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非選擇題得高分:類型一:啟示類、警示類題型綜述設問主要有”這對我們有什么啟示(警示)"”“談談.....啟示”“從中吸取了哪些教訓?”"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等。解題技巧這類題目可按照“示一理—啟”的解題思路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一為什 么一怎么辦”的解題思路作答。(1)“示”即展示(是什么)。主要就是回答“材料反映什么”。通過“讀”來完成,一是讀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確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現象和問題;二是讀懂設問的指向和規定,明確設問要求回答的啟示。(2)“理”即道理(為什么)。即“材料反映的內容”的依據、原因、重要性(必要性)、不做的危害性等。(3)“啟”即啟發(怎么辦)。即政府、社會、學校、公民、青少年等準備怎么做、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解決問題。主要通過“提”完成。“提"就是根據所找出的現象或問題的原因,提出今后在這方面應該怎么做。這是答好試題的落腳點。解答時,應注意運用“應”“要”“堅持”“必須”等詞語,以體現答題的針對性。典例剖析:例題:回望那些照亮中國自主創新的光榮與夢想,無一不是耐住寂寞,百煉成鋼,華為在自主創新上的極致堅持,造就了世界領先的5G和芯片技術,才有了今天面對激烈競爭,力挽狂瀾的強大能量;北斗系統可提供測速精度高達每秒0.2米的全球服務,從一紙規劃到提供全球服務,耗時25年;抗瘧藥品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的發現,從研究到摘得諾貝爾獎,已近半個世紀: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一代代科技人產業人在科技自立的大路上迎難而上、勇敢前行:才有了今天民族產業的豪氣與底氣!上述事例對青少年培養創新能力有什么啟示? 點撥:仔細閱讀材料,抓住其與課本知識的結合點,依據課本內容組織答案。材料體現了創新的重要性。回歸教材答出創新的重要性即可。最后,結合材料內容回答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即可。解答:(1)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2)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拓寬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敢于向傳統權威挑戰;提高觀察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動手能力,勤于實踐;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等。小試身手1、材料: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在2018年12月23日一審公開宣判中央紀委駐財政部紀檢組原組長、財政部原黨組成員莫建成受賄一案,對被告人莫建成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并處罰金400萬元。莫建成的行為給我們哪些啟示?2、一個中國企業,可以有多堅強? 2019年5月以來,華為公司的表現給了國人一個“硬核”的答案。這段時間,面對美方的蠻橫打壓,面對此起彼伏的“斷供”風波,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布致員工信稱,華為所有鎖在保密箱內的“備胎”芯片將全部轉正。閱讀上述材料,運用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美國強硬打壓華為,給了我們哪些警示? (兩點即可)(2)華為所有鎖在保密箱內的“備胎”芯片將全部轉正,給了我們哪些啟示?3、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代,尊法守法是我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現邀請你一起探究下列案例:貴州省凱里市某校學生張某,因父母工作忙,疏子管教,平時在校不認真學習,七年級時經常曠課逃學,屢教不改。升入八年級后,又沉迷于網絡,為了去網吧,上網,他由偷家里的錢發展到偷別人的蘋果手機,結果被依法拘留。出來后不思悔改,常與社會上的閑散青年交往,沉迷網絡游戲。為了獲得上網的費用,張某在茶莊附近多次對路人實施持刀搶劫后被抓獲。該市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張某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5 000元。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回答:張某一步一步走上法犯罪道路,給我們中學生什么啟示(不少于兩點,4分)參考答案:1、①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②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③法不可違,違法行為必定受到法律制裁。2、(1)①當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②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③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2)①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③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④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3、①犯罪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兇險的陷阱,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犯罪危害,遠離犯罪。②預防犯罪,需要我們杜絕不良行為,從上述張某行為可知就是一步步不思悔改,不會杜絕不良行為,才走向違法犯罪的③生活在法治社會,我們應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一個自覺守法的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