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基本信息課名觀察葉片的結構是否屬于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否學科生物學段初中年級七年級授課日期2016.11.9教材書名: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6月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姓名單位聯系方式設計者魏晨晨大興一中15010305782實施者魏晨晨大興一中15010305782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這一理念提倡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逐漸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對于突出創新精神和培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學背景分析(一)教材內容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位于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生物的營養第二節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本節課在教材的編排來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可以加深學生對組織器官等知識的理解。同時,葉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的主要場所都在葉片,這與葉片的結構相適應。這節課的教學手段通過實驗來驗證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關系,樹立生物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為后面學習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奠定基礎。本節課涵蓋的實驗內容較多,檢驗學生對玻片標本的制作、顯微鏡的操作等技能掌握,還需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在技能培養上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所以“葉片的結構”不光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冊內容的重點。(二)學生情況分析 1、知識儲備:學生已經學習了顯微鏡的規范操作、臨時裝片的制作、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等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儲備和鋪墊。2、認知特點:學生處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度階段,參與課堂積極性高漲,熱情濃厚,但實驗技能、觀察、分析、理解能力較弱,不過他們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具有較強的興趣。3、學習障礙和解決措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的差異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和不同的學習體會。由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思維比較薄弱,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采用直觀手段,通過展示圖片、組織小組探究實驗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學生技能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教師不斷巡視指導。(三)教學方式:觀察法(四)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分組實驗(五)技術準備:自制多媒體課件,顯微演示器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能夠描述葉片各部分結構及其功能相適應的特征(二)能力目標通過制作葉的徒手切片,使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提高學生基本實驗技能,以及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三)情感目標1、學生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提升團隊合作的意識。2、學生在實驗中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葉片的結構和功能(二)教學難點制作徒手切片教學過程教學階段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置意圖創設情境1、請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收集的葉子,發現葉片正面的綠色比葉片背面綠色更綠,你能試著解釋原因嗎?2、 趣味小實驗:將注射器的針管插入葉柄中,把葉片放入裝有水的燒杯中,向葉片中打氣,仔細觀察葉片表面會出現什么現象? 這些氣泡是從哪出來? 這兩個問題都和葉片有關系,要想知道其中的奧秘,我們就應該先了解葉片的結構。那么,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觀察葉片的結構》觀察思考回答觀察實驗現象,回答問題:葉片表面有氣泡產生通過觀察充氣實驗現象和觀察葉片正背面的顏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并引導學生說出這些現象都與植物葉片的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新課宏觀上觀察葉片的結構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是葉的主要部分。展示不同的葉形,葉片的大小和形態有所不同,葉片的結構是不是也不同呢?學生活動觀察葉的表面,可以看到縱橫交替的脈絡,這是葉脈。把葉片的正面向上對折,輕輕地斜撕開,觀察撕口處有一層透明的薄膜;再把葉片的背面向上對折撕開,觀察撕口處,是否也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兩層透明的薄膜就是葉片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夾在兩層表皮之間的綠色部分就是葉肉。總結:葉片包括三個部分: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葉肉和葉脈。學生操作并回答問題學生觀察葉片,從宏觀上對葉片的結構有一定認識,明確葉片包括表皮、葉肉和葉脈三個部分制作、觀察葉片的臨時切片構成表皮、葉肉、葉脈的細胞形狀、顏色、排列方式是怎么樣的?各有什么特點呢?要想知道這些問題就需要借助顯微鏡來觀察。我們直接把葉片放在顯微鏡下能觀察到這些細胞嗎?為什么?那么我們應該對葉片進行怎樣處理? 你有好的辦法嗎?我們需要做葉片的徒手切片,做成臨時切片來觀察葉片的結構請學生結合之前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能不能說一說臨時切片怎么制作? 介紹取材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學生分小組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并觀察葉片的結構,區分葉片的三部分結構顯微演示學生做的切片。提出問題:1、我們觀察到的葉肉細胞形態和排列方式上有什么不同?2、哪一種葉肉細胞含有的葉綠體數量多?葉肉細胞里含有葉綠體,葉肉細胞具有什么功能? 3、哪一種葉肉細胞靠近上表皮,哪一種葉肉細胞靠近下表皮,為什么?展示葉片的結構圖,總結葉肉的結構特點和功能我們知道了葉肉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現在回頭來看看導入中的問題:為什么葉片正面的綠色比葉片背面綠色更綠?學生思考回答:用顯微鏡觀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學生思考回答學生回答:擦片—滴水—取材—展平—蓋片學生明確并熟悉制作方法學生小組制作并觀察學生思考回答學生試著總結葉肉的結構和功能學生回答一連串問題的設置為了引導學生明確用顯微鏡觀察的材料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薄而透明,從而進一步思考如何處理葉片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葉片的結構結合舊知識思考,得出新知識,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理解及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臨時切片的制作,提高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通過思考問題,和老師一起歸納總結,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聯系到導入的問題,讓學生用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學以致用葉脈的結構和功能展示小孩坐在大王蓮的圖片和葉脈書簽,請學生試著總結葉脈具有什么功能。(支持作用) 展示觀察浸泡在紅墨水中的銀邊吊蘭的葉。請學生試著總結葉脈還具有什么功能。(運輸營養的作用)葉脈主要由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構成,并與葉柄、莖內的輸導組織相連通,對葉片起支持作用,能夠輸送營養物質。學生思考回答通過圖片展示引導學生總結出葉脈具有支持的功能。制作觀察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我們觀察了葉片的內部結構,那么在葉片最外面的表皮細胞是怎么樣的呢?下面同學們一起來制作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來看看表皮。提問:1、表皮細胞是什么顏色的? 2、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有什么意義?3、顯微鏡下觀察的表皮細胞排列有什么特點?這種排列對葉片有什么意義?在觀察表皮細胞時,有沒有發現什么特別的結構?展示葉片表皮細胞和氣孔的圖片在表皮細胞之間分布著許多小孔,叫做氣孔展示氣孔開閉的圖片氣孔是有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組成,保衛細胞可以控制氣孔的開閉。聯系到導入的趣味小實驗,同學們能夠解釋其中的原因嗎?學生制作并觀察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學生回答:1、排列緊密2、無色透明3、光能透過學生思考回答:發現在表皮細胞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小孔學生觀察思考學生思考回答通過制作和觀察表皮細胞臨時裝片,設置問題,不僅提高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同時讓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宜這一觀點。歸納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實驗,我們觀察到了葉片的結構,學習了各個結構的功能。這些功能都與葉進行光合作用相適應。歸納總結,鞏固新知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300-500字數) 1、突出新課標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圍繞新課標的理念,著重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分小組討論、親自動手操作完成該教學內容。2、嚴格控制條件,關注宏觀與微觀變化,提升思考深度 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來發現問題,從而開始本節課的實驗。首先讓學生通過簡單的實驗操作,從宏觀上來認識葉片的結構,知道葉片是有一定結構層次的,明確葉片結構包括表皮、葉肉、葉脈三個部分。之后,學生通過觀察切片從微觀上來認識葉片的結構。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的認識和理解葉片的結構及其功能。課本上的實驗設計讓學生觀察迎春葉片橫切的永久切片,這樣學生是可以看到葉片的結構,但我覺得可以試著讓學生自己去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學生自己制作自己觀察,能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夠對自己觀察的現象印象深刻,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學生更加直觀、清楚地看到相應的現象,使學生能夠從宏觀上看到現象的同時進一步思考現象背后的原理,提升課堂的思考深度。總之,對本節課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且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也落實了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等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