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運動的基礎》教學設計鄒麗珠 莆田擢英中學一、課標分析具體內容: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建議活動:觀察某種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關節的基本結構。解讀:動物運動的知識對學生認識動物的本質特征非常重要。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動物因逃避敵害。關注生物核心素養,把握課堂教學方向 (一)理性思維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運用推理、歸納、概括、模型與建模等方法探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二)科學探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問題,針對動物的運動系統,進行觀察、提問和實驗設計;實物教學、實驗操作并對結果進行交流與討論,養成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 (三)生命觀念1.通過學習認識運動系統各個結構及其特點,理解運動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2.形成結構與功能觀,進一步認識動物的運動、解釋動物運動的現象。 (四)社會責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對駝背、骨折、脫臼等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作出理性的解釋,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掌握基礎處理的方法,學會保護自己關愛生命。三、背景分析本節是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冀少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動物的生活》第一章《動物的運動》第一節,是幫助學生形成“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這一重要的概念的一節課,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學科思想理念。 (一)現有的知識結構在七年級下冊中,已經以人體為例,全面學習了有關高等動物和人體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排泄系統、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各大系統,學生已儲備了一定量的動物生理學知識,形成并提高了必須的學習能力。教師依托此基礎,可充分利用教材現有的圖片和文字,并有意識的拓展延伸,鼓勵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圖文資料,課堂上大膽展示交流,以挖掘潛力,激發動力,鍛煉能力。學生對動物生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有所接觸,已經初步掌握了觀察和科學探究的方法,在平時的生活經驗中,他們對動物的運動具備一定的感性認識,但不能準確表述出運動系統有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本節課要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和探究活動,概括出運動系統各個結構的特點。 (二)心理特征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雖然對生理知識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但邏輯思維不夠縝密,提出問題、觀察現象、分析綜合容易膚淺單一,不能觸及實質。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好組織引導工作,巧妙地拋磚引玉,既要放心放手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探究,又要為學生能在自由自在的探究過程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助一臂之力。教學時,應該多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熟悉的事例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教材分析前面已經介紹了“植物的生活”,本單元是“動物的生活”,動物的多種多樣的運動是動物行為的基礎和前提,本節通過學習運動系統的組成使學生理解動物運動的基礎,為后面學習運動的完成做鋪墊,也為學習動物的行為做準備。本節通過探究“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這個活動展開,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入手,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意義,體現了新課程知識和能力的統一。四、重要概念教師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和“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的概念,進一步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動物為什么會出現特定的某些行為”這一教學關鍵問題。知識結構:骨1.1 骨的結構:長骨呈管狀,輕便堅固,適于運動。1.1.1骨膜:再生骨,分布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提供營養接受刺激。1.1.2骨質:中間骨密質致密堅硬,兩端骨松質疏松呈蜂窩狀,使得骨堅而不重。1.1.3骨髓:紅骨髓造血作用。1.2 骨的成分: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比例適當,有一定的硬度和彈性,使得骨硬而不脆。骨連結(關節)2.1關節囊:關節囊堅韌,使關節在運動中更牢固;2.2關節面:關節頭與關節窩一凹一凸嵌合使得關節在運動中更牢固; 關節面上的關節軟骨光滑有彈性,使關節在運動中更靈活。2.3關節腔:內有滑液,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使關節在運動中更加靈活。3.骨骼肌3.1骨骼肌的結構3.1.1肌腱:附著在骨頭上。3.1.2肌腹:收縮舒張產生動力。3.2骨骼肌的特性:收縮舒張運動系統的各個部分在運動過程中的作用4.1 骨起杠桿作用。4.2關節起樞紐或支點作用。4.3骨骼肌起動力作用。概念圖: 五、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集體活動,使學生形成探索生命奧秘,勇于追求科學真理的優秀品質以及團 隊合作的精神。體驗生物與生活的聯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關注自我健康發展,養成正確的行為 習慣。3.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二)知識目標1.描述動物運動的結構基礎;2.理解骨、關節、骨骼肌的結構與運動相適應的特點。 (三)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探究運動產生的依賴于一定的基礎,探究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六、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使學生能認識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2.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二)教學難點 1.理解關節既靈活又牢固運;2.運動系統的各個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3.用觀察、實驗、資料分析等方法探究運動系統的特點。七、設計思路通過觀察,利用學生的前概念進行同化和順應,逐步幫助學生構建新的科學概念“運動依賴于一定的基礎”“運動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采用“6411”課題教學模式:“六步”“四查”“一為本”“一中心”。六步:導學、自學、互學、展示、檢測、拓展;四查:課堂教學的四次學情調查;一為本:以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本;一中心:以學生的全面自主發展為中心。 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的學習活動:八、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多媒體、骨實物標本、培養皿、解剖針 (二)導學案 學習的指導方案教學流程教學過程(一)情境感知、引入新課(2min)教師活動: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PPT展示自然界中各種動物的運動方式:奔跑、飛翔、跳躍、爬行。用班級學生運動的照片展示人類的運動:騎車、打籃球、滑滑輪,對比兩位滑滑輪同學身上相似的防護裝備提問學生。學生活動:思考、討論,作出回答。設計意圖:取材于學生的生活,在激發興趣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活動:防護裝備是為了保護關節,避免在運動時受傷。脫臼、骨折(展示運動時受傷圖片)將導致無法正常運動、引導出運動要依賴于一定的結構,類比于呼吸依賴于呼吸系統、消化依賴于消化系統,運動依賴于運動系統。學生活動:思考、討論,集體作答。設計意圖:完成導入,引出本節課的主題:運動系統。(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35min)1.運動系統的組成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提出問題:運動需要哪些結構?這些結構應該具備哪一些特點更有利與運動?提示:結構要與運動的功能相適應。學生活動:觀看視頻《人體的關節》并思考教師提出來的問題。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實踐精神。通過觀看視頻分析和比較,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科學認識觀念。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借助視頻引導學生得出運動系統結構組成。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運動系統包括骨、骨連結和骨骼肌。展示動畫并指出運動系統的組成。學生活動:觀看動畫、完成導學案知識點一。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與表達交流的能力。通過動畫直觀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理解。2.骨的結構特點與功能教師活動:人體骨的結構類型,人體由206塊不同骨頭組成,其中運動最常用的四肢骨為長骨。引導學生左右前臂交叉碰撞得出骨很堅硬且不重,類比于堅硬的粉筆,骨又有不脆的特點。學生活動:左右前臂交叉碰撞,得出骨堅而不重,粉筆易碎而骨不易,得出骨硬而不脆。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并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學觀點,學會用功能推結構特點,由結構特點再反推功能。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按照觀察的順序觀察長骨的結構,嘗試用解剖針扎長骨頭尾與中間,感受骨的質地的不同,小組討論長骨的結構組成,完成導學案知識點二。(提示解剖針的安全使用)學生活動:觀察桌上的骨頭實物,解剖針感受骨各部位的質地,完成導學案相應內容。設計意圖: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動手實踐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小組合作能力。教師活動:提問學生的合作觀察成果。引導骨的最外面一層是骨膜,布有神經(敲擊會疼)和血管(“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有自由修復的功能,血液提供營養);骨兩端是骨松質,中間是骨密質(兩端容易扎入、中間不易扎);內為骨髓(存在于骨髓腔中,骨中空呈管狀),造血功能(白血病人需骨髓移植)。學生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完善對骨的認識。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構建骨的結構模型。教師活動:總結骨的結構,得出骨各個結構的特點使得骨堅而不重。引導學生探究骨“硬而不脆”,分析老人孩子同時摔倒(展示圖片),老人更為嚴重。展示兒童期、成年期與老年期骨成分中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比例及該時期骨的特性,引導學生分析表格信息得出“有機物與無機物比例適當使得骨硬而不脆”。學生活動:歸納總結認同骨堅而不重的特點。對表格數據進行分析,歸納骨是硬而不脆的。設計意圖:鏈接中考,材料分析。鍛煉學生從現有的材料中尋找答案的能力、推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活動:兒童時期骨成分比例使得骨具較強彈性,學生應該多關注自身健康發展,注意站立行姿。展示駝背照。學生活動:端正站立行姿勢。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生命觀點和社會責任,關注自我健康發展。3.骨連接的結構特點與功能教師活動:圖片展示骨連結的類型:不動的連結(顱骨)、微動的連結(脊椎骨)、活動的連結即關節(四肢骨)。學生展示身上靈活的關節: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頜關節。引導出關節“既靈活又牢固”的特點。學生活動:參與課堂,閱讀課本材料觀察并思考關節的特點。小組合作完成導學案知識點三。設計意圖:學生與教材互動聯系,從而使教與學達到高度和諧,實現課堂活動的快樂、高效、優質。小組合作探究共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難點,聯系自身實際,在前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修正,形成并認同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師活動:請學生上臺畫關節的結構圖并解釋關節的哪些結構特點使得關節在運動時既靈活又牢固。學生活動:對校導學案知識點三。設計意圖:畫圖加深印象,變抽象為形象,形成直觀教學,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樹立學習榜樣,培養學生自信心。教師活動:總結關節各個結構組成的特點。關節囊:關節囊堅韌,使關節在運動中更牢固;關節面:關節頭與關節窩一凹一凸嵌合使得關節在運動中更牢固;關節面上的關節軟骨光滑有彈性,使關節在運動中更靈活。關節腔:內有滑液,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使關節在運動中更加靈活。學生活動:回顧總結關節的結構及其特點。設計意圖:利用概念導圖,化復雜為簡易方便學生記憶建構正確的關節概念模型。教師活動:完善板書,關節是活動的骨連結,是運動系統的主要形式。骨與骨通過骨連結的形式聯系在一起形成骨骼。展示人體骨骼,引導出骨骼具有支撐和保護的作用。學生活動:聯系課本,完善筆記、畫出知識點便于記憶。設計意圖:教師活動:展示健康關節、脫臼和骨折CT圖片,提倡在運動時學會自我保護,飲水機旁濕滑不要推拉和下課的走廊不適于奔跑。學生活動:對比觀察,比較脫臼與骨折的區別。設計意圖: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掌握生活常識,重視運動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加強自我保護的能力。4.骨骼肌的結構特點及功能教師活動:肌肉的類型: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回顧肌肉的特點是會收縮與舒張,運動時需要的是連接在骨上的骨骼肌,引導學生伸肘屈肘感受骨骼肌的變化,完成導學案知識點四。學生活動:伸肘屈肘活動感受骨骼肌的收縮與舒張,協作完成導學案知識點四。設計意圖:感受體驗活動,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走出教材,走進生活。體現了“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活動:中間鼓起肥大的部分是肌腹(蛙的腓腸肌),兩端附著在骨上的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手筋腳筋)。受到刺激的時候骨骼肌會收縮產生運動,骨骼肌中布滿血管和神經(肌肉受傷會流血會疼,運動消耗能量和營養由血液運輸提供)。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并分析并校隊導學案。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識圖結合動畫便于記憶。5.總結:骨、關節和骨骼肌三者關系與作用教師活動:展示三者關系圖(A錯誤:骨骼肌兩端連在同一塊骨上。B正確:骨骼肌兩端連在相鄰骨上);類比杠桿動畫,引導學生理解三個結構在運動中的作用。學生活動:對比、類比,思考分析完成導學案相關內容。設計意圖:動畫與實踐圖片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教會學生落實學習的點線面體的整體聯系構建知識樹和知識體系。情感升華、學以致用(5min)教師活動:梳理結構知識,對本節的學習進行總結。完成導學案的練習。學生活動:回顧本節課所學,在教師引導下構建思維導圖,歸納總結,查缺補漏,強化記憶。鞏固練習反饋矯正導學案,當堂練,同步練自評,他評,師評。設計意圖:了解學情。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內化整合,形成知識框架,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通過練習,使學生鞏固知識,反饋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給予肯定。引導學生利用現成材料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空間思維建立及組織語言表達交流的能力。十一、板書設計 (一)板書(二)副板書 結構與功能十二、教學反思1.分組教學,實驗結合,科學探究,全面發展。秉著新課程理念的觀點,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探究式學習,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與生活的聯系。2.本節教學注重新課的導入,采用了設置情景,活動導入,利用“學生生活運動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3.設置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符合學生的學習思維。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且多采用現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推理分析,得出結論,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圖片和教育引進課堂是為了更好的輔助教學,借助多媒體課件完善傳統教學所缺乏的直觀體驗。4.通過分組討論,學生參與思考,使其對有了深入的認識。通過學生講述、圖片等形式,幫助學生全面、準確的,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與難點。5.課堂上及時進行階段性小結,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的系統性,在前概念的基礎上構建學生科學的概念模型。附件:導學案 第一節 運動的基礎1.運動系統的組成2.骨和關節的基本結構、特點和功能3.骨骼肌的結構和功能知識點一:運動系統運動系統是由 、 和 組成的。?知識點二:骨 骨 知識點三:骨連結(關節) 知識點四:骨骼肌 1.歸納:為什么骨“堅而不重”“硬而不脆”?關節為什么既牢固又靈活?總結:運動系統各個部分在運動中的作用。練習鞏固: 1. 哺乳類動物的運動系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①骨 ②骨骼 ③關節 ④骨骼肌 ⑤骨連結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2. 下列敘述中,與長骨結構堅而不重特點無關的是( )A.骨松質疏松 B.骨密質堅硬 C.骨膜含豐富的血管和神經 D.中央為骨髓腔,呈管狀3. 下列敘述中與關節的靈活性相關的特點是( )①關節囊內壁分泌滑液 ②關節囊非常堅韌 ③關節軟骨光滑有彈性 ④關節頭和關節窩凹凸相吻合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4. 決定骨的硬度和彈性在于( )A. 骨密質厚度 B. 骨松質排列規律 C. 骨髓腔大小 D. 骨內有機物與無機物含量比5. 將骨骼肌連結在骨上的結構是( )A. 關節囊 B. 韌帶 C. 肌腱 D. 肌腹6.下列骨骼肌附著骨的模式圖中正確的是?(____)?(填序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