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設計一、基本信息課題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材版本魯科(五·四制)2011課標版授課年級六年級授課時間2019.5.15課 型實 驗課 時第3課時授課教師殷璐授課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七十七中學二、對本節課的基本認識與理解本節課的性質、在教材中地位與作用 本節的《課程標準》要求是使用顯微鏡和制作臨時切片;識別植物的集中主要組織;描述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本節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植物的組織基礎上,進一步通過制作和觀察葉片的臨時切片,來描述植物的主要組織。學情分析學生知道構成植物體的五個組織,但組織如何構成器官學生不一定清楚,所以通過實驗觀察課以進一步理解器官是由組織構成的,有利于學生學習。六年級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思維活躍,好玩、好動,喜歡與別人合作。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感受、歸納、分析科學知識,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實現師生的互動。教學目標1、識別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切片;3、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4、認同植物體是一個整體。教學重難點重點描述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難點徒手切片的制作。教學資源與教學手段 本節課整體利用了“101教育PPT”的教學軟件。該軟件最大優勢,教師可以離開講臺,用手機在教室的任何位置進行課件操控。同時,將學生手機連接到顯微鏡上,可以進行實時拍攝和上傳,實現師生互動。關于“徒手切片的制作”,采用微課學的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課堂練習,利用了問卷星軟件制作,可以對學生的答卷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結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進行講解。三、教與學的過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環節與方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宗旨與意圖創設情境,復習舊知實驗:觀察葉片的組織總結導入學生觀看微課,練習徒手切片,將作品拍照上傳小組觀察制作的臨時切片和教師提供的永久切片,認識植物的主要組織總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并與動物體結構層次進行比較(配樂)提問: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從微觀上和宏觀上看,植物由什么結構組成?植物體的組織有哪些?今天我們通過觀察植物葉片,進一步了解植物的組織教師出示學習任務一:聯系徒手切片,制作葉片的臨時切片。教師出示學習任務二:觀察臨時和永久切片,認識植物的主要組織教師出示學習任務三:總結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并與動物體結構層次相區別。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板書小組合作學習,練習徒手切片的制作,拍照上傳作品。教師根據學生上傳的照片,進行點評分析。再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植物體的組織,完成教材83頁討論題。利用手機跟拍功能,進行實時匯報。小組合作學習后,展示匯報成果由舊知識導入新課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突破重難點。概括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突破重點。課堂練習掃描二維碼,完成課堂檢測。 四、板書設計第三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