》上相應的習題。〖教學反思〗我在教學中,首先理清思路。肺內的氣體交換包括兩個氣體交換,兩個氣體交換都遵循氣體擴散的原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通過吸氣和呼氣來完成,吸氣主要是獲取氧氣,呼氣主要是呼出二氧化碳。再講述吸氣和呼氣的過程。通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氧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確定了肺與外界和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教學重點,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是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減少了胸圍差等概念的提出,降低了學生對課堂內容理解的難度。通過自制實驗模型來突破難點,強調重點,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通過畫圖,說明了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的動態過程。通過學生積極參與的分組討論,強調了吸入的氧最終在細胞中參與了呼吸作用。總結了呼吸的意義:吸入氧,為人體提供能量,同時呼出二氧化碳。并解釋了呼出的氣體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多的根本原因。通過學生填寫導學案,檢測課堂效果。我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科學性,使課堂提問能真正起到解除學生疑惑的目的。在展示學生填寫的導學案時,發現有個別錯誤的地方,應加以批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